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五四”90年:歷史轉折關頭的戰略抉擇

2009-12-31 00:00:00陳子明
商務周刊 2009年10期

獨立、自由、自治、自尊、自立、冒險、進步、尚武、愛國、權利思想五四運動所呼喚的“新民的新德性”,我們至今尚未能夠超越。我們祈望,在總結30年的“改革開放”之后,2009年能夠成為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的元年

我們剛剛度過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今年又迎來了“五四運動”90周年。司馬遷說:“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曾幾何時,中國朝野對于“改革開放”具有高度認同,時至今日,人們對很多問題已經難有共識。人們的心態變化了,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也正在發生轉折。在這種情況下,格外需要反思歷史,正視現實,對于中國未來發展作出戰略研判和選擇。

一、中國:現代化的連續與曲折

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在1840年代發生碰撞后,經過渾渾噩噩的20年(蔣廷黻語),又經過同光中興(或叫洋務運動)的20年,到1888年的時候,現代化的基本路向已經確定。在這一年,劉銘傳啟用臺灣巡撫關防,臺灣省正式成立;中國第一條運營鐵路唐山胥各莊鐵路延伸至天津;清廷任命丁汝昌為水師提督,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請求變法。這四者,分別是國家疆域和行政區劃現代化、經濟和交通現代化、軍事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標志性事件。

大致以30年為一個時代,可以把120年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分為四個時代:梁啟超時代、蔣介石時代、毛澤東時代、鄧小平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殊貢獻。但是,從今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現代化是繞了一個大彎子的,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和時間。如果用現代性這把尺子來衡量,又可以把它以“五四運動”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分為三個階段:篳路藍縷的三十年(1888—1918),誤入歧途的六十年(1919—1978),撥亂反正的三十年(1979—2008)。

歷史死胡同:反現代性的現代化

為什么說在蔣介石時代和毛澤東時代,中國現代化步入了歧途?因為他們所推行的,是“反現代性的現代化”。在邏輯上,這是一個悖論,在歷史上,這是一個死胡同。凡是走上這條歧途的國家,最終都要回歸主流、回歸正道。

30多年前的“四五運動”,把“四個現代化”作為自己的旗幟。這表明國民已經普遍意識到,毛時代的現代化成果不彰,遠遠落在了歐美和日本的后面。物質層面上的現代化差距,是比較容易看到的,但對于毛澤東路線的“反現代性”,當時人們的認識還不清晰。進入1990年代之后,后現代主義者追隨其在發達國家的老師,對現代性展開了猛烈的批判,以致國人至今對“反現代性的現代化”,缺乏系統的反思與批判。

現代性起源于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取代神本主義的轉折。現代性的第一個特征是人的主體性,或者說人的解放。如果以壓制人權、扭曲人性、犧牲人的自由為代價,來追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些表觀性的現代化成果,就是典型的“反現代性的現代化”。

現代性的第二個特征,是從“共同體”到“社會”。人是群居的動物,但是經歷了從小群體到大群體,從命中注定的“共同體”到理性建構的“社會”的演變。在現代公民社會,一個人可以選擇參加多個社團,社團可分可合,成員可進可出。而不允許自由遷徙、自由擇業、自由結社的“總體性社會”、“單位社會”,則是“反現代性”的。

現代性的第三個特征,是從“主-奴”結構的帝國秩序到主權國家的世界體系。德國納粹主義的“歐洲新秩序”、日本軍國主義的“東亞新秩序”,都是與20世紀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潮流背道而馳的。

現代性的第四個特征,是世界化、全球化,從一國文明、地區文明到人類文明。無論是康德還是馬克思,康有為還是李大釗,都已經闡明了這一點。

歷史已經證明,那些為了“趕超”而選擇“反現代性的現代化”的國家,不論是在硬實力還是軟實力上,最終都競爭不過堅持現代性的國家。即使前者能夠在短時期中占上風,也不是這些國家多數國民的福氣。過去的一個多世紀,很多國家都上演了一出三部曲:先是向現代化先行者學習,因為步履維艱而懷疑而放棄;然后是選擇“反現代性的現代化”;最后是撞了南墻不得不回頭。

回顧1888年以來中國走過的路,既有在城市化、工業化等可以計量的現代化表觀成績上連續性、累積性的一面,又有在一系列現代性內在特征上曲折性、反復性的一面。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個方面,就不可能清醒地認識當下的歷史坐標點。

