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片框架被導演的個人標簽徹底解構,《氣》片招來09電影市場上最慘烈的罵聲
9月17日晚湖南衛視“零點鋒云”節目上,臨近不惑之年卻以“莫西干”造型亮相的導演鄭重這樣解讀他的處女作:“《氣喘吁吁》是一部cult電影”,影評人賽人當場反唇相譏:“如果這也算cult電影,那么每年400部國產電影里至少有一半是cult電影!”這句話為那些買票進影院,只換來滿頭霧水一腔怒火的觀眾出了一口氣。
不過,倍感“受傷”的恐怕不僅僅是觀眾?!稓獯跤酢窞楦饍炚兄铝速|疑和困擾,曾對影片寄予厚望的幕后運作團隊也大受指責。這部曾被視作《不見不散2》的作品,最初被出品人高軍、劉小淀等組成的“高參”清楚地劃定在“商業喜劇片”范疇,從影片的投資策劃、演員陣容、制作班底來看,要勾勒一個商業影片的形態并非難事。然而在影片上映后,陸續拋出“心理實驗電影”、“目錄式敘事”、“cult電影”等論調的鄭重卻表示:“其實是大家特別商業地操作了一部有一定實驗性的片子,影片本身并不是一部商業片。”當初費心搭建的商業片框架,被導演的個人標簽徹底解構,面對市場上激烈的罵聲,影片出品人、總監制高軍直言:“導演觀念出了問題,路走偏了?!?/p>
“被浪費”的商業大片資源
談起《氣喘吁吁》,高軍用得最多的兩個字是“可惜”,在他看來,鄭重拍這部處女作的機遇比當年的寧浩“好了不止十倍”:有好萊塢攝影師、資深制片人、2000萬元投資,還有“全民偶像”葛優坐鎮,鄭重可謂非常幸運?!斑@本是一個青年導演邁入億元俱樂部的機會,就這樣被輕易錯過了。”高軍感到很惋惜,不過令他更加遺憾的是《氣喘吁吁》這個項目的潛力被浪費了。
“億元俱樂部”曾是《氣喘吁吁》片方的目標,因為片方從頭到尾一直把《氣喘吁吁》當作商業大片來運作。項目格局從影片出品人劉小淀、監制戢二衛和執行制片人蔡元看完鄭重的劇本時就基本敲定?!澳谴_實是一個很好的商業劇本?!痹蔚纤鼓犭娪肮局袊鴧^代表的戢二衛說,“劇本故事性很強,線索清晰、人物性格非常突出,喜劇感很足,而且對人物心理狀態的表現很深刻?!彼麍孕旁谶@個劇本的基礎上,假如導演對影像語言有足夠的控制力,“將會做出一部很有力度的作品”。
而鄭重認為投資人的本意是做些“不一樣”的嘗試:“從劇本開始我就想打造一種新的娛樂方式,外國人的形象作為獨立的人物出現,在中國電影史上并不多見,此外還有很地道的黑人角色和很多鮮明的人物,這些元素給人完全不同的沖擊。這些最資深的業內人士,都是因為看到了新鮮的東西,才愿意合作?!睂Υ岁l強調:“我們想要的新鮮,是指故事、人物、風格的創新,我們絕不想以小眾電影的立場去做探索和實驗”。
雖然劇本獲得一致認可,但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的鄭重強調“必須自己執導”,這令幾位制片人有些猶豫。不過,鄭重為此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我連分鏡頭劇本都畫好了,厚厚一疊,所有的細節我都有詳盡規劃?!彼岢隽似狈亢涂诒慵训挠矂∑墩鎼壑辽稀纷鳛轭惐鹊臉影濉A硗猓跔幦「饍灀V主演的過程中,鄭重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打動了葛優。而且近兩年青年導演輩出已是大勢所趨,鄭重知名編劇的身份也頗具說服力,因此鄭重最終獲得了執導機會。鑒于鄭重本人的文藝氣息,片方允許鄭重在影片中體現一定的“作者風格”,不過“大眾、商業、喜劇”這三大關鍵詞絕對是雷打不動的大前提。因此當鄭重提出在片頭加上“鄭重電影作品”的標注時,這個要求被駁回。
《氣喘吁吁》最后得到了北京盛世華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正天文化投資有限公司、搜狐娛樂等幾方的投資,制作預算達到1500萬元。影片從劇本打磨、成本預算到班底組合、拍攝制作、營銷發行,都按市場化標準運作,包括“愛國者”、“嬌子”等植入廣告的引入和“不見不散2”的宣傳口號等所有細節,都出于純粹的商業考慮。
“就商業流程而言,《氣喘吁吁》從頭到尾操作得都很好,每個人都在做應該做的工作、保護自己應得的利益?!编嵵睾苷J可影片的運作效率。影片還沒拍完,“葛優首部進軍暑期檔的喜劇片”這塊金字招牌就已引起關注。樂觀的片方最初預估,票房過8000萬元不成問題,邁進“億元俱樂部”應指日可待。
劇作家的導演習作
隨著拍攝的推進,問題逐漸開始浮現。鄭重在現場往往天馬行空自由發揮,鏡頭景別、構圖和通常的喜劇片不太一樣,面部特寫、全景鏡頭和空鏡頭特別多,為此他還和攝影師常起爭執。鄭重很注重體現自己的觀念和個性,這在諸多場景上都有直接反映。有一場夜戲表現片中人焦躁不安,背景音樂卻是《軍港之夜》?!斑@是典型cult電影的表現方法,把老的東西拿出來回味,它或許與時代不符合,跟這場戲的風格也不符合,但卻能營造一種疏離、差異化的感覺?!逼腥舾蒏TV的場景,色彩濃重造型吊詭?!拔夜室庖讶巳硕际煜さ腒TV表現得特別抽象,里面有很多美人魚,讓人覺得它是一個不可理喻的地方,就像另外一個世界?!敝T如此類充滿個人化色彩的處理,讓監制和制片人開始擔心,“鄭重所認為的觀眾和我們所認為的觀眾概念不一樣”。
比較極端的例子是,鄭重在飾演葛優發胖妻子的張秋芳的外套上設計了一排細小的英文字母“babyphat”,言下之意是“baby elephant”(小大象)的縮寫,鄭重覺得這個設計很幽默,他認為這是對胖女人的影射。不過他沒有考慮的問題是,普通觀眾有這么好的眼力和英文水平來感知這樣的“幽默”嗎?
