《綜藝》:新華社1992年就有專門制作電視節目的機構,2001年新華網籌備多媒體頻道的時候就開始嘗試視頻新聞業務,為什么直到2009年才旗幟鮮明地提出“新華社電視”?
吳錦才:新華社的業務拓展最早是做音像業務,是從《半月談》辦的《時事報告音像版》做起來的。后來也向電視方面發展,但一直沒有做大。因為沒有從一線記者抓起,沒有記者隊伍就出現不了電視概念。海外新聞,過去主要是采用美聯社的畫面,今年我過來后首先把美聯社停掉了,因為這與新華社做電視的宗旨不符。這就逼著新華社海外分社自己去拍。其實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們對電視概念強調得不多,包括現在叫音視頻部,都有這方面的痕跡。其實視頻的概念比電視大,因為它還包括低碼流的東西,但是從觀眾的角度看,傳播面最廣的還是電視,所以我們逐漸提出了“新華社電視”的概念。“新華社電視”的概念既包括向各類媒體機構供稿,也包括以后要做的各種終端,電視臺、手機臺、網絡臺、大屏幕等。
《綜藝》:“新華社電視”的投入產出比如何?
吳錦才:其實供稿不掙錢,通訊社是一個半公益性的行業,全世界都是如此。只不過新華社的日常經費中有大量財政補貼,如果純粹靠市場運作是不可能盈利的,電視臺也并不是靠收視費盈利。至于新華社電視業務的投入產出,人力投入,通訊社是混在一起算的,設備投入有幾億,各電視臺通過解碼器接收稿件的兩條供稿線路,每條線路一年的頻道租金是750萬元。另外,傳輸費用比較昂貴,特別是海外分社,這是一個滾動的過程,具體數字不好計算。收入空間可以簡單計算,全國有400多家電視臺,新華社視頻專線的基準價是100萬元/年,這個價格是參照美聯社、路透社包括CNN的價格計算出來的,假如全國400個臺都訂了,也就是4個億,這還不抵一個衛視頻道的廣告收入,況且西部地區有很多臺可以打折甚至賒賬。新華社電視不是一個純經營的項目。
《綜藝》:新華社做電視會不會對其他電視機構帶來壓力,尤其是中央電視臺?與地方臺的合作模式有哪些?
吳錦才:新華社做電視不會對其他機構產生什么壓力。央視和《人民日報》也在向其他媒體供稿,CNN去年12月份也開始向報紙供應文字稿。媒體的混業經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通訊社本來就是一個跨媒體的行業,我們一直就有三種報道形式,文字、圖片和電視,只是有些業務先前沒有做大。我們也辦了這么多報紙、雜志,也沒有哪家平面媒體說給他們增加了壓力。
新華社與地方臺不局限于某一兩檔節目的合作,也沒有過多考慮具體的商業運營模式,我們更多考慮的是,電視業的品質有問題,這么多的上星頻道平均每家每天2小時的新聞量都保證不了,這2小時中還有不少是湊數的,這是一種全球都少見的電視結構。大多數的世界大臺都是新聞立臺,而新聞立臺必須有一定的新聞比例。其實很多地方臺臺長也不滿意這種狀況。我們現在與不少地方臺在合作辦節目,這種聯合不是要與央視競爭,也不可能對央視產生競爭,而是要共同開發新聞的電視市場。
我們與央視的最大區別在于錯位發展。不把國內市場作為主戰場,這是新華社一以貫之的思路,美聯、路透的國內新聞也占不到其新聞總量的一半以上。
《綜藝》:“新華社電視”與其他世界通訊社做電視的區別是什么?
吳錦才:新華社內部一直有一句話:沒有不能報的新聞,關鍵是看你怎么去報,這是方法論的問題。
某個新聞,為什么海外媒體有時報道得比較充分,這是因為我們的新聞隊伍不像他們那樣訓練有素,我們對新聞品種的發掘程度比較初級。BBC對于一件事情可以分析出很多層次,這不是一日之功。我們一直強調新華社的舞臺、市場在國際。在國際上更不需要自己捆自己的手腳。
成立之初,新華社雖然也局限于解放區,但是后來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毛澤東提出“新華社把地球管起來,讓全世界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的號召,新華社就開始建立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的報道機構、報道品種中,國際的比重一直很大,這也是新華社的優勢。所謂國際傳播,不是說把中國的內容傳到海外去,而是要用中國人的聲音、視角去看新聞,看世界。所以新華社做電視并不是著眼于國內市場,更多是著眼于國家的傳播能力建設。在新聞的比重中,我們的設想是國際新聞要超過國內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