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底下無新事
徐 敏等
《圣經》里有句話叫做“太陽底下無新事”,對我們這些唯恐天下不亂的記者而言,“無新事”怕是最叫人擔憂的,因為“無新事”就是壞事。
但記者做久了,對這句話就生出別樣的認同。前兩天有一個兄弟媒體要做“大人物”系列,我幫忙掃了一眼名單,二十多人里除了兩個來自新媒體的“新貴”,剩下的候選人和我四年前拉的名單幾乎一模一樣。
剛剛過去的這個星期,絕對不能叫做“無新事”:前保利華億總裁董平攜上市公司“文化中國”重磅歸來;華誼兄弟成功上市;光線傳媒據說要將剝離出影業的剩下部分近期在A股上市;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終于推出了預告片……
件件都是新事,新人卻一個也沒有。
在這些“新事”當中,如果說有一個“新人”的話,那只能是張藝謀。尤其在看過了《三槍》的預告片之后,我更加覺得,59歲的張藝謀顯然又活出了一個“新我”。還沒有機會看到全片,除了院線經理們一邊倒的叫好之外,我們只能憑借預告片來猜測“張藝謀版《血迷宮》”的輪廓。對于媒體給出的“武林外傳+二人轉”的評語,我覺得還不夠準確,看了閆妮和小沈陽的落力表演,我覺得《三槍》的氣質更像是“武林外傳+二人轉+十全九美”。
作為一個大導演,張藝謀對于潮流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無論“第五代”還是“第六代”都無人能及?;蛘哒f,潮流每個人都看得到,但只有張藝謀能放下矜持,果斷追求。從老謀子三十年的職業生涯可以窺見,他從來都不是引領潮流的人,但卻是每一波“新浪潮”最大的受益者。他不是最早被國際電影節追捧的中國導演,卻是最受寵愛的;《臥虎藏龍》開創的國際市場“武俠熱”,他用《英雄》將其演繹到頂點。有一位導演這樣評價,“張藝謀從來都不想做什么大師,他要做的是‘弄潮兒’”。
《三槍》的拍攝緣起是今年二月,我相信彼時《非誠勿擾》的以小搏大絕對給張藝謀留下了深刻印象,實際上他在近期的采訪中也反復提到該片。但張藝謀選擇用“小沈陽+閆妮+孫紅雷”的組合將其做到極致,原本我以為《三槍》會讓小沈陽脫胎換骨,但看到后者的經典形象和臺詞原汁原味地在預告片中奉上,我知道張藝謀要的是市場呼求的那個“桃紅粉綠”的小沈陽。
賀歲大戰還未揭幕,院線已經喊出了“一槍一個億”的口號。對此我毫不懷疑,因為我相信老辣如張藝謀早已明白“太陽底下無新事”的道理:當潮流奉藝術為圭臬的時候,那么就為藝術獻身;當人民決定市場的時候,就以人民的需求為標準。就像他在采訪中所說:“話里話外,不能只是這么清高。因為這種思潮會破壞未來的前景,臺灣就是例子?!睂嶋H上,《圣經》中的原話是這樣:“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前兩句似乎可以闡釋老謀子的成功軌跡。
就是這樣
小馬不識途
馬巍
2009年的秋天一如既往地蕭索,而2009年秋季的電影業卻因為一部影片而與眾不同,那就是邁克爾#12539;杰克遜的《就是這樣》(This Is It)。10月27日,該片在99個國家的3500家影院首映。中國內地也給了這部紀錄電影以少見禮遇——不僅是同步引進,而且據說不占進口大片的20部配額。影片的上映范圍也很大。上映次日,專門上網查了查,發現影片在北京的放映場次已經超過了時下正當紅的“小朋友”阿童木。
和MJ的逝世一樣,《就是這樣》也是一部充滿意外的電影。這原本只是一部為杰克遜即將開始的巡回演唱會制作的花絮。出品方索尼最初的打算是準備直接發行DVD——當然,這是在他逝世之前,現在就算是個外行用膝蓋思考,也知道放棄影院會有多么愚蠢。為此索尼這次是下了血本,光是購買素材就花了6000萬美元。而從落單到上映,整部片子的運作只用了3個月。
其實我不太關心該片的市場前景。因為這部片子注定會成為一個文化事件,其成功甚至與影片本身無關。起作用的更多還是電影自身最為傳統和經典的幾個基本魅力。首先當然是明星——只有最偉大的明星才能創造萬人空巷的票房奇跡。茱莉亞#12539;羅伯茨最紅的時候,觀眾甚至愿意花十塊錢去電影院里看大嘴姐刷牙。而遺作的吸引力自然更不用說。去年《黑暗騎士》的驚人票房就多少有希斯#12539;萊杰意外逝世的因素。何況這次的主角還是明星中的明星MJ。相比于在影片制作上的大手大腳,索尼這次在宣傳《就是這樣》時的開銷只有一般片子的1/3。看來他們很清楚:這樣的電影根本用不著打廣告。
其次還有電影作為媒體的奇觀性特質。近年來在北美,利用立體電影震撼的影音環境將演唱會和直播賽事引進影院是一個流行的趨勢。《就是這樣》此次同樣選擇在大量的3D影院中推出。當然最重要的因素還有影片的獨一無二性。要知道未來還會有數不清的蜘蛛俠和變形金剛,但MJ的傳奇卻注定沒有續集。之前的MJ悼念晚會,其舞臺主要還是屬于他那些同樣星光熠熠的家人和好友們,而這次的《就是這樣》則可說是一場全球的普通粉絲均能親身參與的告別儀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樣的結局是皆大歡喜——死者永久地書寫了傳奇,粉絲們找到了再度發泄的機會,而后臺的老板們則賺到了大把的銀子。從死人身上賺錢似乎有些不道德,但這就是資本主義或者說是市場經濟的本質。再說了,對于一位商業巨星而言,也沒有比一個商業奇跡更好的告別禮物了。要知道有多少曾經紅極一時的巨星落幕時已是無人喝彩。從這點上說,杰克遜甚至可以說是幸運的。
經歷了大半生的輝煌與小半生的毀譽參半之后, MJ終于用一種出乎意料的方式告別了人世?!癟his Is It”,不知為何,這句詞讓我聯想起100多年的另一場曲終人散。如今被澳洲人視為本土英雄的大盜奈德#12539;凱利(Ned Kelly)在與英國政府周旋多年后最終被送上絞刑臺,臨刑前,這位風云人物同樣獻上了一個簡單而精彩的謝幕詞:“Such is life”。
這就是人生,這就是電影。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