影片進入重要的剪輯階段后,更重大的問題出現了——鄭重按自己的意思剪了一個“導演版”,這個幾乎完全由鄭重自己操控的初剪版本長達2小時10分鐘,葛優、高軍、劉小淀、戢二衛、蔡元以及負責影片發行的光線影業總裁張昭等人看完后“徹底傻了”,眼前亂七八糟的一堆影像素材離他們想象中的“葛優暑期喜劇大片”相去甚遠,線索、人物都非常復雜和凌亂、根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甚至連葛優的戲份都沒有突出,影片打散了線性敘事,對各式各樣影音元素的拼貼“缺乏邏輯”,“幾乎是在顛覆大眾的觀影習慣”。而且影片中充斥著大量的英文對白,讓中國觀眾看起來很費勁,“故意把一部本可以達到平均水平的片子拙劣地毀了?!备饍灨纱嘀苯颖硎究床欢?。
鄭重對自己的導演版解釋道:“這就是我對周圍世界的看法:漫畫式的。我刻意要把觀眾從情節里拉出來,你剛想哭,我不讓你哭,你剛想笑,我不讓你笑?!敝劣谠镜摹跋矂∑倍ㄎ?,鄭重認為自己一直在堅持:“好笑不好笑,這與觀看者的心態有關。從我的主觀感覺來看,我覺得影片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但是可能我開得不是熟悉的玩笑,用了陌生的元素,一部分觀眾理解不了。這跟每個人的經驗、習慣有關?!?/p>
滿心期待著一部商業喜劇片誕生的“高參”們驚覺,盡管鄭重強調自己履行了合同的規定,但《氣喘吁吁》已經完全不是他們最初構想的模樣,在他們眼里,鄭重根本就是拿大眾娛樂的載體去做一種生硬的個人解讀?!八共皇侵鲃訉股虡I形態,他只是一廂情愿,想用自己的理解去制造觀眾。”戢二衛說。但最令他們無法接受的是,鄭重或許從一開始就對他真實的創作意圖有所保留?!八岩徊繃乐斠巹潯F隊協作努力完成的商業片拍成了一部完全個人化、實驗性的習作?!?/p>
片方“無力回天”
這樣的結果令所有人崩潰,片方決定重新剪輯,為此片方和鄭重產生了激烈爭執,鄭重堅持認為自己拍的就是一部“思維新穎的商業片”,但是在片方的強烈要求下,鄭重最終做了讓步。然而影片的拍攝素材有限,而且諸多景別、鏡頭都不符合商業片的風格,“光靠剪輯已無力回天”。鄭重承認:“拍攝完全是按照我想要的風格,不可能剪成另外一種東西。說白了,鏡頭都不夠了。”片方重新剪輯了4版,除了把一些干擾性的片段去掉、盡量理清故事主線之外,幾乎沒有太多彌補余地。前陣子出來為自己“辟謠”的葛優也向媒體透露了其中一個插曲:鄭重讓他配音的時候,有一段戲居然用別的臺詞來配,葛優覺得這樣不尊重自己,問鄭重為什么,他說因為故事說不清。
包括片方在內的所有主創人員幾乎都發動起來,盡可能想辦法補救。先是專門花高價把拷貝送到視點特藝公司去做了好萊塢標準的數字中間片,希望通過提高聲畫質量挽救影片品質。制片人戢二衛和蔡元親手畫了一副“人物關系圖”發布在各大網站的專題頁面上,配上非常詳細的故事梗概。另外,宣傳發行方圍繞每個明星大量提供素材和話題,讓演員講述自己的戲分,早在影片上映前,“梁天早就死了”,“劉樺與葛優沒有對手戲”這些本該保密的內幕消息就被“抖”出來,片方還給主流視頻網站提供大量片花,“湊起來幾乎概括了影片的全貌”,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目的——希望幫助觀眾了解劇情。
在影片宣傳發布會上,葛優有意識地“掰正”觀眾先入為主的理解,當導演鄭重稱《氣喘吁吁》是一部“好聽、好看、好玩”的“三好電影”時,葛優直接反駁道:“我跟導演的想法不一樣,好不好不能自己說,電影是坐在椅子上的觀眾說了算?!?/p>
相比最初《不見不散2》這樣輝煌的創意,鄭重最后拿出的作品與片方的希望大相徑庭,令發行環節頗費周折,發行檔期一調再調,直到上映前一個月才決定最終日期。而且在上映前10余天,片方才從視點特藝公司拿到數字中間片的底片,都沒來得及給院線審片就開始發售拷貝。中影星美院線發行部經理劉明告訴《綜藝》,在對影片質量沒有把握的情況下,葛優這個“籌碼”是當時訂拷貝的最主要參考因素,星美院線原計劃訂20個拷貝,后來還追加到了56個拷貝。
