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一組成化款青花淡描龍紋瓷碟。關于瓷碟的定代看法不一,基本上有三種觀點:一、明成化瓷;二、清三代仿款瓷;三、清末仿款瓷。查館藏原始檔案,僅記載為“清仿”。
“大明成化年制”款青花淡描龍紋碟:一組四件,口徑9.8厘米,高3.7厘米,底徑4.5厘米,四件尺寸幾乎一樣。1952年由陸士基先生捐贈,原陜西省博物館收藏,1991年移交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碟敞圓口,腹中部以下內折漸收至底,圈足。碟內壁在青花單圈與雙圈之間淡描兩條相對的蝻龍,逆時針朝著一個方向奔跑。在兩條龍之間的空白處繪制火焰紋,共計六朵。碗內底青花雙圈內繪制帶火焰的變形圓圈。外壁口沿青花雙圈,素面,接近底足處線描海浪紋。底足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外青花雙方框。
此組青花龍紋碟雖被稱為“碟”,但又不同于一般形式的碟,它們的造型似碗似碟又似盤,器腹中部內折,平緩收束至底,淺圈足,碟腹較深,形體嬌小、靈秀、優雅,既端莊秀美又輕盈凌空。民間將這種似碟似碗的器物稱“吃碟”,與所盛食物品類有關,如餃子,是一種極好的餐具。
這組瓷碟的胎壁厚度依形而變,口沿最薄,腹至底處漸厚,這種胎體的處理既能使器物的造型顯得秀美輕盈,又能使器物擱置穩當。瓷碟的胎質細膩,用料講究,用手觸摸底足露胎處,順滑光潤,有“泥鰍背”之特征。釉色青白光滑,釉質細膩溫潤,用手托捂,柔滑欲飛。青花紋飾發色淺淡,繪畫筆路清晰雅致,與青白細膩的釉子相互襯托,相得益彰。這組瓷碟的發色與陳癸淼著《冰肌玉骨青花瓷》第36頁收錄的一件“成化官窯青花三友盤”的發色相近,明嘉靖、萬歷及清康熙、雍正、乾隆等三朝都有這樣的作品,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雍正淡描青花蓮花托梵文杯”發色較深,不如此組瓷碟的色彩淺淡。相較而言,館藏的這四件青花龍紋瓷碟不管是發色還是胎質都具有成化瓷的一些特點,頗具迷惑性。
碟內壁青花淡描兩條相對的奔龍,空白處繪制球狀火焰紋,構圖疏朗、布局合理。龍首似螭,勾畫簡練。龍角后豎,鬃毛細密。雙唇緊閉,唇前線形長吻,眼鼻勾畫意象。龍身、龍尾細長,網狀鱗片。單線描繪龍尾,線條平行排列,長短不一。與纖細的龍身相比,四條龍腿顯得粗壯,前后奔騰。此碟的龍爪畫法較特別,在圓形的掌下以單線畫指,在單線的指處繪爪,并重點表現爪尖,爪尖呈短三角旗狀,內空。這種重點突出爪尖的會意畫法在明瓷中較多,但明代的龍爪尖多呈風輪狀排列,且多為五爪。清以后各朝龍紋的表現逐漸具象化。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龍紋剛勁有力,有神氣,精神頭足,此組碟上的淡描龍紋肢體則無清盛世龍紋高昂之態。碟外壁施白釉,素面無紋,在接近底足處裝飾一圈青花海浪紋。海浪紋飾與成化朝海浪紋相似,為仿成化朝海浪紋。
從青花發色、釉面、紋飾等因素考察此組瓷碟,其特點與成化瓷特點相近,但其纖弱的龍體造型,含有疵點的胎體,“泥鰍背”似的底足,發青的白色底釉,精巧細致的造型,胎體不同部位厚度的處理,特別是底款都與明成化年款風格相異。孫瀛洲先生對成化款研究頗深,曾有六字歌訣日:“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準確地描述了絕大多數成化官窯款的字體結構特征。而這組瓷碟年款中的“制”字無“制字衣橫少越刀”之特征,無上豐下斂的特點,下部“衣”字的一橫也大大地超過了右面的立刀。外框線條的處理遲疑、猶豫,仿作痕跡明顯。方框線條在四個角的交匯處色深,有重疊現象,似有成化款外框之效果。但成化款外框雙線的顏色不一,外框線色深,內框線色淺,反應了蘸色后先劃外框線,后劃內框線之用筆特征,而此組青花龍紋瓷碟底款的雙線外框無此特征,也充分證明為后朝仿作所為。成化官窯年款除了這些字體結構特征外,還有一些用筆上的特點,后代的仿款往往不及,或多或少地帶有仿制朝的特點,如成化官窯款的用筆圓潤,起落不露鋒,樸拙中見剛毅。此組瓷碟的款識筆畫纖細、字體書寫緊湊瘦長,特別是撇、捺、彎鉤等成弧形,收筆露鋒輕飄,無成化款用筆圓潤、剛勁、樸拙之風貌,字體結構也相去甚遠。
仔細觀察此組淡描龍紋瓷碟的落款,也非清三代之作,其書寫風格與康熙、雍正、乾隆仿成化款不盡相同。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楷書,各有風格。其書寫習慣和審美在瓷器落款上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不管是落本朝款還是仿款,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康熙落款方正工整,較雍正落款而言,豐滿有余,秀氣不足。雍正落款多瘦長飄逸,與輕巧秀美的器形相得益彰。乾隆落款多方正,似有康熙之味,但其用筆與康熙朝落款截然不同,乾隆朝落款筆畫落筆重,收筆輕,呈蠅頭狀,不管是官窯瓷落款還是民窯瓷落款都有這樣的特征。館藏的這組淡描青花龍紋瓷碟底足內的落款,無上述三朝的落款特征。
從以上的款識分析,結合造型、胎釉、青花發色、紋飾等斷定此組瓷碟應為清末民窯仿成化款之器。自明正德以來,仿成化瓷日盛,以致落成化款已經成為一種瓷的吉祥符號,“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款在清末民初的瓷器落款中常見,這組瓷碟的器形、彩釉、紋飾、落款也反映出清末的一些氣息。清末制瓷業漸衰,雖然繼承了三代的一些精髓,但工藝、審美等為適應市場已日漸大眾化,此組青花淡描龍紋瓷碟就是清末民窯仿成化瓷而制作的一組品質精良的實用器。
(責編:雨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