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次關于氣候變化與發展共贏的媒體高層論壇上,主持人向我們提問:你們準備對哥本哈根會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會議)做些什么樣的報道?《南方周末》、《財經》與《三聯生活周刊》的同行們曾多次參加報道聯合國的氣候變化會議,英國《衛報》更是組成了專門的氣候變化報道小組。我的回答是:《新知客》不對會議本身進行直接的報道,可是我們早已組織了一系列關于在日常生活消費中如何實現碳減排,幫助減緩氣候變化的報道與活動。其中一項就是我們這一期所報道的“讓服裝不死”的專題。
一個有關地球未來走向的會議,其背后的博弈與故事是無比豐富且值得講述的。可怎樣來記錄并講述這個故事呢?故事的一個陣營是全人類,另一個陣營則是難觀全貌的氣候變化。在人類的陣營中,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立場,讓人們面對同—個問題有著不同反應與表現。在人與人之間,這樣的故事是相對好講的,但復雜的氣候變化問題,我們所知還是太少。這位主角不僅橫跨七大洲四大洋,還越過了漫漫歷史長河,它的時空不是某一人的時空所能比較。
人與自然的沖突,終歸會轉化成人與人的沖突。我們所清楚的是,氣候變化對地球環境施加的影響,真可能讓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面臨崩壞,在許多環境敏感地區的故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對于媒體,人類如何面臨空前的危機這個大故事,是最值得去講述的。
不同的媒體所講的故事有何不同?在哥本哈根,媒體講述了市領導們為了鼓勵自行車,在自行車道旁給騎車的上班族送熱果汁的故事。可以對比的是中國的新聞,今年3月份,北京媒體報道了大興區給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獎勵排量達6升的奧迪A8L轎車的故事。這樣的新聞對照正是現實:哥本哈根的故事推崇解決氣候問題的英雄,而北京的故事推崇解決發展問題的英雄。
氣候變化問題的產生,很大—部分是由于包括丹麥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的“高碳經濟”模式。他們在過上好日子之后,當然有義務去解決為了過上好日子帶來的后遺癥。可這病癥沒有國界,當它逼于正在發展的中國眼前,故事會怎樣發展?這塊土地上會有怎樣的英雄出現,來解決這個既要實現眼前發展,又需應對氣候變化的令人頭痛的難題。
在新中國60歲大慶之際,重述讓中國蓬勃發展的英雄故事固然令人感動,但是現在,我們真的需要一些全新的“氣候變化與發展的英雄”,并講述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