四個時代的上升曲線:國家基礎設施和國際地位

梁啟超時代的歷史功績是建立“新中國”,熔鑄大“中華”。所謂“新中國”,一是指從由本部和周邊藩屬混合而成的傳統王朝轉變為具有明確邊界和領土范圍并獲得國際承認的現代國家(這個轉變是極為艱難的,與大清帝國并存的其他幾個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印度帝國都土崩瓦解了,只有大清帝國的繼承者基本上保持了疆域的完整);二是指從固守傳統體制和習俗的保守國家轉變為具有現代化導向的進步國家。梁啟超首創了“新中國”一詞。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立憲派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共同打造了中華民國這個“新中國”。先于陳獨秀和胡適,“筆鋒常帶感情”的梁啟超一手促成了“新的崇拜”。早在1902年6月,他就在《杭州白話報》寫道:“因為是舊學問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學問;因為是舊知識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知識。千句話并一句話,因為是舊中國不好,要想造成那一種新中國。”針對早年孫中山曾鼓吹的“漢民族主義”,梁啟超提出,在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應當提倡“國族主義”、“大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于國外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正是在梁啟超的倡導下,“中華民國”的大“中華”取代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小“中華”,國族觀念開始超越于種族觀念。

蔣介石時代開啟了城市紀元。中國的建制市(包括直轄市、省轄市等)誕生于這個時代。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不僅包括物質的基礎設施——現代交通、上下水、電力等,而且包括社會的基礎設施——市政管理、治安警察、衛生防疫等。黃仁宇所謂“新的高層機構”都是設置在現代城市中的行政機構、司法機構、考試與現代文官系統、軍政軍令軍工機構以及教育、科技、文化、新聞、出版機構等。

毛澤東時代的成就是實現和保持了中國內地地區的政治統一,以及在前兩個時代“創建了新國家與社會的高層機構”的基礎上,將政府行政組織延伸到城鄉基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國家組織體系。在中國皇權統治后期(從唐代到清代),正式的官僚機構只到縣一級。清末民初,就已經開啟了“政府下鄉”的進程,但直到毛澤東時代,才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基層政府構建工程。憑借國家行政系統的強制性動員能力,毛澤東時代得以實現了初步的工業化。

鄧小平以“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取代“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為“一心一意搞建設”創造了必要的內外條件。改革開放三十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按名義匯率計算的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從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中國已由低收入國家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從17.9%上升到44.9%;如果考慮到在城鎮中常住的農村戶籍人口,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早已超過了50%,也就是說,兩千年的“鄉村中國”已經轉變為“城市中國”。

梁啟超時代,中國在近代以來首次以戰勝國身份躋身巴黎和會,但日本成為國際聯盟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而中國被排除在外,使國人深感恥辱。蔣介石時代,由于全國軍民的浴血抗戰(尤其是前四年的獨自抗日),中國得以參加開羅會議和敦巴頓橡膠園會議,成為聯合國發起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被羅斯福稱為“負責維持和平的四大國之一”或世界“四警察”之一。毛澤東時代,擁有原子彈的中國雖然還不能與美蘇兩個核霸主平起平坐,但是“四兩撥千斤”,中國的分量放在哪邊,哪邊就能占據優勢。毛澤東與赫魯曉夫鬧翻,與尼克松握手,是前蘇聯從擴張到收縮、從興盛到衰亡的一個關鍵因素。鄧小平時代,由于前蘇聯的瓦解和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正在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大國。從小于五到四到三再到第二位,這是中國國際地位不斷上升的一條曲線。

三個階段的跌宕起伏:國家意識形態和公民社會

清末民初,雖然很多地方的底層民眾還不開化,但中國的精英階層尤其是知識精英,曾經有過高度的共識。胡適在1933年寫道:“在三十年前,主張‘維新’的人,即是當日主張現代化的人,對于所謂‘新’,絕沒有我們今日這樣的遲疑與矛盾。當日雖然也有君主立憲與民主共和的爭論,但在他們的想象中的西洋文明,卻沒有多大的疑義。試讀梁任公先生的《新民說》,他那樣熱烈提倡的新民的新德性,如獨立、自由、自治、自尊、自立、冒險、進步、尚武、愛國、權利思想無一項不是那19世紀的安格魯撒克遜民族最自夸的德性。那時代的中國知識界的理想的西洋文明,只是所謂維多利亞時代的西歐文明;精神是愛自由的個人主義,生產方法是私人資本主義,政治組織是英國遺風的代議政治。當時的知識領袖對于西洋文明的認識本來還沒有多大異議,所以當時能有梁先生那樣熱烈的、專一的信仰崇拜。”在民國第一個十年中,公民社會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至今尚未能夠超越。

