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量好萊塢項目奔赴歐洲拍攝制作,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歐洲似乎成了電影拍攝的庇護所。原因就在于這里有各種優(yōu)惠政策。
先是德國、英國和匈牙利的減稅優(yōu)惠政策吸引了大批項目,在全球市場上爭奪電影制作項目大獲成功。然后是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加入,與此同時,東歐的各大機構開出了“清倉大甩賣”的優(yōu)厚條件……歐洲人似乎在向全球影人招手,來這里拍電影吧,這里最劃算。
英國:制片公司外來業(yè)務不斷
英國本土制片公司Pinewood Shepperton近來生意紅火,業(yè)務一單接一單。
Pinewood Shepperton目前正在制作的一個項目是環(huán)球公司(Universal)的新片《羅賓漢》(Robin Hood)。該片導演是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主演是好萊塢大影星羅素·克羅(Russell Crowe)。
環(huán)球公司的另一部影片《狼人》(The Wolfman),也將由Pinewood Shepperton負責制片。華納公司的《諸神之戰(zhàn)》(Clash of the Titans),也選擇了Shepperton公司的片場進行拍攝。
英國的另一家制片公司Leavesden制作公司手上也不乏好萊塢項目。由大衛(wèi)·耶茲(David Yates)執(zhí)導的華納兄弟(Warner Bros.)的《哈里·波特和死圣》(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第一部和第二部都已被這家公司收入囊中。
除了這兩家公司以外,還有不少于6部非英國原創(chuàng)項目選擇了在英國拍攝,其中有些已經完成了拍攝。
Pinewood公司的公共事務協調部負責人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說:“英國制作需求不斷的原因,首先是稅收優(yōu)惠政策,在當今的經濟情況下,這項政策讓我們的競爭力大為增加。其次,我們這里有頂尖的制作機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這里有杰出的制作人才。”
德國:項目每花1歐元,向制片方返還20美分
德國的DFFF基金(德國聯邦電影基金),掌握在德國聯邦電影局手中。只要是在德國本土拍攝,進入這個基金計劃的電影,項目每花1歐元,DFFF會向制片方返還20美分。2007年,這項政策取得了巨大成果,昆汀·塔倫蒂諾的《無恥混蛋》(Inglourious Basterds)、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捉刀手》(The Ghost)、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aneke)的金棕櫚影片《白絲帶》(The White Ribbon)和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的《反基督者》(Antichrist),這些出鏡率極高的影片足以為德國電影工業(yè)在拉來更多生意。
德國比較有名的制片廠有兩家,一是柏林附近的老牌貝爾貝斯格制片廠,另一家是設在科隆的MMC。
好萊塢影人喬爾·斯利夫(Joel Sliver)是貝爾貝斯格的老熟人了,過去四年里,他拍攝完成了三部電影:《V字仇殺隊》(V for Vendetta)、《極速賽車》(Speed Racer)和《忍者刺客》(Ninja Assassin)。今年,他制作的神秘驚悚片《陌生的白種男人》(Unknown White Male)又來到了德國,這是他旗下的好萊塢公司黑暗城堡影業(yè)(Dark Castle)與貝爾貝斯格首次共同投資、共同制作的第一部這類影片,影片由西班牙導演杰姆·科勒特-塞拉(Jaume Collet-Serra)執(zhí)導。
貝爾貝斯格希望這次與黑暗城堡的合作,能夠為以后的此類合作提供范本。其實,這種單筆的投資數額一般都不會很大,但德國的制片廠希望以此吸引更多的外來制作項目。貝爾貝斯格的老板卡爾·沃博肯(Carl Woebcken)說:“因為德國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上有1000萬歐元的封頂,所以在大制作方面,我們的競爭力不如英國(英國沒有封頂),我們能競爭的市場主要還是中成本項目。對電影人來說,只要有稅收優(yōu)惠就能獲益。”
地處科隆的MMC公司也有自己的喬爾·斯利夫——加拿大制片人安吉瑞·哈默瑞(Andras Hamori)。
到目前為止,哈默瑞已經和MMC達成了好幾部電影的合作計劃,其中包括《謝利》(Cheri)、《大門》(The Gate)和《野獸》(Running Wild)。
看到DFFF大獲成功,德國的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成立基金支持本地的拍片業(yè)務。哈默瑞的這幾部電影就選擇了在德國的不同地區(qū)拍攝和制作。這樣,制片方能夠拿到不同地區(qū)提供的好幾筆資金。這種拍攝方式尤其適合獨立電影——不但可以跨地區(qū),只要項目是在歐洲拍攝,跨國也可以。
