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周刊》:在當前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很多企業都縮減了環保投入,甚至有些公司已經裁掉了整個社會責任部門。歐萊雅今年有什么這方面的考慮或打算,會不會停止增加作為企業公民的投入呢?
蓋保羅:經濟危機對歐萊雅的業績并沒有太大的影響,我們在企業公民和社會公益方面一如既往地在做。歐萊雅公司是一家注重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任何項目我們一旦決定,就會長期做下去。今年是歐萊雅集團100周年的慶典,主題就是公益,6月份我們會向媒體公布在慶祝百年之際的全新公益項目。
在歐萊雅中國已有的公益項目里,我們比較注重三個方面:一是以鼓勵女性從事科研工作的“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在中國已經做了5年,今年是第6年;二是教育方面,我們有全球美發師抗艾滋病活動,是在2006年時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的;三是在幫助弱勢群體方面,6年前我們跟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合作通過校園義賣的方式設立助學金,通過青基會把這些錢資助來自西部的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事實上,在所有的傳統公益項目歐萊雅都有參與,百年慶典之際我們還會有全新的公益活動。
《商務周刊》:公益和環保的追求與企業利潤最大化經常是有矛盾的,歐萊雅是如何做好平衡的?
蓋保羅:我們堅信兩者能夠同時達到。為什么這么說?其實我們所有的投資,除了環保方面,還有社會公益、社區公益等等方面都有投入。這個錢是從贏利中拿來的,所以你要先實現贏利,才能夠從利潤里邊有多余的錢投資到環保,社區、社會公益方面的項目當中。因此贏利肯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前提,然后你才能有余力、有財力去投入公益和環保項目。
《商務周刊》:歐萊雅也是一直非常重視本土化的,我們看到現在有很多產品都體現了中草藥的配方。
蓋保羅:中草藥的成分在化妝品中的利用,不僅僅是中國現在非常關心的話題。其實在全球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中國元素不僅僅是中草藥,還有中藥、中醫,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受關注的話題。
“羽西”的確是中草藥在化妝品中利用的先鋒品牌。首先這個品牌是中國的品牌,我們收購了它;其次它是一個推廣中國方式美的品牌。歐萊雅是一個講究美的多元化的集團,我們鼓勵美的多元化,不管是法國式的美,美國式的美,非洲式的美還是東方的美,我們都有借鑒。2005年我們在上海浦東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研發中心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為羽西這個品牌開發有中草藥成分的產品。
另外小護士也是我們收購的中國本土的品牌。中國人對它有很深的感情,知名度也非常高。我們希望在這個品牌里邊能夠注入中草藥的元素,使它越來越多地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還包括以天然原料為品牌理念的卡尼爾,我們都在嘗試在這些產品中注入一些中草藥的成分,為此,我們的中國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在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
《商務周刊》:歐萊雅集團在中國的研發費用,占總銷售額的百分之幾?
蓋保羅:歐萊雅集團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化妝品集團,我們也是對科研最為重視的化妝品企業。一百年前,我們創始人就是一位化學家,因此科研是歐萊雅的基因。到現在我們科研方面的投入也是遠遠高于行業水平。科研是歐萊雅的核心價值,是歐萊雅的靈魂,歐萊雅就是從那里開始的,沒有科研就沒有歐萊雅的一百年。其實這個行業中,企業的研發投入一般占到銷售額的2%,而歐萊雅集團差不多是3%—4%。我們堅信,化妝品不是一個放在罐子里的乳液或者乳霜,或者一個空想,它是高科技的東西。
《商務周刊》:2008年業績發布之后,全球CEO曾經表示未來歐萊雅將推出一系列低價品牌,這一全球戰略會不會對中國帶來一些改變?
蓋保羅:在中國的13年里,我們已經逐步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品牌“金字塔”結構,從大眾化的產品,比如小護士、卡尼爾等品牌,到中端的有巴黎歐萊雅、薇姿等品牌,最高端有蘭蔻、赫蓮娜等品牌。金字塔的架構使得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都可以在我們這里找到適合他們的喜好、適合他們經濟能力的品牌。也正是通過“金字塔”架構的建立,歐萊雅(中國)在經濟危機時還是有非常不錯的業績增長。
《商務周刊》:作為一個全球百年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對于你們很重要,我們也看到了歐萊雅所做的工作。從現在應對經濟危機的角度來講,請您談談可持續發展對企業的重要性。
蓋保羅: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尤為重要,人們也越來越多地重視那些持久、長期的東西。經濟危機就是短視的結果,投機才會引發這么嚴重的經濟危機,它帶來的反思就是讓大家越來越重視所有能夠持續的東西,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百年以后還可以繼續相信和信任的東西。可持續發展包括對公司的信任,對你所在國家的信任,對社會長期的信任。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來中國時發現的,中國的餐廳很少看到老板在餐廳里,或者老板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從祖父到父親到兒子一直經營一個餐廳。但是國外祖祖輩輩都經營一個餐廳的例子很多,有一個個人的承諾在這個事業里面。企業當然要賺錢,但是也要有個人的價值觀,有祖祖輩輩持續的價值觀。什么叫可持續發展?什么叫長期的?什么叫承諾?其實中國當前還是很缺少這方面的價值觀,沒有一種承諾,沒有一種責任和使命感。很多人都是餐廳能賺錢就做餐廳,明天桑拿房賺錢就做桑拿房。現在中國比較講究賺快錢,大家都在追求錢,其實最后你發現真正能夠長期持續下來的東西是你自己個人的信仰,是你的承諾。如果真的有個人的信仰和承諾在里邊,一項事業一定可以長期可持續地發展下去。如果僅僅是金錢利益的驅動,那一定是短期的和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