“五四運動”之后,風向變了。國民黨恢復了活力,共產黨破土而出。胡適在1929年就給國民黨定了性:“至少從新文化運動的立場看來,國民黨是反動的”,“根本上國民黨的運動是一種極端的民族主義運動,自始便含有保守的性質,便含有維護傳統文化的成分,因為國民黨本身含有這種保守性”,“前進的思想界的同情完全失掉之日,便是國民黨油干燈草盡之時”。進入1930年代以后,國民黨變本加厲地推行“黨化教育”,壓制言論自由和思想異端。當時,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打出了反對文化專制的口號。在駐華美國人眼里,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本質上都是民族主義者,后者更廉潔、更有活力。但新中國建制后不久,在“大躍進”高潮時,連家庭都受到了沖擊,“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更是公然提倡“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澤東思想,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四無限”(對毛主席要無限熱愛、無限敬仰、無限崇拜、無限忠誠),要求7億人民“狠斗私字一閃念”,“把對毛主席的忠誠,融化在血液中,銘刻在腦海里,落實在行動上”。

“四五運動”標志著風向的再次轉變。毛澤東去世后,“撥亂反正”成為新時代的口號。官方人士心目中的“正”,最初只是返回“三項指示為綱”的“治理整頓”,回到1975年;緊接著變成返回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回到1966年;到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又變成返回中共八大之前的“七年”,即回到1956年。民間知識分子心目中的“正”,則跨越了1949年,直指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1980年代的“文化熱”,所熱衷的并非只是“文化”,實際上是借著文化的由頭呼喚“五四運動”時期已經展現出蓬勃生機的公民社會。官方與民間兩種撥亂反正理念的不協調,最終導致了一場政治碰撞。鄧小平在1992年做出決斷,加速向市場經濟的回歸。

在生產方式的解放方面,鄧小平比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走得更遠。走統制經濟的道路,并非始于毛澤東。1947年公布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有“節制私人資本”的條款。由于抗日戰爭勝利后沒收了大批日本人和漢奸的產業,國營企業總資產在國共政權轉換之際,就已經超過民營企業總資產。國民黨也是撤退到了臺灣,尤其是在1958年以后,才轉向市場經濟的。

二、世界:霸權轉移與世道輪回

這一百多年來的世界歷史,大致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戰以前(1914年以前),一戰到二戰(1914—1945年),從二戰結束到越戰結束(1945—1975年),越戰之后(1975年以后)。這四個時期與中國的四個時代可以一一對應,中國的時代轉變通常要比世界的轉變慢半拍,這正體現了近代以來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邊緣地位。

從“英國世紀”到“美國世紀”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長達63年(1837—1901年)。她的光芒完全掩蓋了子孫后代,因此,也可以把20世紀頭十幾年,視為廣義的維多利亞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其世界霸權達至鼎盛。它是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和貿易國,頭號海軍強國,全球均勢的操盤手,制度創新的發源地。然而,到了維多利亞時代后期,英國的霸權開始盛極而衰。工業生產先后被美國和德國超越,德國在擁有一支稱雄歐洲的陸軍之后,試圖建立一支超越英國的強大海軍。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后,英國由美國的最大債權國變成了最大債務國,被迫同意美國擁有與自己規模相同的海軍,在國際制度的創新上也落在了美國的后頭。然而,由于美國民眾堅持門羅主義的傳統,還不能接受在國際上積極進取的威爾遜主義,參議院拒絕簽署美國參加國際聯盟的條約;英國繼續承擔了世界領導者的責任,直到1931年9月,英鎊和黃金的兌換中止,國際金融和貿易的網絡繃斷。

由于美國抽身局外,英國勉強支撐的國際秩序面臨著兩方面的“世界革命者”。一是列寧、斯大林領導的共產國際,一是德國、意大利、日本三國同盟。國人面臨選擇:“有人以為中國應完全模仿英美”,“除卻主張模仿英美的以外,還有兩派:一派主張模仿蘇俄;一派主張模仿意、德”。“目前各種不同的主張正在競走,中國已成了各種不同主張的血戰之場”。應當說,英美派和德意派在當時都是少數,中國政界和思想界的主流都是蘇俄派。不用說孫中山追隨列寧“以黨治國”,鮑羅廷操刀的國民黨二大宣言“中國國民革命,實為世界革命之一大部分。其努力之目標,在打倒帝國主義”。就是在國共分手之后,國民政府仍然堅持“革命外交”,把主要矛頭指向英國,從而忽略了日本和蘇俄對中國的侵略擴張野心。“九一八事變”之后,國民政府才改弦易轍,但為時已晚。