例如,電影《大門》先是從NRW處申請到了約120萬美元的津貼,由于本片在法蘭克福和斯圖加特進行了后期制作,制片方又從法蘭克福的HessenInvestFilm和斯圖加特的MFG Baden-Wurttemberg申請到了200萬美元津貼。
法國和其它歐洲西部國家的優(yōu)惠政策
法國Film France對電影人提供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被稱為TRIP。任何在法國本地拍攝五天,花費超過100萬歐元的電影項目,都可以得到20%的退稅,封頂為400萬歐元。當然了,相關有求是電影中需要加入一點法國文化元素,比如設一個法國角色,加一些帶有文化特色的臺詞或內容,或者是在拍攝時雇用法國的技術人員。
Film France預計,這項新的稅惠政策,從2010年開始,每年可為法國帶來兩億歐元的直接經濟效益。法國更希望吸引到像《無恥混蛋》或派拉蒙(Paramount)《特種部隊:眼鏡蛇的崛起》(G.I. Joe: The Rise of Cobra)這種大制作的影片。
今年6月份,法國大導演呂克·貝松宣布將在法國巴黎城外建筑一座投資達2.3億美元的大型電影制片廠,以爭奪好萊塢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項目。
意大利雖然缺少足夠的拍攝場地,但其出臺政策的退稅率高達25%(單項700萬美元封頂),這還不包括在一些特定地區(qū)拍攝時可以拿到的資金支持。在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地區(qū),都靈皮埃蒙特電影委員會(the Turin Piedmont Film Commission)和總部設在洛杉磯的Endgame娛樂公司共同籌集了一筆2000萬美元的基金,專門為一些特殊的電影項目提供資金。這一基金支持的主要是“有一定商業(yè)價值的英語電影”,要求項目資金至少到位75%,并且有20%的電影成本必須在都靈皮埃蒙特地區(qū)支出,滿足條件的電影項目,可以得到最多400萬歐元的資金支持。
西班牙剛剛開始實行18%的稅惠政策,阿利坎特的Ciudad de la Luz制片廠也剛成立不久,不過那里已經出品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泰特羅》(Tetro)和丹尼斯·塔諾維奇(Danis Tanovic)的《驗傷》(Triage)。接下來,還有查克·拉塞爾(Chuck Russell)導演的《殺手傳奇》(Prodigy)、阿萊克斯·德拉·伊格來希亞(De La Iglesia)的《黃色標記》(The Yellow Mark)和傳奇片《達利》(Dali)將在西班牙進行拍攝。
歐洲中東部國家:動靜也不小
相較歐洲西部國家,歐洲中東部的一些國家,不但影片拍攝成本較低,那里特殊的地域風情,對一些電影也有特殊吸引力。
在匈牙利,凱文·麥克唐納(Kevin Macdonald)執(zhí)導的《失落的第九軍團》(The Eagle of the Ninth),正在進行為期12周的拍攝工作。這部由焦點影業(yè)和Film4合作的羅馬史詩劇由查寧·塔圖姆(Channing Tatum)和唐納德·薩瑟蘭(Donald Sutherland)等主演。福克斯公司根據電視劇《天龍?zhí)毓リ牎?The A-Team)重拍的同名電影也已經選定匈牙利,Seven Arts Pictures的《圓桌騎士》(Galahad)也將在匈牙利進行拍攝。
捷克曾經是歐洲東部最受歡迎的電影取景地之一,但是由于缺少稅惠政策,在與匈牙利的競爭上就失去了先機。2003年,捷克在電影拍攝上的收益高達2.5億美元,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減半,相關工作崗位也減少了1500個。在捷克,只有布拉格的情況還算好,瑪索爾·朗根尼加(Marcel Langenegger)的二戰(zhàn)劇《戰(zhàn)火兄弟》(Brothers In Arms)將在布拉格進行拍攝;Spyglass Entertainment也看好布拉格的場景,由賈斯汀·查德維克(Justin Chadwick)導演的《威廉·退爾傳奇》(Iron Bow: The Legend of William Tell)就將在捷克拍攝。
目前,捷克政府好終于通過了稅惠政策,這也將為這片土地帶來更大的吸引力。
今年在保加利亞拍攝的電影,包括彼得·威爾(Peter Weir)的《退路》(The Way Back),索尼公司的《再造戰(zhàn)士3》(Universal Soldiers: The Next Generation),以及索尼和獅門/ Nu Image合作的重拍片《野蠻人柯南》(Conan the Barbarian)。
在羅馬尼亞,克勞德·勒魯什(Claude Lelouch)導演的《Ces Amours La》已經殺青,接下來,巴瑞·萊文森(Barry Levinson)的《娘子谷》(Babi Yar)也將在羅馬尼亞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