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邁克爾·杰克遜紀念電影《就是這樣》實際上是拿倫敦演唱會影像的邊角料拼湊起來的,的確,影片的素材來自MJ生前彩排時側錄的數百小時影像,還包含了對MJ最親密的朋友和合作者的采訪。但這決非簡單的“拼湊”,即便杰克遜沒有突然去世,這部紀錄片也是日程上的事情,只不過肯定沒有今天這樣轟動罷了。
杰克遜的突然去世,使倫敦演唱會成為永遠的幻影,同時也使這部很可能無人關注的“邊角料”成為“金邊銀角”。杰克遜去世后,索尼影業花了6000萬美元的天價買下影像版權,創下了紀錄片交易的紀錄,隨后,《就是這樣》的8500份電影拷貝在全球75個國家的電影院同步上映,這又是個紀錄。影片所有的預售票在24小時內被搶購一空,首映5天,全球票房達到1.01億美元,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演唱會電影——之前的紀錄是《漢娜·麥莉演唱會》的7060萬美元票房。
盡管沒有故事情節,沒有開頭結尾,只有排練場景、幕后人員的專訪,但這部“加長版的演唱會花絮”仍然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新鮮的杰克遜,跟他往昔留給公眾的印象截然不同。在影片里,在那場演唱會的組織過程中,杰克遜像個帝王一樣,操控著演唱會的一切。
音樂是水,杰克遜就是魚,在《就是這樣》中,邁克爾·杰克遜表現得像水中的魚一樣自由自在、揮灑自如,他指揮配樂、指揮編舞、指揮燈光焰火……這絕對是專業與自信,所有人都對他畢恭畢敬,而這些人都是相關領域的頂尖高手。他們說:“沒有什么細節可以瞞過杰克遜”!眼光里流露的都是敬佩之情。
很多偶像明星在幕后其實只是個音樂工業的玩偶,從服裝造型到表演細節,他們都要聽從專業人員的擺布。據說有的歌手對“專業”的最高愿望不過是“開一次純粹背歌詞而不依賴提示屏的演唱會”,這與杰克遜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杰克遜從5歲就開始上臺表演,幾十年的辛勤積淀,再加上天賦,使邁克爾·杰克遜“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為了2009年的倫敦演唱會,邁克爾·杰克遜聚集起一大群世界頂尖的藝術家,要盡自己所長“帶大家去見證從未經歷過的藝術感觀”,然而,出身未捷身先死,演唱會成泡影。好在留下一部《就是這樣》,彌補了歌迷們的傷痛與遺憾。除了杰克遜的影像,《Smooth Criminal》《Thriller》《EarthSong》,那些熟悉的歌曲在影院華麗的音響中聽起來格外震撼。黑暗中有人在抽泣,燈亮了,人們仍不起身,因為音樂仍未結束。
《就是這樣》不但是杰克遜留給歌迷的禮物,也是世界送給死后的杰克遜的禮物。它沖破媒體上連篇累牘的關于其生前非議,死后謎團的炒作,向世人展示了一個音樂中的、舞臺上的與舞臺創作中的杰克遜,展示了他天才、勤奮的一面。邁克爾·杰克遜曾經長期被花邊新聞纏繞,世上每年也都會涌現出無數明星和他們的花邊新聞,但如邁克爾·杰克遜這般真正有實力的流行音樂之王,不知多少年才會再出一個。對那些真正的歌迷來說,像杰克遜這樣的歌手永遠不會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