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年中最適宜運動的季節。不少人都喜歡在此時去戶外參加登山、踢球等活動,這對加快人體新陳代謝,維持健康很有幫助。但這些運動活動量都較大,往往容易引發跌打扭傷。損傷如較重,無疑應立即送醫院。但如果僅僅是輕微扭傷之類的小問題,那就容易處理多了,比如搽、飲藥酒。
什么是藥酒
酒與醫素有不解之緣,繁體“醫(醫)”字就含有“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后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
所謂藥酒是選配適當的中藥,用白酒或者黃酒浸泡而成的液體;或在釀酒過程中加入中藥,經發酵釀造制成。藥酒的歷史源遠流長,《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其中的“醪醴”指的就是藥酒;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的《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就記載,當時人們利用麥冬、石膏、藁本、牛膝、烏頭等制造藥酒;到了隋唐時期,藥酒更為盛行,醫圣孫思邈在其《千金方》中就收載了80余個藥酒方,從那時起,藥酒就成為中醫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于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其實,酒是一種最好的溶媒,許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難以將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藥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這一特性而提取出來,并能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藥效,這就是藥酒歷經兩千多年而不減其功效的緣由所在。
藥酒的功效
藥酒是由“藥”和“酒”組成的,其中藥是主體,酒除了本身的藥理特點外,主要起引導藥力的作用。中醫認為,酒能把藥力引向特定的方向,當病入機體較淺時,使用湯藥比較合適;當病入機體較深時,藥物不能到達,則用酒引導藥力攻之,使用藥酒往往能有較好的療效。
酒還具有疏通血脈的功能,對于氣血運行阻滯(如風濕病)患者,先用酒力沖擊病灶,再用藥物治療,可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酒的功效和不良反應,正如古人所說,“少飲則和血運氣,壯神御寒,遣興消愁,辭邪逐穢,暖內臟,行藥勢;過量飲酒則傷神耗血,損胃爍精,動火生痰,發怒助欲,致生濕熱諸病。”
現代研究證實,飲酒能增加唾液、胃液的分泌,促進胃腸的消化與吸收,增加食欲,具有助消化作用;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血管擴張、腦血流增加,具有驅寒作用。酒精對大腦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少量飲酒可以使腦部神經興奮;大量飲酒則具有抑制作用,往往表現為精神抑制。酒還有活血化淤作用,我國民間用酒為扭傷或因寒濕疼痛的患者進行局部摩擦,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經濟實惠。
選配、飲用要注意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藥酒(如塞隆酒等)一般為非處方藥物,按照說明書的用法用量飲用即可,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危險。
除購買藥酒外,很多市民常根據民間驗方或者單味中藥自制藥酒,這樣很可能更加對癥,也更加便宜。但自制藥酒時一定要對所使用藥材的藥性有所了解,根據病情選用中藥,如藥物不對癥,也很難起到作用,甚至有不良反應。故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根據具體病情配制。
利用毒性中藥配制藥酒一定要慎重。例如草烏治療風濕病效果較好,民間也常用它做為治療風濕病藥酒的原料,但是草烏的有效劑量和中毒劑量相近,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防止中毒(2008年11月云南玉溪就有57人因過量食用草烏而中毒)。
利用某些民間驗方配制藥酒相對較為安全,但選用藥材時一定要經過鑒定,防止用錯藥,產生毒副作用,最好在信譽好的藥店購買;所用劑量也一定要合適,否則過量服用可引起過敏、中毒。由于酒有擴張血管作用,故心腦血管病、肝病、酒精過敏患者要慎用藥酒。藥酒也是藥,飲用量不能太大,建議朋友聚餐時不要飲用藥酒,因為過量飲用藥酒容易引起肝損傷等疾病,比普通白酒危害更大。
劑量與方法
藥酒可內服也可外用,但要因病因人而異,如烏頭類中藥材制成的藥酒最好局部外用,而一些滋補、助陽的中藥材制成的藥酒則適合內服,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藥效。
藥酒的劑量和配制方法是配制藥酒的關鍵。配制藥酒時使用的中藥劑量,應該按照《中國藥典》標明的劑量使用。《中國藥典》每味藥材項下標明的劑量是成人的日劑量,應根據個人的飲酒量進行換算后進行配制。如淫羊藿是常用的壯陽中藥,在《中國藥典》淫羊藿項下的“用法用量”欄中標明為3~9克,若以38度的白酒計算,每人每次可飲50毫升,一天3次,共計3兩,那么3兩白酒中含藥量應為3~9克,每500毫升白酒中含藥量應為10~30克,也就是說每瓶白酒可用10~30克淫羊藿配制。
配制藥酒時應將藥材飲片搗碎成渣,用紗布包裹,放入白酒中浸泡1周以上方可飲用,時間過短則藥效成分不能完全浸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作者為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 鏈接
常用藥酒方
◇祛風濕五加皮(成人每日劑量4.5~9克,下同)、桑枝(9~15克)、蘄蛇(3~9克)。
◇壯陽肉蓯蓉(6~9克)、淫羊藿(3~9克)、鹿茸(1~2克)。
◇補肝腎枸杞子(6~12克)、杜仲(6~9克)、牛膝(4.5~9克)、熟地(9~15克)、制首烏(6~12克)、冬蟲夏草(3~9克)。
◇補氣人參(3~9克)、黨參(9~30克)、黃芪(9~30克)、靈芝(6~12克)、五味子(1.5~6克)、紅景天(3~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