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組建只有8個人的第一支通訊產品開發隊伍,用來料加工賺來的300多萬進行68門交換機的開發,到如今每年將銷售額按固定比例10%投入研發并擁有萬人級研發隊伍的、為100多個國家的500多家運營商及全球近3億人口提供優質的、高性價比的綜合性產品與服務的全球通訊制造業領先企業,中興通訊成功走過的20多年自主創新發展道路不只是單純的技術進步過程,而是技術與市場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協同演進過程。正如公司高層所言,中興通訊的核心競爭力“既不是單純的技術研發能力,也不是單純的市場能力,而是技術與市場結合的能力”。
如表所示,中興通訊自主創新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國產化階段、多元化階段和國際化階段,每個階段的典型創新模式分別為:模仿創新、改進創新和集成創新。
一、國產化階段的模仿創新:以數字程控交換機為例
1985年2月7日,深圳市中興半導體有限公司由691廠、長城工業深圳分公司和香港運興電子貿易公司共同出資成立,注冊資金280萬人民幣。那時深圳最熱門的生意是“來料加工”或者代理國外品牌銷售。由于合資各方都沒有現成的產品和市場,又引進不了技術,剛剛成立的中興也只能依靠“來料加工”業務維持生存,先后組裝過電話機、電子琴、冷暖風機等產品。到1985年年底收入為35萬元。
在大多數通訊設備企業仍滿足于當時代理國外產品或來料加工比較可觀的收入時,中興已經開始意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開始進入到國產化階段。為了改變沒有自己主導產品的被動局面,中興在通過來料加工業務賺到300多萬元的“第一桶金”后,開始謀劃自主開發產品。
1986年6月,中興成立了一個只有8個人的技術開發小組,開始研制68門模擬空分用戶小交換機。由于對交換機技術不熟悉,中興公司采取和陜西郵電器材廠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交換機。中興在仿制香港怡富公司的ESX-60機型基礎上,根據國內元器件供應和自己技術的技術條件進行重新開發。1987年7月,ZX-60小容量程控空分用戶交換機開發成功,通過技術鑒定并取得原郵電部的入網許可證,這是中興自主開發的第一個產品。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優先發展通信業的政策,利用程控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實施“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大規模進口程控交換機。中興大膽地把握住程控交換機這一重要的跨越式發展機會,在成功開發ZX-60的基礎上,直接開發成功500門數字程控交換機,并沿著“500門用戶機-500門局用機-2500門局用機-萬門機”的產品軌跡不斷突破。
由于當時中興的研發力量非常薄弱,只有13位技術人員和一位生產管理干部,學過交換機或計算機專業的只有3人~4人,但誰也沒有真正接觸過數字交換機。為解決研發力量不足的問題,中興與北京郵電學院程控交換機系協商,利用應屆畢業生做畢業實踐的方式共同進行開發,使參加開發設計的人員增加到30多人。在仿制韓國500門樣機的基礎上,于1989年的時候研制出了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臺國產化數字程控交換用戶機ZX-500,標志著中興通訊開始正式形成復制性模仿的能力。
ZX-500的成功使得中興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中興再次把錢投入到局用機的研發,開發出了適合中國農話局的產品ZX500-A,由于具有豐富的不同制式的中繼接口,性能價格比優于國外相應的產品,完全適應了農話端局設備更新改造直接進入數字網的要求,立刻在中國的農話市場引起了一場“農話改革高潮”。1993年,公司研制的2500門數字用戶程控交換機ZXJ2000問世,在市場上大獲成功,裝機量占全國農話年新增容量(包括進口機型)的18%,居國產同類產品首位,并被評為國家級新產品。1995年7月, ZXJ10大容量局用數字程控交換機通過郵電部專家評審,終局容量為17萬線,是當時國內自行研制的三大主力機型之一,被專家認定為國內當時能與國際一流機型相媲美的最好機型,具有國際20世紀90年代水平。這標志著中興已由一家生產中小容量的交換機廠商轉變為一家生產萬門以上大容量交換機的主流電信設備制造商,也標志著中興創造性模仿能力的形成。
