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8年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由于金融危機的沖擊變的異常動蕩,各國經濟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這次危機的侵襲。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我國出口企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系列負面影響,而如何抵御風險,度過難關是當前出口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從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入手,分析了金融危機對出口企業帶來的經營風險,從而對企業如何有效地規避、防范、抵御風險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金融危機 出口企業 影響 對策
我國現居世界第三貿易大國,我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接近六成,由此可見出口額的快速增長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在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國外市場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減少,嚴重地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為應對金融危機,國家在提出“加強風險防控機制、拓展新興市場”等方案同時,也呼吁世界各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此次金融危機,防止全球經濟的進一步衰退。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是由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引起的。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分為三級市場, 第一級是優級房貸市場,第二級是次優級房貸市場, 第三級是次級貸款市場。次貸政策針對中低收入的購房者提出, 它具備“低首付, 次貸期限長,次貸利息前低后高”的特點,而中低收入者的償還能力并不可靠,所以次貸政策本身就存在巨大風險,由于次級抵押貸款人違約增加,使得與次貸有關的金融資產大幅下跌, 美國的次貸危機就像計算機病毒一樣, 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各個角落, 導致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流動性危機。金融危機引發美元貶值。美國也希望美元貶值來刺激外貿出口, 降低進口, 減少美國的外貿逆差。美元的貶值使得美國可以多印美鈔向全球輸送通貨膨脹, 歐盟、日本、俄羅斯、中國都出現了反應, 物價上漲、經濟放緩。金融危機引發很多國家經濟減速, 而“金磚四國”( 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 正在崛起, 將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1.國際經濟放緩縮減了我國外部需求。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也進一步加深,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甚至出現衰退跡象。國際經濟低迷,日漸收縮我國外部需求,出口增速減緩和貿易順差的縮減將不可避免。
2.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經濟危機的環境下,各國政府為了減緩經濟衰退,保證產業安全,保護本國企業不受外來競爭者的影響和減少失業,利用技術、環保等各種貿易壁壘對我國商品進行阻礙。近年來,隨著我國出口的快速增長和貿易順差的持續擴大,歐美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我國與歐美等國的貿易摩擦不斷發生。富裕國家中保護就業免遭低成本國家競爭的呼聲越來越高,美歐遙相呼應,紛紛高筑貿易壁壘。我國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我國外貿發展外部環境不容樂觀。
3.是金融危機的環境下,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貶值,人民幣相對堅挺。而為應對金融危機,給銀行注入流動資金,美聯儲不斷降低利率,加速了美元的貶值速度,也相對加速了人民幣升值步伐。同時,金融危機引發的美國資金市場調整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會增加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從而可能引發對華投資的新一輪高潮,將對人民幣升值形成更大壓力,直接導致我國出口產品喪失在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4.金融危機嚴重地沖擊了勞動密集型產品業,由于受到經營成本上升和外部需求減弱等因素的共同影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在對美國的出口產品中,紡織品、鞋襪、低端生活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產品的主要消費群體是美國的中低收入階層,他們在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大大削弱了購買力,這必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這些產品的對美出口。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價格優勢與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競爭,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美元疲軟和人民幣升值,使得中國企業的價格優勢不在,出口進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機導致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下滑,無疑給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企業帶來了“重創”。
5.在金融危機中,大多數中小型出口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生存狀況變得更加惡化。企業融資不順,金融危機造成的信貸虧損打擊了銀行的信心,銀行收緊信貸標準,導致信貸短缺。特別是對于某些中小型的出口企業。面對信貸融資的不顧,再加上原材料、勞動力價格上漲所導致的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上升,紛紛承受不了壓力,縮小生產規模甚至倒閉。
三、應對金融危機出口企業的對策
1.在本次金融危機中,勞動密集型行業的中小企業受到嚴重的沖擊,究其原因,有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 ,更重要的還是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不強。提升我國出口企業對外貿易的競爭優勢。技術含量低、結構單一、規模小、經營管理模式落后,是橫在中小民營企業面前的三道坎。我國出口企業可以通過產業集聚提升參與國際大宗交易的競爭能力;我國出口企業應通過科技研發、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跨越,發揮政府的作用,引導企業在專業化經營中不斷技術創新和產品的轉型升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的不斷自主創新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才是民營企業出口貿易平穩發展的根本保證。
2.加強內外貿易政策的協調性。面對金融危機日益嚴峻,并向經濟實體蔓延的形勢,我國出口產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應看到與危機并存的機遇,我國政府已采取了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2008年下半年2次調高出口退稅率,2009年1月進一步調整進出口關稅稅則,有效發揮了關稅政策的經濟杠桿作用。采取適度寬松的調整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趨勢,適時地調整現階段存款準備金率和基準利率,加強人民幣在銀行體系之間的流動性的管理,進一步健全整個國內金融體系。在融資方面,政府著手為中小企業拓寬渠道,建立企業信用度評估系統,這些措施有效的增加了出口企業的信心,面對這場全球性質的經濟危機,我國整體競爭優勢并沒有變化,企業一定會在政府的協助下努力完善自身的生產經營,抓住機遇度過難關。為達到預期的目標,我們一定要將各種經濟政策綜合起來考慮,以使其發揮最優效果。
3.政府采取穩定匯率的政策對出口企業度過危機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匯率自2005年就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不再單一的盯住美元,而是參考多種貨幣根據權重組成的貨幣籃子,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在目前的形勢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保持人民幣匯率水平的基本穩定,有利于減弱人民幣升值預期,消除金融危機對我國出口的匯率傳導機制,避免匯率成為美國轉嫁危機的政策工具。
4.加強與各國經濟合作,加強政府間交流,對于防范金融危機惡化后更加苛刻的貿易壁壘,化解貿易摩擦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發達國家未來的貿易壁壘會更多,貿易保護措施會更加頻繁使用,中外貿易摩擦也會進一步增加。為此,我國政府和企業應有預見性地做好應對措施。十七大提出我國要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今年結束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我國要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加強與他國的合作,為我國外貿企業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空間,各國通過互相降低或減免關稅、開放市場,可以實現國家之間的互利共贏;政府要加大對外經貿交涉力度,積極主動地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和貿易制度體系的建設,務實、有效化解中外貿易可能出現的糾紛。在糾紛中聯合其他相關國家,在WTO框架下聯合抵制發達國家可能出現的通過貿易保護向國際社會轉嫁危機的做法。試著建立統一、協調的多雙邊反應機制,實現公平貿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健全進口監控體系;完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時應對和主動防范各類貿易摩擦。
總之,在全球金融危機向經濟實體蔓延之時,我國出口企業應該提高市場的風險敏感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規避、防范和抵御金融危機帶來的風險,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將危機帶來的壓力轉化為企業前進的動力,為迎接更加嚴峻的挑戰做好一切準備。
參考文獻:
[1]吳迪:中國民營企業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協整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7(4)
[2]李明玉:中國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實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 (5)
[3]李:論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原因和影響[J].經濟學動態, 2007,(9)
[4]何東:金融危機后的貨幣政策操作———東亞國家的經驗及啟示[J].金融研究, 2007,( 5)
[5]林啟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8(S1)
[6]徐明祺: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與國際金融危機[J].國際金融研究,1999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