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件”(wetware)一詞的起源尚待考證,在1950年代中期它就被用來指稱人的腦力,但直到“賽博朋克”(cyperpunk)流行之后,該詞才獲得廣泛傳播。它出現在邁克爾·斯旺維克(Michael Swanwick)、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和魯迪·盧克(Rudy Rucker)的小說中,特別是后者1988年出版題為《濕件》的科幻小說,為其三卷本系列科幻《軟件》、《濕件》和《自由件》的第二卷。它講述了一個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有感覺能力的肉身機器人(meatboppers)如何反過來控制和改變人類的故事,對人類腦力(濕件)與帶有編碼化知識(軟件)的機器人(硬件)的結合最終可能擺脫人類的控制并影響人類進化的前景,做了大膽的想象。

盧克把濕件稱為“所有的火花、口味和糾結,所有的刺激-反應模式——也就是頭腦的生物控制軟件”他沒有把這個詞簡單地等同頭腦,也沒有說它意味著公司中的人力資源。他用濕件代表在任何生物系統中都可以發現的數據,也許與那種可以在ROM芯片中發現的固件(firmware)類似。以盧克的眼光來看,一粒種子,一棵嫁接用的嫩枝,一個胚胎,或是一種生物病毒,統統可以稱作濕件。DNA、免疫系統以及大腦的進化神經架構也是濕件。
到1990年代,濕件成為一個時髦詞。那正是新經濟增長理論發軔之期,濕件變成了該理論的知識分類中的一種。新經濟增長理論把知識分為“軟件”和“濕件”兩種,與非知識即非人類要素如物品、自然資源、能源和物質基礎設施等“硬件”一起,同為經濟增長的投入品。“軟件”也稱“思想”(ideas),是編碼化的、儲存在人腦之外(如書籍、磁盤、錄音錄像帶等)的知識:“濕件”也稱“技能”(skills)或“只可意會的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儲存于人腦之中、無法與擁有它的人分離的知識,包括能力、才干、信念等等。
軟件與濕件之間的差異,在于編碼化程度的不同。思想可以用言語、符號來表述,而技能則無法形式化,總是處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狀態。對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持續增長來說,資本即硬件的積累固然重要,但知識(包括生產新物件和更有效率地組織物件的新思想,使思想得以落實和物件得以利用的新的更好的技能)是更重要的源泉。
新經濟增長理論的知識分類對于管理學的意義在于,它揭示了知識的兩種類型即思想和技能的生成、傳播和使用的不同特征。新思想的產生是很不容易的,但新思想一旦產生,卻能很方便廉價的傳播,可以為任何數量的人使用。而技能則是由從人的內在素質到個人經驗再到訓練等種種因素組成,只有擁有它的人才能使用,它的傳輸是復雜、代價高昂和緩慢的。對經濟組織的核心競爭力至關重要的知識積累和創新,是思想(軟件)、技能(濕件)與機器設備、基礎設施等物質生產要素(硬件)之間互動的結果,體現為復雜的持續性學習。
許多好的思想和設備,如果沒有利用它們所必需的技能,則沒有什么用處。而無論是新思想的產生,還是利用新思想所必需的技能的“濕件”的形成和傳播,都需要有利于發揮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組織環境。
知識工人的勞動,可以概括成將數據轉化成信息,再將信息轉化成知識和智慧。在此過程中,計算機作為一種與福特時代的“大機器”大相徑庭的機器,充當了主要的生產工具。它不是一個被事先設計好的、產品的質量和形態在預期之中的生產線。在同一臺計算機面前,不同的“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形態都可能決然不同。傳統的機器生產過程實際上是天然資源在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恒的規律下的形態轉換,而計算機雖然也使用物質能源(如電),但它的主要生產資源是蘊藏在人腦中的腦力資源。
曾經困擾福特式裝配線實現完美規則性的人類易變性,現在成了組織價值和創新的一個主要來源。新知識的產生,需要一種有利于互動和合作的環境。管理學大師湯姆·彼得斯在《解放型管理》一書中說,他拒絕使用“人力資源”一詞,因為它聽起來總像是把人當作物而不是人。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組織的活力來自于“解放”——員工的角色和功能的多樣性和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操縱、控制、指揮意義上的“管理”正在被引領、開發、解放意義上的“管理”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