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經典動畫的翻拍片,《阿童木》(Astro Boy)在基本忠實原作的同時維持了一定娛樂性,但卻缺少鮮明個性。影片的票房沒能擺脫日系動漫改編片今年的市場頹勢。對于動蕩不斷的幕后公司意馬國際而言,這部原被視為雪中送炭的作品反而可能是釜底抽薪。10月初首映后,《阿童木》于短短兩周內先后在日、美兩大市場失手,缺少3D立體版也明顯影響了該片在國際市場的表現。
影片的舞臺設置在遙遠的未來,一座懸浮的高科技城市“大都會”。由于在一次軍事實驗的事故中痛失愛子,機器人專家天馬博士借助藍核能源為亡子制造了一個機器人替身阿童木,當前者最終意識到人死不能復生后,阿童木被拋棄到了已淪為垃圾場的地球上。在那里,他結識了新的人類與機器人朋友,但覬覦著他強大能量的軍方也尾隨而至……
在動漫界,阿童木的大名可謂如雷貫耳。漫畫巨匠手冢治蟲1951年開始創作的這套作品堪稱日本動漫最為經典的代表作之一,至今在全球仍有廣泛影響。面對原作的盛譽,應該說本片編導的態度還是比較端正的。影片的故事與角色基本維持了原著的設定,雖然原作素材在片中的組織、演繹方式仍是美國式的。然而美日動漫的風格體系畢竟截然不同:前者的主流始終是PG級家庭片,而后者在低幼外表背后的人文底色則遠為沉重和陰暗——想要將二者的風格特色完美融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這樣的改編難題,《阿童木》的努力注定難以成功。但公平地說,美、港、日合拍的這部3維動畫至少還是做到了無過。其敘事和編排沒有硬傷,觀影的過程也還算愉快,至少沒有像之前的《七龍珠》(Dragonballs)那樣引起觀眾強烈的排斥反應。
當然無過并不等于有功。夾在美日動漫的兩種經典風格之間,編導的創作因為過分求穩而顯拘謹,影片有些匠氣和平庸。對于北美觀眾而言,本片太似曾相識了——和很多好萊塢動畫電影一樣,其主題定位在角色關于自我獨特身份的認同,以及親情、友情等老生常談上。而手冢作品的一些特色,比如對高科技力量的恐懼、以及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某種悲觀心態雖有隱約體現,但其獨特韻味已被大大稀釋。這使得該片在原著的老家日本也遭到了當地觀眾的集體漠視。
雖然本片由香港的意馬公司全程制作,但其主創班底大多來自北美。導演大衛#12539;鮑沃斯(David Bowers)之前編導的黏土動畫電影《鼠國流浪記》(Flushed Away)曾收獲不少好評。影片的英文配音陣容也囊括了尼古拉斯#12539;凱奇、查理茲#12539;塞隆等歐美大牌。中文版的配音也值得一提,應該說該片是近年來“漢化”較為成功的一部,無論是中國元素還是本土化臺詞的嵌入都給人留下了一定印象。不過配音演員的個體表現依舊乏善可陳。其實近年來一些比較成功的動畫角色都更傾向于整體的表演,比如由杰克#12539;布萊克精彩演繹的功夫熊貓阿寶即是如此。相比之下,徐嬌、張鐵林等內地演員們的表現似乎還停留在單純的“獻聲”階段,其對動畫角色的詮釋不夠全面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