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央視春晚總導演人選已經公布一段時間了,娛媒們也陸陸續續在猜測“趙本山這回再提攜哪個徒弟”、“會不會選上某位‘快女’”……不過這都是例行的應景“新聞”,云里霧里,可信性頗成問題。
較吸引我注意的,倒是總導演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準備吸納更多80后、90后創作者加盟”的意愿。這似乎是前幾年春晚籌辦過程中沒有過的一個說法,乍一看,給人感覺有點像是在預示新一屆春晚人員吐故納新的幅度;細分析,卻又流于曖昧和表面:所謂“80后”,其實無非是指20歲—29歲這個年齡檔,“90后”指的則是10歲—19歲年齡檔。在今天,這兩茬人說白了就是青少年的統稱,可央視春晚從來都不是一個以青少年為主要觀眾群的節目!再有,難道以往央視春晚沒有上過新人和小演員?或者過去的幕后人員都必須是30歲以上?顯然也不是。那么這次所謂的“變”,恐怕最終也就是個年齡比例。不太可能出現質的不同。
每一年,春晚在招標和籌備階段,制作班子都會在媒體上打“求新”、“求變”旗號,那種迫切勁兒就像有些基層單位換領導,或是足球俱樂部換主教練。但在技術平臺和主導理想基本相近的前提下,一臺直播晚會的可塑性真的有那么無窮多嗎?我挺懷疑的。確實,名演員的陣容每年都在洗牌,公眾追捧的時尚話題每年也都在變,有時甚至一年幾變,可是能符合春晚“喜慶”、“大團圓”基調的藝人和節目,換代和翻新幅度恐怕未必就有期望的那么大!那么,刻意推新,會不會成為文藝創作中最怕的概念先行和作繭自縛?
推新,原本是因為想超越舊。但2008和2009這兩年的央視春晚質量,跟之前的多屆相比,并不算低。至少大家在收看過程中想換臺的次數少了。如果說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時尚色彩與個性還欠鮮明,總感覺節目背后還壓著許多無形的、沉甸甸的“意義”,還有就是節目的本身濃度不夠,一首歌有的只唱兩句,一段戲四五個演員一齊玩合唱,需要10分鐘鋪墊的相聲非要6分鐘草草收場,很多舞臺藝術在表演上的忌諱,統統以“電視直播時間有限”的名義堂而皇之的犯了。而這種犯規思維,無論誰來當總導演,都有一籮筐的身不由己的理由維持下去,因為在春晚這件大事上,總導演也不是能最后說了算的,那么還怎么指望主創班子一身輕松地去帶領藝人創造新的紀錄?
一臺春晚不是多幾個年輕藝人就面貌一新了。理念和決策模式不大變,新人到了臺上也會露出一副老氣橫秋的“單位臉”。能上春晚的演員絕大多數在各自的領域里都不是浪得虛名的,但怎么讓他們煥發出自身最耀眼的華彩,這要看攝像機后面的人給這些藝人多大的自由度。春晚能否適應新時代,真正的關鍵在于能否尊重每門表演藝術獨特的個性,而不是去修改和扭曲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