二戰后的國際秩序,主要是由三個體制構成。其一是雅爾塔體制,憑借軍事實力劃分勢力范圍。前蘇聯通過間諜手段獲得美國核機密后迅速研制出原子彈和氫彈,鞏固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冷戰中的恐怖均衡;其二是敦巴頓橡膠園體制(聯合國憲章草案是由美英蘇三國代表和美英蘇中四國代表分別在華盛頓附近的敦巴頓橡膠園舉行會議擬定的)。由于規定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聯合國的強制性功能很難啟動(因為前蘇聯代表缺席,“聯合國軍”得以參加韓戰,是個令人生疑的例外),遂淪為空洞乏味的國際講壇。起初,美國及其盟國的聲音能夠壓倒前蘇聯陣營,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加盟,聯合國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反美論壇;其三是布雷頓森林體制。二戰后的世界被分割為東西方兩大陣營,西方的真正優勢是在金融、貿易和經濟體制上面。美元是國際硬通貨,盧布只能作為經互會國家的結算貨幣。廣義的布雷頓森林體制,不僅包括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還包括關稅和貿易總協定(GATT)、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CC)即后來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現已從西方經濟秩序擴展為全球經濟秩序,俄羅斯至今還在苦苦爭取參加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繼承者———世界貿易組織(WTO)。上面沒有涉及軟權力——國家形象(包括對它的想像)、意識形態感召力、領導人決斷力等。直到中蘇分手,在意識形態的較量中,還是毛澤東所說的“東風壓倒西風”;直到在阿富汗戰場被美中聯手支持的伊斯蘭力量打痛,前蘇聯領導人的心態才從戰略進攻和擴張轉向戰略防御和收縮。

在東西方對峙的世界格局中,在蘇美爭相拉攏的有利情勢下,毛澤東毅然拍板對蘇“一面倒”。其后果用數字來說話,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1950年中國的GDP總量是日本的1.7倍;但是到了毛澤東逝世的1976年,日本的GDP總量是中國的1.14倍,人均GDP的差距更大。在1955—1980年間,日本家庭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從52%降至29%;同一時期,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僅從1957年的58.4%降至1978年的57.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有升無減。

從越南脫身后,反而促使美國重新振作起來。撒切爾夫人和里根的新保守主義革命,顯示了資本主義制度自我更新的活力,繼威爾遜主義(十四點計劃)、羅斯福主義(四大自由)之后,美國再次占據了意識形態的高點。里根上臺使美國恢復了信心,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三個黨魁在兩年四個月中相繼離世使前蘇聯喪失了元氣。專制制度的特點是“氣可鼓不可泄”,是凸點上的穩定;一泄氣就撐不住了,就會從凸點上滾下來。并不是戈爾巴喬夫的“背叛”,而是新技術革命(信息革命)和里根革命——內源于主流現代化模式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打垮了深陷于“勃列日涅夫停滯”的前蘇聯。19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領導的聯合軍事力量(有的還得到聯合國安理會的授權)在拉美、中東、東歐頻頻出手,更凸現出“一超獨霸”的世界新秩序。

美國在20世紀初就已經具備了問鼎的實力,但是由于多數國民不愿意負擔國際責任,直到接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美國才扮演起世界領導國家的角色。又由于美國民眾和國會在沒有面臨直接威脅的情況下,不允許美國政府擅自動用核壟斷和進行大規模戰爭動員,所以美國在全球冷戰、局部熱戰中捉襟見肘;直到前蘇聯陣營自我瓦解,美國才算是坐穩了世界盟主的寶座。但到了小布什執政后期,美國民眾再次眼睛向內看,強烈要求從伊拉克撤軍,表現出戰略退縮的態勢。2008年又出現了發端于華爾街的金融危機,已經損害到美國和世界的實體經濟,包括華盛頓共識等在內的美國軟權力的根基也受到空前動搖。美國是不是正在步英國后塵,其世界霸權盛極而衰了?這是一個疑問,也是許多中國人的企盼。

