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我們對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鄧小平雖然不是科學發展觀的直接確立者,但是他的經濟發展思想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進行了理論探索、提供了實踐前提。本文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經濟發展思想的歷史淵源。
[關鍵詞] 科學發展觀 經濟發展思想 淵源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我們黨執政理念和治國理念的重大飛躍。科學發展觀確立之時,鄧小平同志已經逝世六、七年了,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發展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出,鄧小平同志雖然不是科學發展觀的直接確立者,但他仍然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和確立做出了艱辛的探索和卓越的貢獻。
一、鄧小平經濟發展思想為科學發展觀提供理論基礎
鄧小平的經濟發展理論是對馬克思經濟發展理論的揚棄。“發展是硬道理”,是鄧小平經濟發展理論的支點。早在1979年,他就明確指出:“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以后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歷程中,他又多次對發展問題進行了闡述。從而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走全面發展之路
鄧小平經濟發展觀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他認為,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尤其是物質資料的發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對于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而言,要擺脫貧困,提高人民的整體素質就必須發展經濟。為此,他提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以及“臺階式”和“梯度式”的發展規律。鄧小平在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也強調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展。他認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2.堅持綜合平衡的原則,走協調發展之路
鄧小平認為,在我國發展道路上,有許多復雜的矛盾需要統籌協調。這些矛盾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發展與改革和穩定之間的協調。要真正協調好三者關系,重點在于辯證地把握好加快發展的速度、堅持深化改革的力度、維護社會穩定的程度問題,形成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保穩定、以穩定求改革的良性循環局面。第二,是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他認為,既要加強物質文明建設,也要牢牢把握社會的發展方向,保證社會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發展。他提出要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經濟建設與法制建設共同進行。第三,是在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協調。他指出,改革不僅包括經濟體制改革而且包括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領域的改革。強調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要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四,是要關注發展過程中速度與效益之間以及產業結構之間的協調。鄧小平強調一定要抓好管理和質量,講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這樣的速度才過得硬。第五,是注重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鄧小平指出,人口問題是一個戰略問題,要很好的控制;在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要提高人口質量;要合理利用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同時,他還認為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同人口、資源、環境相互聯系的,我們的發展必須始終考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所能承受的程度,要重新確立人口、資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下一代的需要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
3.堅持走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道路
鄧小平非常強調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黨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根本的標準。同時,他又充分肯定人民群眾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主體,是社會發展的力量源泉。鄧小平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性。強調在通過社會主義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的同時,要充分重視人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知識和人才問題,是關系到現代化建設成敗的大問題。他還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和原則。
總之,鄧小平同志在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進行了艱辛而卓越的理論探索。他所取得的成果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理論來源。他為科學發展觀的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鄧小平經濟發展思想為科學發展觀提供實踐基礎
1.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科學發展觀的產生提供基礎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深感貧窮和落后是影響舊中國發展的致命因素,是中國在國際社會處于被動地位的根源;新中國剛一成立,他們便致力于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經濟建設,改變落后面貌。但是,由于缺乏在經濟發展、經濟建設方面的經驗,新中國建設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走了不少的彎路。我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果斷的提出了要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還在正確把握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科學總結我國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外開放的偉大決策。這是我們黨的社會發展理念的一次根本性變革,這次變革使我們黨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事業,從而使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戰略進入了真正實踐階段。這為科學發展觀能夠在今天得以確立提供了實踐基礎,沒有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沒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就不可能有科學發展觀的產生。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實踐基礎
社會發展理念是人們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人的認識是隨著實踐逐步深入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實踐就深化了我們黨的社會發展理念。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這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利用計劃經濟迅速增強了國家實力,保證了衛國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也使我們對計劃經濟深信不疑。應該說在一段時間內,計劃經濟在我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它畢竟是一種“統得過多過死和集中度過高的、僵化的經濟體制,”因而難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要求。鄧小平破除了傳統的觀念,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推動了中國的發展。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我們黨社會發展理念的又一次根本性變革,它不僅突破了計劃經濟的桎梏,而且也使我們走上了與世界接軌的道路,更重要的是,許多科學的、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得以傳入中國。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搞市場經濟的實踐是科學發展觀的又一實踐土壤。設想我們今天還在實行僵化封閉的計劃經濟,我們黨就不可能確立科學的、先進的、與時俱進的發展觀。
總之,鄧小平通過兩次帶根本性的發展理念的變革把中國引向改革開放和搞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些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的積淀,它既是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的思想結晶,也是我們黨利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便利條件,積極吸取世界各國先進的社會發展理念產生的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陳其勝: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特征[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2)
[3]侯遠長: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發展思想一脈相承[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