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式”的經營
徐 江
湖南衛視因為用了芒果般金黃與橢圓的臺標,被有些觀眾稱作“芒果臺”。后來索性把這稱呼一并作了該臺對外的別名。這個臺前幾年綜藝方面最著名的舉動,是先后推出了“超女”“快男”“舞動奇跡”等選秀型綜藝強檔。這兩年則又把“出位”的目標,瞄在了新聞縱深性欄目和劇集制作上。前者像《零點鋒云》《變形計》,后者則先后有《血色湘西》《丑女無敵》《一起來看流星雨》《新還珠格格》……這些嘗試,都在上星頻道中領一時風氣之先,我們不妨把這些統稱之為——“芒果式”的經營探索,同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關注其將會往哪些新的方向延伸……
機頂盒和“全國獨家首播”口號盛行的年代,各家“衛視”誰的欄目別致勾人,誰推出的熱播劇能真正做到“獨家”,才是衛星頻道們生存的命脈所在。這一點,地方臺的決策者們大致都是清楚的。不然也不會有方言新聞、欄目劇以及諸如《舞林大會》《笑傲江湖》《飯沒了秀》《星夜故事秀》等火爆欄目在各頻道間的風起云涌、各領風騷??墒?,怎樣把絞盡腦汁營造出來的局部優勢,延展成整體定位優勢,進而“欄目包圍頻道”、星星之火燎原,這又不是每個上星臺想做就一下子能做到的。聰明、機緣、膽識,還有決策出人意料、不按牌理出牌……哪一條少了都很難成功。
其實湖南衛視的優勢,一開始很難算得上是“優勢”。至少,“快樂大本營”這類欄目的觀眾,并不是“芒果臺”的專屬擁躉??春侮痢⒗钕娴娜?,也會去看李斌、戴軍和李靜,也會去看安徽衛視和東方衛視。漸漸,到了汪涵和謝娜出來折騰的時候,他們的粉絲大多數已開始進入到“專屬粉絲”的程度,周群、春妮的粉絲不會專門去看芒果臺的主持人,“芒果臺”的粉絲追著看王剛或司馬南節目的估計也不會太多。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電視市場又經歷了新一波的整體細分;另一方面也是源于節目的制作理念在進步(雖然大多還是“舶來”),編導和主持開始對欄目的個性化有了一定追求。
第三方面——我認為這才是決定性的:湖南臺的智囊們先于別家電視臺的同行,把征服觀眾的視野,投射到了唱唱跳跳、插科打諢以外的地盤——青少年的生存,文藝的生態,以及電視劇為普通觀眾的造夢功能……而一旦把電視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從單純解讀為歌舞、互動型欄目,拓展性理解為“整個熒屏的娛樂性奉獻”,那么,“芒果臺”就開始了從一個自發制播趣味節目的上星頻道,到自覺生產娛樂產品和服務的“視覺享樂機器”的有序轉型,這時它已不再是像兄弟臺那樣的單純播出平臺了,它漸漸成了一個順應娛樂產業化潮流的新型企業!
電視臺是一個生產并出售產品(文藝產品)的企業嗎?人們過去多把電視臺定位為媒體、信息平臺、喉舌,現在“芒果式”的經營思維,終于把大家的目光又引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赤裸裸的電視商業來了。
怎么辦?相信不同的人會找到不同的答案。
廣東電影兩翼缺一翼
列 孚
廣東已經連續四年票房穩居全國第一,是中國內地的票房第一大省。然而,市場一翼雖佳,但另一翼幾乎“翼”不起來——廣東的電影創作、制作一直處于劣勢,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幾近空白。兩翼缺一翼,如何能飛?所以,廣東雖然可稱為中國電影票房第一大省,但絕不是電影大省。
是什么原因令廣東票房會如此穩定地長年居于全國首席?首先是廣東得益于改革開放政策,人民生活水準大大提高;其次是因為經濟上的改革開放,令廣東擁有廣州、深圳兩個特大型城市,這兩個城市人口合計超過兩千多萬,這是內地別的省區所沒有的。物質富裕后的兩千萬人當然就會追求文化生活。然后是由于地緣人緣產生的文緣關系。廣東生活方式深受香港影響,曾經作為中文電影最強地區的香港所產生的電影磁場作用,首先影響的就是廣東,當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系協定)實施后,合拍片粵語版可在廣東上映、香港電影不再列入進口片,經審查后的港片粵語版可在廣東公映等,這些影片在廣東會形成一枝獨秀的票房效應。
綜合以上因素,自2005年起,廣東票房便一直在中國電影市場上獨領風騷。
但是,廣東在票房一路飄紅之時,另一方面其本身的攝制水準和產量卻一直疲軟,特別是廣東與香港之間的關系原無人可以取代,發展合拍片得天獨厚,但是非常遺憾,用香港著名影人吳思遠的話來說,廣東在這一方面“交了白卷”。
雖然說北京的中影占盡了種種資源優勢,但事實上這并非廣東電影人可以抱怨的原因,問題是之前二十年你們干什么去了?為什么吳思遠、徐克寧愿舍棄近在咫尺的廣州而飛越數千里跑到北京、上海尋找合拍機會?遠的不說了,就拿《葉問》和最近即將拍竣的《十月圍城》來說,人家為什么寧可放棄原汁原味的“粵味”而跑到上海去?《喜洋洋與大灰狼》這部成功的卡通片,原創是在廣州,但在廣州卻找不到投資者,原創者只好跑到上海去找,結果所賺到的收益大半留在了上海,這是為什么?珠影并非在改革開放中一直就沒有作為,80年代的珠影就曾出品過一些較出色影片,如《雅馬哈魚檔》《給咖啡加點糖》《絕響》《孫中山》《鄉音》《鄉情》等等,也曾率先與意大利合作拍過《大班》這樣的影片,但是后勁不繼,更未充份利用地緣人緣優勢吸引住香港影人,結果,廣東電影市場是上去了,但電影創作、電影制作則遠遠落后,與要作為“文化大省”的要求相去甚遠。
在電影市場上廣東是“巨人”,在電影創作與制作上廣東是“侏儒”,這么形容并不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