競爭性民主、市場經濟與福利國家

鄧小平時代的撥亂反正,并不是中國一個國家的孤立現象,而是全球性的潮流。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末,世界的霸權在英美之間轉移,世界的道理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現代化的本質就是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全球市場的形成。學者指出,20世紀初的經濟全球化,一點兒不亞于世紀末。卡爾·波拉尼把1914年稱作是“市場體制達到最高潮的時期”。直到19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時,各國紛紛筑起關稅壁壘,以鄰為壑。最近召開的“G20峰會”宣言指出,在金融不穩定時期更應反對保護主義,反對為投資或商品和服務貿易設置新壁壘,反對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或采取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刺激出口措施;要加強國際合作,保障國際貿易自由,支持市場競爭與創新,加強金融市場透明度及監管機制。當代政治家的心態不同于其祖父輩,但與曾祖父輩相差無幾。

源于“安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自由民主主義,是19世紀的時髦思想,一戰后則成為壓在庫底的滯銷貨。1930年代,全球范圍內流行的是蘇維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影響到中國,不要說梁啟超的門徒張君勱和張東蓀拋棄了“代議制民主”,連胡適的朋友、留學英美的丁文江和蔣廷黻也成為“新式獨裁”的鼓吹者。反倒是不容于國共兩黨的陳獨秀經過反思后,斬釘截鐵地指出:“以德、俄的獨裁代替英、法、美的民主,是退步的”,“現在德、俄兩國的國社主義及格柏烏政治,意大利和日本是附從地位,是現代的宗教法庭,此時人類若要前進,必須首先打倒這個比中世紀的宗教法庭還要黑暗的國社主義與格柏烏政治。因此,一切斗爭比起這個斗爭都屬于次要又次要地位。”當時在國內不僅國民黨和共產黨,連他一手組織的托派也聽不進他的話。到了21世紀初,晚年陳獨秀再次作為時代先知而受到中國思想界的尊崇。

胡適所說的三條,一個世紀之后重新成為主流思潮,信奉黑格爾學說的福山甚至說出了“歷史的終結”。但是,按照馬克思的進步觀,歷史不是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上升。沃爾夫岡·查普夫指出,競爭性民主、市場經濟以及包括大眾消費和福利國家的富裕社會,是現代文明的基礎體制。一個世紀并沒有白白過去,在競爭性民主和市場經濟之外,多了一個福利國家。這是德國俾斯麥的首創,由羅斯福新政和英國工黨發揚光大,前蘇聯模式也有所貢獻,即使里根的新保守主義也沒有將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全盤顛覆。從福利國家和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看,現在的中國在這方面遠遠低于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該有的程度。

三、解放思想與未來的可能性

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不僅讓諸多原本不可思議的變成了不可避免的,而且人心思變,主政者也再次吹響了思想解放的號角。朝野有識之士必須作出戰略性的決斷,才能重新凝聚共識,振奮人心,推動中國這艘航船。

1980年代那種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政治領域與經濟領域相配套的改革,到了1989年春夏之交就已不復存在。朱學勤區分了“第一場改革”和“第二場改革”:1992年以后的改革,“動力來自于權力和資本的結合”,“結構是市場化的列寧主義”,政府官員對經濟的積極性難以想象的高漲,“千百萬的民眾”則“有被改革開放邊緣化的那種離棄感”。

根據周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只要不采取反城市化和壓抑民生的極端政策,“漢字文化圈”在城市化階段均能獲得快速經濟增長。而且,由于悠久的歷史傳統,這些地方的政府是獨立的、成熟的,不需要依附于特定的社會階級,也就是說具有“中性政府”的特質。連戰和宋楚瑜來大陸訪問時,都強調了蔣經國的“均富”政策在臺灣的成效。然而,“市場列寧主義”像它的母體一樣,具有沖破傳統的蠻力,由于王山所說的“中國保障資產增值同盟”或者康曉光所說的“精英聯盟”的形成,中國內地的基尼系數很快就超過了韓國、日本,成為本區域內貧富不均、兩極分化的翹楚。“改革”一旦成為權錢交易的盛宴,自然會被“千百萬的民眾”批判。這樣的“改革”,不要說“帕累托改善”(在沒有任何人受損的情況下有人受益),連“卡爾多改善”(有人受益有人受損但社會福利的總體增進大于損失因而足以并可能將收益補償受損者)也做不到,完全是從權勢集團的利益考量出發的巧取豪奪。

