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打的女一號,流水的男主角”,投資追著編劇,編劇捆綁導演,眾多實力演員欣然加盟,《蝸居》在上海臺僅用四天便創下收視歷史新高。
該劇是編劇六六、導演滕華濤繼《雙面膠》《王貴與安娜》后的第三部聯手之作。《蝸居》從人們對房子的渴望說起,講述了姐妹兩個在金錢、物質面前所表現出的不同價值觀以及她們在大都市中生存的辛酸經歷。在買房的重壓下,姐姐海萍不知不覺變成了一個悍婦,妹妹海藻在目睹姐姐因為房子而遭受的不幸后,她選擇了“走捷徑”,通過“小三”路徑省卻奮斗過程,但最終發現“在道上混,終是要還的”。《蝸居》不僅演出了買房難的社會現實,也在拷問當下房子引發的社會問題。
與《奮斗》這樣住在時髦公寓、還會空降一個富爸爸的“奮斗傳奇”不同,《蝸居》以“雙面膠”式的瑣碎來展示奮斗的無奈——沒有錢就沒有房子,沒有房子就沒法要孩子,攢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想跟“小市民”撇清干系,卻不得不為一瓶油與鄰居鬧得天翻地覆,婚姻幸福感被房子壓榨得所剩無幾。
被這個時代推著往前走,面對誘惑也會迷惘,但《蝸居》給出的價值觀是主流正統的:一個基本的價值觀是:不屬于我的不拿,包括不能去破壞別人的家庭,本分、努力才能贏得善果。但它在貫徹這套正統價值觀時也保有彈性,使得“小三”并不可惡,正派的老實人也未見得純凈到不沾塵。
比如海萍性格中就有很多為生活所迫的灰色地帶,比如通過妹妹從市長秘書宋思明手中拿到的機會、房子,她都沉默地接受了。當海藻打電話給她說宋思明老婆找她時,海萍風風火火地趕過去救場,儼然覺得即便是“小三”也不能氣短。
在《蝸居》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有類似海萍這樣的灰色地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黑與白。
至結局時,劇情有了鮮明的劃分:宋思明死于非命,海藻失去生育能力,宋妻成為階下囚,海藻肚子里的小生命胎死腹中,孩子的夭折代表著對海藻這段“小三”感情的否定。
全劇惟獨對宋妻處理堪稱冷漠,除了安排當宋出事后她仍義無反顧地籌錢,天真的想幫宋保命外基本沒有什么正面描寫。入獄只是一個“必須的”結尾。這樣的處理,不過是出于“凈化”海藻的“小三”身份。所以,個人認為,如果真能解開真實生活版本中家有賢妻,而仍會出現懷有真愛的“小三”的死扣,才是真高明。我想,這大概也是騰導當初為什么一直在猶豫此劇的價值觀,最后厚此薄彼妥協的結果吧。
哪怕再真實的劇目,都需要一個于大眾有益的主題,我想,這大體便是《蝸居》給處在這個房價飆升時代的人們最大的啟示吧:成功可以是名利雙收,也可能只是安寧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