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體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途徑已進入正常的“雙向選擇”軌道,如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如何滿足社會的需求,已成為社會體育專業改革的重要前提。
[關鍵詞] 社會體育專業 人才培養 就業市場
社會體育專業與市場經濟的聯系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聯系莫過于招生和畢業生就業這兩個“接口”。畢業生就業直接受到市場的調節和檢驗,反映出高等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反過來,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好壞,將嚴重影響招生的生源并進而影響到專業人才培養進程,包括學科建設、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學生的能力結構等。因此,研究社會體育專業如何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對推動社會體育專業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及過程
盡管我國勞動力市場對各專業人才規格的要求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體育學術界對這方面的研究還不太深入,在文獻資料的檢索中,發現大多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人才專業素質培養方面。這些研究就目前我國體育人才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規格要求上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筆者認為,這些研究對用人單位深入細致調查不夠,缺乏誠心的面對面交談。
二、研究結果及分析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用人單位都希望招聘到“德才兼備”的大學畢業生。用人單位對體育專業畢業生總的評價還可以,對他們的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比較滿意。但有的用人單位認為一部分畢業生“敬業愛崗”精神比較差,不能很好“定位”。因此,用人單位共同希望的人才是“做人與做事”相統一的畢業生。
1.首要的是具有敬業精神
敬業精神是被調查的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品質之一。大家一致認為,有敬業精神的人,有成就感,有一定的責任心,以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來衡量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用升遷或報酬多少來作為工作的法碼。
2.“自我定位”要準確
“自我定位”是我們在調查中時常聽到的一句話。用人單位所說的“自我定位”,實際上更多地指一種“職業穩定性”,一種刻苦勤奮,甘于奉獻的精神。有的用人單位認為,目前不少大學畢業生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評價不恰當,自我評價偏高,自我感覺良好。一些人過分看重經濟效益,看重對自己今后的發展,而對自己的能力、能否勝任教學并不清楚,使很多用人單位感到不滿意和失望。
3.能做事,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
在用人單位的觀念中,“做事”主要包括大學生的“業務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些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大學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業績和表現。
(1)業務能力。頂尖人才應該具備的條件主要有:必須能夠很快適應工作環境,能夠迅速在教學、訓練和廣泛的校內、校外體育活動中有大家認可的表現;此外,他們必須是“復合型”人才。不僅在體育這一領域中應有過硬的學科和術科的功底,而且還應具備除體育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提出希望招聘“專業+管理”、“專業十組織能力”的復合性人才。
(2)團隊精神。很多用人單位都希望大學畢業生具有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用人單位之所以強調“團隊精神”,是因為在實際工作中他們認為現在很多大學畢業生正是缺乏這種意識和能力。關于組織能力、合作能力,高校教育中做得比較少,大多數畢業生欠缺這方面的能力。
(3)做人與做事相統一。針對大學畢業生目前的種種表現,用人單位一致的呼聲是“做人與做事相統一”。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做人”與“做事”相統一呢?很多用人單位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普通的一名大學畢業生只能被當成一名“勞動者”,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只有當他們在勞動中顯示出一定的才能之后,他們才能成為人才。因此,一名體育專業大學畢業生要從“勞動者”成為“人才”,需要經過艱苦“勞動”的檢驗。
三、幾點思考
1.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改變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我們從體育人才就業市場的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我國經濟形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體育人才市場對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要求發生了相應變化。因此,社會體育專業必須走出“象牙之塔”,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調查統計資料表明:體育人才就業市場的行情漲落,反映著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需求的數量、類型和要求,同時又左右著考生報考和人學后新生的專業取向。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使我們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學科建設、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等方面采取更加靈活和切合社會實際的改革,否則,我們的教育將會失去對市場的主動。
2.建立社會體育專業與社會相聯系的機制
較長時期以來,政府對高校實行“統”和“包”的直接管理模式,高校與社會之間沒有很好地建立起緊密聯系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校與社會的脫節,使高校未能充分發揮其社會職能。因此,社會體育專業的改革應轉變觀念,努力尋求與社會相結合培養人才的切合點,想方設法激發用人單位參加合作教育的積極性,共同擬定培養計劃,確定專業培養方向,使培養人才的整個進程“多元化”。
3.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要科學、準確
盡管目前社會對體育專業人才實際需求量并不是太大,從長遠來看,這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近年來,由于不少學校盲目升格和某些“熱門”專業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造成人才供求的結構失調。要改變這種局面,除了引人競爭機制外,現階段還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制定法規,引導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等體育院校根據國家、社會的需要進行合理“產出”,培養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專業人才,辦出特色和水平,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石火學:美國高等教育適應就業市場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1995(1):86~93
[2]陳學飛:美國高等教育的調節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1990(4):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