二、多元化階段的改進創新:以CDMA與PHS為例
1995年,中興通訊的銷售額已達到2億元,開始面臨專業化與多元化的選擇:是繼續做大交換機業務然后“走出去”,還是抓住新的市場機會走產品多元化的道路?1996年2月,經過1995年的充分預研和準備,中興在公司市場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戰略上的“三大轉變”,即產品結構突破單一的交換設備,向交換、傳輸、接入、視訊、電源等多元化產品領域擴展;目標市場由農話向本地網、市話網擴展;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標志著中興通訊開始進入多元化階段,開始向著國際化綜合性大通信企業目標邁進。經過多年努力,中興通訊建立了全球電信設備供應商中最長的產品線,成為全球極少數在GSM、CDMA、PHS三大制式上同時進行研發、生產的終端廠商之一。
技術與市場的結合是中興通訊的核心能力所在,中興在當時短期內還無法對主流的GSM技術造成沖擊的2.5G移動通訊技術CDMA及技術相對落后的無線通訊技術PHS領域的異軍突起更是彰顯了這一核心能力的巨大威力。2001年5月,中興通訊與中國聯通簽訂了容量110萬線、覆蓋全國10個省份的CDMA網絡設備采購合同。這是中國自主產權的通信設備廠商獲得的首個大規模移動通信網絡建設項目。此后,在中國聯通CDMA二、三期網絡建設中,中興通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整體份額超過18%,成為本土第一大CDMA設備廠商。在海外,中興通訊陸續中標阿爾及利亞、科威特、越南、印度等國CDMA網絡建設,全球應用超過2000萬線,位列中國第一大出口通信設備,并躋身全球“CDMA設備廠商第一陣營”。2001年,小靈通產品(系統和終端)為中興獲得23.96億元的收入,占當年總銷售額的17.1%;2002年,小靈通設備和手機的銷售額近40億元,占總額的24%,2003年,小靈通共計為中興提供了超過80億元的銷售額,占當年全部銷售額的三分之一。
雖然通訊市場競爭受到產業政策與運營商決策的影響非常大,很多時候是決定性的影響,但并不能因此忽略最終顧客的決定力量,不能忽視對市場需求的挖掘。如果對中興長期以來形成的“低成本嘗試”戰略導向略有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并不是機會偏愛“幸運”的中興,而是只給“有準備”的中興。中興的基于產品生命周期的“低成本嘗試”認為:像CDMA與PHS進入成長期的產品,采取短時間加大投入的突破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技術對于中興來說也是一種市場能力,相對落后的技術也有可能取得市場的青睞。特別是在新興技術層出不窮的無線通訊市場,某些產品的技術供給已經顯得相對過剩,大大超過大多數顧客的實際需要,最終受到市場青睞的不一定是技術上最先進的產品。當時在面對技術上乏善可陳、不確定性較大的PHS市場機會時,中興與華為都有進行嘗試,但華為在對小靈通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發以后宣布放棄,而中興堅持了下來并短期內獲得豐厚的回報。
盡管市場的不確定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但基于對市場前景的廣泛看好,中興必須趕到市場最終完全獲準啟動前準備就緒,同時將風險降到最低。此時如果堅持自己研發,幾乎是不太現實的,一則時間緊張,二則投入的風險還較大。此時,“低成本嘗試”就比較有價值了。 小靈通的主設備包括交換機和基站兩部分。交換機部分只需在原來的交換機上稍做改進,但基站必須從頭做,難度很大。于是,中興大膽決策:OEM日本京瓷的基站。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策,因為與京瓷簽訂了合同,就意味著每次必須花費一、兩億元去訂購京瓷的基站,而且還面臨著賣不掉的風險。而1998年,中興的銷售額才不過40多億元。在與京瓷簽訂合同后,其他方面的投資也沒有因此進行大幅增加。此時所有的研發聚到一起只有20多個人,主要工作就是搞搞軟件,研發經費也只有幾百萬,與商務合作伙伴進行談判,直到2000年開出了第一個實驗局。