面對已經變化了的外部環境,盡管仍然有人“以不變應萬變”的認為,只要城市化尚未完成,只要人口紅利還沒有吃完,中國的經濟增長還可以持續下去,但朝野都已發生改變。有人指出,今天民間已經沒有了單純的“改革派”了,不是“反改革派”,就是“超越改革派”。一部分人否定鄧小平時代、呼喚回歸毛時代,另一部分人則強調市場化改革要通過憲政途徑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私有經濟部門要接受輿論監督、行業自治組織監督和政府監管,公有經濟部門的壟斷利益不能落入少數人腰包,要真正實現“民有、民享”。

從盛唐的恢弘氣度到明清的“片板不許入海”,“禁申人民,無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這是中國的悲劇。1950年代的日本與阿根廷,1960和1970年代的臺灣與大陸,1980年代的中國與印度,現在的韓國與朝鮮,上述對比無一不說明開放的經濟優于封閉的經濟。所謂“對外開放”,僅以本國為著眼點,是一種“中國經營”之策,眼界仍然不夠開闊。發達國家早就實施了“全球經營”方略,中東產油國和一些太平洋、印度洋島國,考慮到資源枯竭和國土海侵的危險,也已經未雨綢繆,對全球經營及早部署。近年來,中國由于能源和礦藏的短缺,開始在經濟上“走出去”,這多少有些出于無奈,還不是積極進取的戰略籌謀。現在的關鍵,不是中國要不要對世界開放,而是如何讓世界對中國擴大開放。這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

當年因為“入世”而引發的爭論,隨著中國參加WTO后貿易總量和貿易順差的大幅度增長,似乎已經平息;但是在如何因對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機上,爭論再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表明中國還沒有確立21世紀的國際戰略。

在21世紀,中國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回歸世界現代化主流,完成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民主化這些“追趕現代化”的目標;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之后,才能在“繼續現代化”中發力搶跑,為解決人類的生態、世態、心態三大問題做出貢獻。當前,除了經濟上的全球經營戰略,我們還要確立三個目標:憲政體制,海權強國,天下文明。

在西方,由于人權和自治是基督教傳統中所固有的理念和實踐,因此,他們更強調民主在政治體系中的核心地位。在當代中國,為了強調人權的優先性,強調私域與公域的劃分,強調社團、社區和地方自治的作用,而不是片面地突出“多數決”,我們需要用“憲政民主”來取代“民主”,作為政治現代化的標志。

16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證明,世界領導者必然是海權強國。陸上霸主,依靠的是龐大的陸軍,領土的擴張,中央的集權,人口的搜刮;海洋強國,依靠的是機動的海軍,海上通道的控制,全球貿易體系、國際金融秩序的運用中國要從大陸型國家轉向海洋型國家,既要換腦袋,也要強筋骨。陸軍要減肥,海空軍要擴充,在國際裁軍體制生效之前,中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但不論“英國世紀”還是“美國世紀”,世界領導者的首要資質并不僅僅是經濟總量第一和船堅炮利,更應是制度創新的領頭羊、人類文明的貢獻者。我們要的是“世界的中國世紀”而不是“中國的特殊價值”。我們講“天下文明”,就是要弘揚中華文化中最有價值的東西,給21世紀的人類文明染上更多的中國色彩;就是要在軟實力的世界競爭中,把中國幾千年連綿不絕的歷史傳統和幾億大專以上人力資源的優勢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要躋身世界領導者,中國必須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經濟危機的安全閥,成為保障世界人權的模范和建設國際民主機制的倡議者,成為具有遠程投送能力的國際秩序擔當者,成為多元文化的集散地和軟權力價值的輸出國,任重而道遠。21世紀的中國應當學習20世紀的美國,厚積而薄發,三顧始出茅廬。

我們祈望,在總結30年的“改革開放”之后,2009年能夠成為新一輪思想解放運動的元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欧美中文一区|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成人免费| 亚洲高清资源| 国产精品蜜臀|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超碰色了色|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黄| 日韩资源站|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视频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婷婷综合亚洲|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日韩无码黄色|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99国产在线视频|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亚洲成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日韩a级片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人与鲁专区| 亚洲αv毛片| 国产丝袜啪啪| 欧美日韩资源| 91精品国产福利|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网站黄|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久草美女视频|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美女一级毛片无遮挡内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