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文學大師有這樣一段經歷:有一次,他和朋友共餐。“冰腸肘子”端上來時,他沒有舉筷,說里面含有冰糖不能吃;“什錦炒飯”端上來時,他還是沒有舉筷,說里面含有的淀粉會轉化成糖;“八寶飯”端上來時,他啪嗒啪嗒地吃起來了。朋友很納悶,這“八寶飯”里可是糖和淀粉都有啊。這位大師呵呵大笑:“我血糖高,要忌口。前面不吃,節制自己,是為了后面吃啊,要把‘配額’留給最愛。”
好一句“要把‘配額’留給最愛”!試想一下,人生的方方面面不也是這樣嗎?
譬如旅游。你想去的地方一定數不勝數,哪里能夠一一而及呢?所以,有了閑錢,有了時間,有了機會,選擇幾個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好好游游,好好品味,也就心滿意足了。
譬如讀書。逛過書店的人都知道,中國的書實在太多太多,畢竟是文明古國,畢竟源遠流長。可在這個滿是喧囂與騷動的年代,還有多少人愿意讀書?就算是想讀書、愛讀書之人,又豈能一目十行,日閱百卷?必然是要把時間用到那些可讀的書上。我的一位大學老師有六種書就基本不讀:一是明星回憶錄;二是各種寫真集;三是高產作家的長篇小說;四是教人賺錢的書;五是教人獲得異性好感的書;六是自費書。當然,讀什么書,因人而異,但在購書、閱讀時有所選擇,卻是很有必要的。
譬如寫作。識文斷字的人都可以舞文弄墨,但寫什么文章各有各的不同。魯迅多寫雜文,冰心多寫散文,曹禺多寫劇本,巴金多寫小說,這都是將“配額”留給最愛。時下,有的人動不動就宣稱自己全能,仿佛什么文體都沒有問題,這不是缺少自知,就是有意作勢,最后只會貽笑大方。
譬如交友。多數人都認為,要成功就要多拉關系,就要廣結朋友。朋友確實重要,關系也不可缺少,但人脈絕對不是一切。什么三教九流,什么狐朋狗友,無人不友,實際上太不明智。忙于應酬,疲于應付,勞心勞力,傷錢傷財,十之八九是在白白“投資”。人生一世,真正在乎你的人,珍惜你的人,也就是身邊的那幾個人,圈子里的那幾個人,這才是要重視的“配額”。
譬如志向。人只有一次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也自然有限。當歌唱家,當數學家,當宇航員,當設計師,無論哪種志向,都沒有錯,但就是不能貪多。如果不是超人,不是天才,不要說成幾個“家”,就是成一個“家”都難。而一個人不管成不成“家”,只要選擇了一個正確的位置,再像螺絲釘一樣深扎進去,這輩子也就無怨無悔了。
將“配額”留給最愛,懂得珍惜“配額”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和樂者。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