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略見復蘇曙光之時,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和很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樹起了貿易壁壘。“輪胎案”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為了各自眼前的利益,雙方都不惜飲鴆止渴。美國《紐約時報》認為,中國制造業搶占了美國人的工作機會,而英國《經濟學人》則認為,奧巴馬背離了自由貿易原則,這很可能導致全球性的悲劇。
前任小布什曾有4次這樣針對中國的機會,但他都沒這么做。瑞士經濟學家西蒙·伊文尼特認為,奧巴馬這個決定是對美國勞工聯盟力量的肯定。看上去奧巴馬非常急切想獲得工會和民主黨左派對連任及醫改的支持,為此將不惜一切代價。美國國內現在對奧巴馬剛上臺時高調表示的醫改已經充滿了懷疑與批評,愛德華·肯尼迪的去世也使其失去了一個強大的支持。英國《泰晤士報》的分析認為,美國人之所以這么抗拒醫改,主要是擔心這樣做會使美國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美國《時代》周刊則特別點出了,醫改最大的反對者不是共和黨,而是民主黨內部的“藍狗”陣營,這些財政保守派由于擔心開支過大以及聯邦政府權力的擴張而反對醫療改革。
在裂痕逐漸加深的貿易爭端中,中國在9月1 3日晚間出乎意料地向美國施加壓力,對美國總統奧巴馬9月11日晚上對中國輪胎征收關稅的決定,采取報復性措施,準備對美國產的汽車配件和雞肉征收關稅。
中國商務部是在兩國政府各自面對國內壓力的背景下采取措施的。雖然兩國領導人尋求合作,共同抗擊長期以來全球性的如北韓、伊朗核野心等方面的安全威脅,但兩國國內卻要求各自政府在經濟方面對對方采取更加強硬立場。奧巴馬對中國產的輪胎征收高達35%的關稅,此項決定源于2008年總統競選期間他對工會的承諾,他發誓對外國更加嚴格地執行貿易法,特別是針對中國。中國一直以來獲得很多制造業的工作機會,而美國卻在失去那些崗位。
中國政府在9月1 3日晚間的對抗之舉是在奧巴馬的行動引起中國國內互聯網上國家主義的聲音漸熾漸高之時作出的。一張網絡帖子寫道:“美國無恥!!”另一張帖子則呼吁政府賣掉它持有的巨額美元債券。
商務部對美國汽車和雞肉出口的威脅是在該機構發表了對輪胎貿易爭端的官方文章后做出的。中國明顯轉向更加好斗的姿態說明:那些表達在英特網上的中國公眾意見,開始對北京的政策制定產生影響。
多少年來,通過從很大程度上講只是象征性的措施,在少數領域內反對中國產品,美國政治家往往可以在國內得分。但是,不斷上升的國家主義使中國官員更加難以“美化”美國的批評,好保持一種不平衡的貿易關系。在這種關系中,美國人每出售1美元產品到中國,就從中國進口4.46美元的產品。
“不僅僅只是貿易政策,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政策制定中,中國都在逐漸反應和增加互聯網上的意見。”西北大學貿易政策制定方面的專家史宗瀚(Victor Shih)說。
在過去5年,從乳罩到油井設備,美國商務部嚴格限制一切中國產品;中國官方雖有抱怨,但并沒有實質性的反應。在美國商務部上9月9日對一些鋼管征收預先關稅,中國又抱怨了;對關于輪胎關稅的決定,中國在9月12日初步反應時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
但是,總統涉入輪胎貿易爭端,引起中國媒體對此問題大量報道,反美帖子成堆地在因特網涌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區前主管伊斯沃爾普拉薩德(EswarPrasad)擔心,中美之間逐漸緊張的關系恐怕會失去控制。它可能轉而成為9月末20國集團首腦在匹茲堡會議的討論話題,也會成為11月奧巴馬總統訪問北京的話題。
普拉薩德說:“輪胎和雞肉回合可能使事情迅速惡化”
中國商務部9月13日晚宣布:它將調查一些從美國進口的機動車產品和雞肉,判斷這些在中國市場上出售的產品是否有接受補貼或有低于成本價的傾銷行為。
中國商務部在聲明中沒有提及輪胎爭端,只是捂著“傷口”說,這項調查是基于“我國的法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
但是這聲明的時間性——在9月13日,并且是在華盛頓輪胎關稅決定后如此短的時間內——發出了一個明確無誤的報復信號。官方媒體新華社特意把它的輪胎爭端和中國調查的報道擺放在一起。
中國商務部在它網站上的聲明同時也暗示:在西方各國以及日本千方百計努力擺脫嚴重的經濟衰退之時,一場貿易戰可能帶來彼此損害。“中國愿意繼續和各個國家一道努力,確保世界經濟盡可能早地復蘇。”該聲明說。
中國政府有時會特意組織網絡帖子,用來為它的政策辯護。但一些關于輪胎爭端的帖子卻暗地里批評中國政府。
“為什么我們政府買了那么多美國政府債券?”一個稱“憤怒的年輕人”組織的帖子寫道,“我們應該拋售所有的美元投資。”該帖子繼續闡明它的觀點。
中國已經積累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國國庫券以及其他美元面值的資產。中國通過大量發行和拋售人民幣,來換取美元。通過此種做法,這使得人民幣幣值下降,從而使得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變得便宜。它的出口猛增,在本年上半年,它一舉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而同時,除了中國所缺乏的鐵礦和石油,中國的進口卻原地踏步。
對中國可能會拋售或延緩購買聯邦債券的擔憂,是布什和奧巴馬政府的擔憂。他們試圖努力解決對中國的貿易和貨幣問題。但比起一年前,中國融資現在只占美國借款的很小一部分。在經濟衰退中,美國的儲蓄率增加得很快,大部分私人投資者去購買安全的國債。
同時,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對美國的出口,而美國經濟卻不怎么依賴對中國的出口。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占中國整體經濟的6%。它占中國經濟的比重,是美國對中國出口占美國經濟比重的13倍。輪胎、胸罩和其他卷入貿易爭端的產品僅僅占兩國貿易的一小部分。
經濟學者和公司經理經常警告:中國經濟的最大風險是,貿易摩擦會使跨國公司重新考慮他們對中國工廠供應的依賴。那會促使他們分散投資和零部件的購買。
中國選擇報復的汽車和雞肉,是兩個對政治有著很大影響的產業。這兩種產業在美國有足夠的政治力量勸阻奧巴馬當局挑戰中國的政策。
通用汽車的中國子公司增長得相當快,僅僅次于大眾在中國的子公司。而美國農業長期以來一直游說政府最可能大地進入一個13億人口的消費市場。但是中國凸顯汽車貿易對它來說也有風險。因為中國對進口汽車征收很高的關稅,通用和福特幾乎完全依靠當地生產來供應中國市場。
在美國上中西部地區高失業率的今天,中國則迅速地擴張了它在美國汽車配件市場的份額。長期以來,在這些地區,汽車配件生產比起汽車最后組裝要雇傭更多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