據劉明反映,拿到拷貝在院線內部試映的時候,才放了10分鐘,原本擠滿的放映室就只剩下3個人,所有人的反映都是“不知所云、莫名其妙”。最終影院放映的情況是,《氣喘吁吁》憑借葛優這個惟一的“賣點”,在星美院線創下了560萬元票房,吸引了約17萬人次觀看。這個成績,算是中上表現。不過影片的口碑只能用“可怕”來形容,觀眾對葛優的心理期待落差太大,造成了一邊倒的痛罵?!拔覀兊呐κ沟眠@部小眾的影片在正規的商業軌道上與大眾見面,不過我們無法左右觀眾的看法?!?戢二衛無奈地總結。
《氣喘吁吁》的票房截至9月15日約為4000萬元,比起片方預估的8000萬元票房,懸殊巨大。最耐人尋味的是,如果沒有葛優,《氣喘吁吁》的市場價值還剩幾許?
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鄭重對因個人原因導致影片商業上的失敗并不后悔:“我要做一個創新,我絕不會拜倒在某種風格之下?!彼再M里尼、安東尼奧尼等大師來強調自己尋求“30年代電影的感覺”。
對此,在好萊塢浸潤多年的戢二衛感嘆,中國缺乏真正意義的制片人是影片質量難以控制的一個原因。目前國內行業普遍認知的制片人有兩種,一種是出品人或投資人,他可能完全不是業內人士,對電影的運作不了解,無法對導演的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還有一種制片人,是制片主任出身,這類制片人的眼界通常局限在創作階段。事實上真正的制片人是一個對項目投資回報、影片創作拍攝、營銷、宣傳發行都有把握能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國內制片人體制不成熟。
在好萊塢,制片人既是項目執行人,又可以是聯席版權擁有人。美國的制片人大致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與大制片廠合作的獨立制片人(studio-based producer),這類制片人與好萊塢的大制片廠簽有定量供應、優先投資等長期協議,他們長期游走于好萊塢的各大制片廠。他們的辦公運營費用、制片投資都是由鎖定的大片廠承擔。他們可能來自演員、編劇或純粹的制片人,但都是經驗豐富的資深業內人,這些人一般都拍主流的好萊塢商業片;另一種制片人身處六大公司之外的獨立小公司,他們是真正獨立的制片人,很多的B級片、藝術片都出自這些制片人。雖然這些制片人的影片可能會賣給好萊塢大公司,但是他們的項目全是自己融資。
戢二衛強調,一部規范的電影應該是投資人、制片人、導演三方制衡。以真正的商業電影邏輯出發,應該由制片人主導項目,而國內更多是由導演來主導。實際上除了少數經驗豐富的大牌導演能夠自己擔負制作人的部分工作外,大部分導演并沒有市場運作能力。他認為自己在《氣喘吁吁》項目的運作上,比較接近好萊塢的studio-based producer,但是以他為代表的出品人、制片人、監制的“片方團隊”,也不能真正插手創作細節,這不符合制片人的定位。具體到《氣喘吁吁》的“教訓”:一是對導演的了解和把握不夠,另外溝通上,片方原以為與導演在創作上已經達成一致,但結果卻大相徑庭。而片方在創作過程中即便發現了問題,其意見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用高軍的話說:“找錢是制片人的事,一進劇組,就只能聽導演的。”從根本上講,這種不成熟的體制至少導致電影項目失去了“糾錯”的機會,《氣喘吁吁》就是一例。
注:cult電影是指某種在小圈子內被支持者喜愛及推崇的電影。通常的特征是成本低廉、風格較夸張(常常有恐怖和暴力成份)、多種元素雜糅,并且表現了自成體系的亞文化,如同性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