2001年,小靈通的采購開始大規模啟動,中興以OEM加自主研發的方式趕上了第一班車。接下來,進入2002年后,中興認為在未來的幾年內小靈通將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于是決定開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站的研發。這一次中興選擇與日立公司進行合作研發。兩家公司采取了這樣一種合作方式:開發期間自己負責開發,差旅費等自己出,生產出來以后,中興每賣一臺產品就給日立一定提成。合作很快見了成效。據來自中興客戶的消息,2004年,中興自主知識產權的小靈通基站開始批量生產,中興小靈通的OEM時代宣告結束,毛利潤的提高可望彌補由于市場增速放緩的損失。
正是“低成本嘗試”原則的創造性運用,使得中興成為了CDMA與小靈通的大贏家。在通信技術由固定向移動的范式轉變大背景下,在主流的GSM技術路徑上離領先者還有較大距離的中興,憑借長期以來在技術與市場結合方面所形成的洞察力,通過CDMA與小靈通的“低成本嘗試”及隨后的短時間內加大投入的突破性策略在競爭激烈的電信市場上找到了突破點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
三、國際化階段的集成創新:以GoTa數字集群系統為例
2002年,電信行業形勢極不穩定,其中小靈通不再火爆;傳統的交換與接入市場逐步萎縮、價格不斷下降;光通信和數據通信還不成氣候;手機業務有回升的跡象,但前景不明朗;GSM國內格局已定,短期也不能有突破;3G業務前景撲朔迷離。在此背景下,中興以變應變,以變制變,于2002年確立手機、國際化、3G三大戰略領域。在3G技術方面,中興通訊在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個主要技術標準方面都具備了商用能力,尤其在我國自主研發的3G標準TD-SCDMA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中興通訊擁有TD-SCDMA標準起草權,2005年研發成功了包括核心網ZXWN、ZXTR-RNC、ZXTR-NODEB和業務服務器等在內的全套TD-SCDMA商用設備。中興通訊在全力研發系統設備的同時,還全面開展了TD-SCDMA的標準和專利工作,僅2004年就在國內外申請了100多項TD-SCDMA專利。中興通訊還在TD-SCDMA產業聯盟范圍內充分開展合作,主導和參與制訂了TD-SCDMA產業化測試規范。
在中興通訊之前,從未有廠商注意到CDMA技術在數字集群領域的應用價值。中興通訊恰恰在CDMA技術的研發和市場化上有著深厚的知識積累。在此基礎上,中興通訊的決策者認為:無線移動技術在技術提示和應用規模發展的不斷驅使下,已逐步經歷了模擬到數字,TDMA到CDMA、電路技術到IP分組技術的發展和演進,基于CDMA的無線技術、IP化、多媒體化的移動技術和產品已成熟應用。殊路同歸,無線集群技術,在市場規模應用的發展中,也必將經歷這樣一個演進和發展過程。正是基于這種對技術演進趨勢的判斷,中興通訊開始對CDMA技術和數字集群技術進行集成創新的嘗試。2002年中興通訊美國圣地牙哥研究所兩位分別從事CDMA和數字集群技術的研究員在溝通中提出了應用CDMA技術實現專業移動通信的構想。隨后,中興通訊立即牽頭組織專家開展技術論證,并進行市場需求調研。2003年初,中興通訊在全球范圍第一個提出基于CDMA的專業集群技術體制和解決方案并隨即全面啟動集群終端和系統的開發。2003年底,在信息產業部指導下,中興通訊開始與運營商合作,進行技術試驗,啟動產品標準化、商用化、產業化進程。
2005年6月23日,中興通訊全球首創的基于CDMA2000技術的GoTa數字集群系統通過國家技術鑒定。鑒定結論指出:中興通訊擁有GoTa數字集群技術核心知識產權,該技術是全球首創,填補了基于CDMA技術的數字集群產品空白,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它標志著中國通信制造企業與國外廠商的競爭,已由產品層面的競爭上升為標準層面的競爭。在GoTa系統的市場應用方面中興通訊也取得明顯成效,涵蓋設備制造商、行業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內容和服務提供商、網絡運營商,涉及到市場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