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公司DMG
DMG娛樂傳媒公司今年成立伊始就與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且參與了中影三部影片的投資:《建國大業》、寧浩導演的《無人區》、徐靜蕾導演的《杜拉拉升職記》。憑借這三部影片,DMG很快在國內電影投資領域備受關注。
DMG的CEO丹·密茨說:“我一直有一種預見力,這種能力讓人能夠感受到一股潮流的到來,即便它離我們還很遙遠。”今年,密茨預見到的新潮流來自中國電影市場。
未來一年內,DMG計劃與中影集團聯合投資10部商業娛樂大片。
北京時間晚上11點,記者的電話準時響起,DMG集團首席執行官兼創意總監丹·密茨(Dan Mintz)從大洋彼岸打來電話接受《綜藝》的采訪,他所在的紐約彼時是上午10點。
“你好!不好意思,辛苦你了。”雖然早就聽說DMG的老外CEO是個“中國通”,但拿起電話聽到這樣的話,記者還是有些意外。1990年就來到中國“淘金”的密茨,普通話并沒有多么字正腔圓,采訪中還經常會因為忘記了中文怎么講而蹦出一串英文,但一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他那“比中國人還中國”的思維方式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這個紐約人的口頭禪是“說白了吧”,他為自己總結的成功之道是“踏踏實實做人”,因為“中國人講究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在分析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什么在中國市場難有作為時,密茨說出了采訪中最“中西合璧”的一句話,“那些國外的公司電影根本不知道在中國怎么Marketing,而且他們在這個市場也沒路子!”
涉足電影投資不到一年的DMG集團顯然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此DMG非彼DMG
DMG娛樂傳媒公司今年成立伊始就與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并且參與了中影三部影片的投資:《建國大業》、寧浩導演的《無人區》、徐靜蕾導演的《杜拉拉升職記》。
“在中國市場投資電影,新公司最好的選擇就是和中影合作,因為他們是這個行業的‘老大’。”密茨認為中影的資源和實力在國內電影行業是第一位的。
至于已經投資的這三部電影,DMG集團董事長肖文閣如此闡釋:“從緊抓六十年國慶獻禮電影的商機,到對潛力導演寧浩的前瞻性挖掘,再到對都市時尚電影商業價值的重新定義,DMG首波‘試水’的三部電影是決策過程最為艱難的,這也正是我們選擇和中影集團進行戰略合作的原因。”
憑借這三部影片,DMG很快在國內電影投資領域備受關注。
起初,許多媒體都將此DMG與地鐵視頻媒體網絡運營商——數碼媒體集團DMG(Digital Media Group)混為一談,但實際上,由密茨創立的DMG(Dynamic Marketing Group)集團在廣告行業內是一家相當有實力的獨立廣告傳播機構,業務涵蓋了品牌戰略、廣告、公關、媒介、活動、互動營銷甚至房地產等領域。尤其在廣告代理行業,DMG與上海大眾、一汽大眾、耐克、強生、中國移動等多個大品牌都建立了非常穩定的合作關系。今年初,DMG還入選了由英國廣告媒體評選的“2009年度領先全球獨立廣告機構”,成為該評選的首家中國公司。
早在2006年,DMG透過媒體發布的2005年盈利就超過1億美元,此后其收入規模每年都以近50%的速度增長。雖然在采訪時。密茨反復強調DMG是一家私人公司,沒有公開財務狀況的義務,但他對媒體所披露的數據也并未予以否認,而且表示即使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DMG的收入和利潤還是在往上走。”
1990年第一次來中國的密茨還只是一個沒有合約沒有職業經歷的自由廣告導演,畢業于紐約本地一個城市表演藝術學校。19年前的中國還遠未出現中產階級,市場消費疲弱,但這個沒有上過大學的紐約人卻預見到了這個市場巨大的廣告潛力。在密茨的自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紐約人有著一種外冷內熱的特質。我們生來聰明,在中國,這是必要的,你必須讓你的耳朵貼在地面上。布魯克林和北京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把“耳朵貼在地面上”的密茨很快發現在中國,僅僅結識“對的人”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如何處理雙方的關系。1993年,密茨聯手前金牌體操運動員吳冰和出身軍人家庭的肖文閣創建了DMG,這個金牌組合一直持續到今天,也是密茨心中DMG能夠成功的核心競爭力。“總裁吳冰在公司的運營和管理上非常出色,董事長肖文閣曾經在政府部門和部隊工作,在處理政府關系和人際關系上非常在行。”身為導演的密茨則負責公司諸多業務的創意和執行。
