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機是一塊試金石
《滬港經濟》記者:金融危機延續了一年多了,對中國內地來說,這是改革開放以后所經歷過的第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危機。從你的角度看,在目前宏觀經濟所存在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中,哪些是最應該提起重視的?
林怡仲:金融危機的破壞力雖然正在消退,但余波未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歐那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金融體系中的結構性問題都還沒有解決,實質化監管還很不到位。那些投行巨大的利潤不是從實業、貿易中賺得的,他們最通常的做法,用行話說就是“對賭”,這種“對賭”如果僅僅是在極少數資本玩家中間進行還不要緊,但事實上他們已經把這種“對賭”推向了整個世界,所以才會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目前,這些本質上的、結構性的缺陷和漏洞并沒有得到真正的彌補。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太過樂觀。
《滬港經濟》記者:目前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覺得美國經濟還有再度下滑,形成雙底的可能,你認為這會不會成為現實?
林怡仲:經濟危機中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成熟經濟國家和地區里的普通老百姓。他們不僅從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中跌落下來,而且還要為政府的救助行為買單,在那些國家和地區,普通民眾的消費能力可能會持續萎縮一個比較長的時期,這是我們應該重點關注的。
相比之下,中國人可以樂觀許多。我們看到,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氣候中,中國沒有跟著一起衰退,最多也不過是GDP滑落了幾個點,由前些年高達兩位數的增長態勢回到8%左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人完全應該具備強烈自信心——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自信心永遠是重要的。
《滬港經濟》記者:經濟危機成了企業經營狀況的試金石,你對中國內地企業在迎受金融危機考驗時的表現,是怎么看的?
林怡仲:經濟環境好的時候,那些經營水準低下的企業或許也能混的不錯,但經濟環境一旦轉冷,就會出現明顯的分化。很多企業在國內看似乎做得很強,但在國際范圍內去做一番比較,它的綜合實力就差了很多。這場金融危機帶來的啟示之一,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在全球舞臺上有競爭力,就要加速改革,不斷地優化管理與結構,優化人力資源。
以我們自身來說,普華永道的產品是我們為客戶提供的各種智力服務,人力資源是我們最大的資產。在經濟下滑,大環境變差的情況下,我們的人力資源勢必會出現冗余,所以在人力資源方面必須嚴格遵守淘汰機制。普華永道在全球會計師事務所中位列第一,要做到這個第一,就不得不付出許多代價。
幫助企業走出去
《滬港經濟》記者: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國內企業“走出去”和國外企業“走進來”已經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一種常態,而普華永道的分支機構遍布全球,可以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起到很好的橋梁作用。
林怡仲:2009年初,當時國內各項經濟指標尚未回暖,還處于經濟寒冬之中,很多人還在討論經濟何時會走出谷底,但我們相信中國經濟會很快恢復過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收購海外企業會越來越多。因此,從那時起我們就已經加緊為中國企業赴海外收購做準備。我們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小組,人員是各相關業務部門抽調的。這個綜合性、跨部門的小組走訪了很多行業和公司,向他們介紹海外收購的現狀和前景,在我們的努力之下,這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方面獲得了喜人的成績。
至于說把外國企業“引進來”,這方面的工作我們更是從來沒有停頓過。我們通常注重觀察哪些跨國公司在投資方面動作比較大,然后跟其所在國的普華永道事務所對接,去摸清那些跨國公司的需求,在適當的時候我們參與進去。
無論是“走出去”還是“引進來”,我們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但對我們自己來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滬港經濟》記者:這種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業務,具體內容包括哪些?
林怡仲:作為會計師事務所,我們可以為企業購并提供一系列的咨詢服務。如果某家企業想去海外收購一個公司,我們可以按照它提出的要求,借助普華永道遍布全球的網絡為其尋找一個合適的收購對象,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但我們能做的遠不止這些。
在幫助中國企業實施海外并購過程中,我們擔當的是包括財務顧問在內的一系列的咨詢工作。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要到其他國家實施收購,首先要了解其所在國的投資及法規環境,其后是購并過程中一系列的評估和操作程序。這些服務也都是我們可以為它提供的。
一旦中國企業選定了收購目標,我們就要對那個收購目標進行財務方面的審核。比如,這個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情況、經營情況等等,我們在這方面既有專業的知識,又有當地普華永道分支機構的協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調查清楚對方公司的資產及運營情況。如果所有調查都屬實,就可以啟動收購程序了。
形象一點說,我們是在一樁跨國婚姻中,擔當了媒人、婚前體檢、婚禮司儀等各項服務工作。
在公司購并完成后,為了新公司更為順暢的運營,我們還會就業務整合、人力資源等各個方面提供專業咨詢,這些就是普華永道所能提供的服務。當然,如果是中國企業要賣出自己的資產,同樣可以進行一整套反向的流程。
金融改革任重道遠
《滬港經濟》記者:盡管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并沒有深度波及到中國金融業,但卻促使人們對中國金融業未來的改革與創新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林怡仲:我們不應因此次危機就否定歐美金融服務業的一切。如果說此次金融危機是創新過度導致的,那么當前中國的金融創新仍然相對不足。在金融監管方面,美國做得并不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做了那么多年,比我們成熟,也更有經驗。在中國金融改革的進程中,如何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監管機制,避免在若干年后重蹈美國的覆轍,也是一個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幸運的是,這次金融危機,讓我們看清楚了美歐存在的漏洞,這從反面提醒我們今后如何實施規避。有了健全的機制,能使我們持續健康地發展。
我對上海成為未來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看好——不難預見,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金融機構把它們的海外總部遷來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