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楚成11年來拍過的電影:《星愿》《夏日麼麼茶》《幻影特攻》《東京攻略》……在香港電影處在低迷時期的1998年,由張柏芝、任賢齊出演的《星愿》以400萬元的投資創造了1000多萬元的票房;梁朝偉等人主演的動作片《東京攻略》在2000年春節間推出,單內地票房就收獲了3000多萬元。
《綜藝》:做導演11年,談談拍商業電影的經驗。
馬楚成:經驗不能代表號召力。像馮小剛那樣票房過億的導演,我要瞄準他們往前跑。
拍片子想不賠就不要超資。我算制作費很準確。老板每賺一分錢都很費勁——投資100萬元,票房要300多萬元才能持平。很多導演動輒就超資兩三千萬元,那意味著需要七八千萬元票房才能補回來。當你在這部電影中做“總司令”的時候,一定要三思。取景的時候隨便去哪一看,不好再折回來?不行。一個劇組的工作人員、器材、燈光、演員、道具、車……動起來很麻煩。如果你一天浪費4個小時,10天就40個小時!而一天拍戲的工作時間只不過10個小時。
《綜藝》:那么以前做攝影師時,你應該不會浪費時間去安排鏡頭?
馬楚成:沒錯。正因為我以前當攝影師,所以現在拍片子找鏡頭、角度都很簡單,不會用太長時間。我一般留出20分鐘讓導播給演員講戲,我檢查機位,講戲結束基本就可以直接開拍。我當攝影師的時候就很痛恨一些導演,想都沒想就說:“來來來,到那邊拍一下。”覺得不好再招招手:“這不好,回來回來。”沒想好不要亂講,每個人的力量和精力都有限,導演講一句話大家都要賣命的。盡量取消一些沒用的鏡頭,少拍一天就少一點成本。
香港以前拍戲是按小時算錢,所以導演沒做好功課就不要拍戲。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就是效率高。半個月算下來,我能省1000萬元左右。如果一個片子票房和投資打平,投資方會感謝你,即使賠了他們也沒話說。但如果超資了,票房又沒賺錢,他們肯定會埋怨。
《綜藝》:《花木蘭》的投資方對該片的資金使用是否滿意?
馬楚成:這么講吧,該花的錢,不管多少都要用,不是特別必要的,能省則省。拍攝千軍萬馬的場面很費錢:馬要租,演員要住宿,要吃飯,一個便當最少要5元到10元。我們劇組每天1000多個群眾“演員”——500個騎兵,700匹馬,場面蔚為壯觀。老板來片場看時說:“恩,不錯不錯,大場面。”他很開心。但錢我絕不多花一分,每一分投資都花在了該花的地方。
《綜藝》:現在內地和香港合作逐漸增多,你如何看待兩地電影合作?
馬楚成:盡量以內地為主,如果要放棄內地的話香港將會面對很多問題。現在正是內地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觀眾喜歡看電影,市場前景很好。日本、韓國、香港和臺灣市場都被好萊塢電影打得喘不過氣,比如電影票同樣60元,觀眾會選擇場面、特技都壯觀的好萊塢電影。好萊塢投資動輒一兩億美金,相當于我們兩個電影了。未來中國電影要走出海外,先要自己養活自己——前幾年的韓國就如此。
《綜藝》:《花木蘭》是你第幾次和內地合作?感受如何。
馬楚成:內地全資是第二次,第一次是《男才女貌》。內地拍電影很“按部就班”,大家都很遵守規矩,能安下心來好好拍戲。香港就很瘋狂——在街上拍戲有警察制止,以前還要小心黑社會,每天面對的問題想都想不到,通常拍完一場就趕緊跑。在內地人際關系很重要,并且相關人員少了我們當年的那份訓練——我做攝影師的時候,一年可以拍6部電影,12個月沒停工。不過我想在未來10年后,內地的工作人員就可以取代香港的了。
《綜藝》:接下來有什么打算?
馬楚成:還是拍電影吧,好好拍。2010年要拍三部電影(包括《神筆馬良》《夏日麼麼茶2》),投資基本在5000萬元以上,《夏日麼麼茶2》會少一點,大概3000萬元。
我這個人蠻自卑的。說藝術片,好導演多的是,講票房,什么時候輪到馬楚成了。所以自己做好就OK。我很喜歡克日什托夫·基希洛夫斯基。《白》首演的時候,人們希望他能做個演講,談談對電影的看法。他不愿意去,被推上臺之后,他說:“對不起,我只是個導演,不是演講家,謝謝大家。”就走下來了。我覺得這樣挺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安靜地打開心扉傾聽別人的意見,觀察別人的優點。批評電影太容易,看到好處才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