在大多數國際機構還沒有設立集創意、執行和后期于一體的專業部門時,DMG憑借國際化的流程理念爭取到許多剛剛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訂單。2004年,DMG通過比稿贏得了大眾汽車的全額合同,銷售業績取得歷史性突破。此后,DMG一躍成為國內領先的獨立傳播機構。
預見新潮流:中國電影市場
密茨的創業經歷是傳奇的,其中最傳奇的一點在于這個紐約人的“美國夢”是在中國市場實現的。對此他說:“我一直有一種預見力,這種能力讓人能夠感受到一股潮流的到來,即便它離我們還很遙遠。”
今年,密茨預見到的新潮流來自中國電影市場。
“DMG現在是一個傳媒集團,我們的路子很特別,在這個市場已經鋪了十幾年的路,而且DMG在美國的公司一直有電影業務;其次,中國已經成為一些好萊塢大片的第三、第四甚至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場。好萊塢目前是世界電影的中心,中國是最有潛力的電影市場。DMG在國內國外都擁有很好的資源和實力,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在已經參與投資的三部電影中,DMG的影響力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在《建國大業》中,DMG幫助自己的客戶一汽奧迪與片方達成了營銷的合作;在《杜拉拉升職記》中,
肖文閣表示DMG娛樂傳媒憑借全方位的品牌服務過程中積累的大量客戶資源及專業經驗,將電影的影響力及傳播優勢和企業的需求相結合,為雙方創造了最大化的市場價值。肖文閣透露,在《杜拉拉升職記》中,已經有15家客戶通過植入式廣告、聯合推廣以及后產品開發等多種模式與影片達成合作,目前前期商業開發已足以收回影片投資。
密茨強調,DMG作為一家傳媒集團,基于廣告的整合營銷并不是他們投資電影的惟一目的。“這把我們說小了,未來不僅僅是電影,DMG對娛樂行業的設想是全方位的,先做電影是因為這是吸引老百姓的娛樂金字塔的根基,未來我們的娛樂行業的發展很有可能會超過廣告。”
密茨表示,2009年DMG實際上參與了5部電影。新近上映的分賬大片《神秘代碼》和即將上映的買斷引進片《暮光之城》背后都有著DMG的身影。這兩部影片的出品方頂峰娛樂(Summit Entertainment)在好萊塢并不屬于大制片公司,而是一家獨立制片公司,如果不是DMG的“穿針引線”,該公司可能很難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
密茨認為,“美國電影公司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僅僅將中國看做一個發行市場,但他們根本不了解在中國怎么宣傳和推廣電影,也不了解老百姓的想法。”曾經在美國拍攝過兩部成績不錯的商業電影的密茨認為,了解國內老百姓的想法,促進中美之間更大電影項目的合拍是更重要的發展方向。“DMG在國外有這樣的資源,同時我們了解國內的市場和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在中國怎樣做好一件事情。”
未來一年內,DMG計劃與中影集團聯合投資10部商業娛樂大片。“我們不拒絕任何形式的嘗試,無論是獨立發展劇本,參與投資,還是宣傳發行和營銷推廣,包括從劇本階段開始尋找合拍項目。”
密茨表示,DMG的“野心”在于不同形式的內容拓展,包括影視、游戲等各種內容產品。“DMG的廣告背景使我們對創意行業有很深入的理解,但廣告是對創意最短期的應用,電影是更深入的創意產品,游戲則能將創意發展成一個更長線的內容產品。”
“我們是與眾不同的,因為我們只專注中國,作為獨立的國際公司,進行了很好的本土化,我們構建了國際品牌和中國本土的影響力,在中國我們是獨一無二的。”作為DMG的CEO,密茨表示現階段最大的挑戰一方面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內容創意人才,另一方面是要“控制好發展節奏”,“要不斷成長,每一步要踏踏實實做好,但也要注意不能讓成長‘out of control(失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