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金融危機對服裝產業產生了重要影響,要實現服裝企業外貿發展,通過加快配套優惠政策,完善產業鏈;大力實施名牌戰略等企業的內外方面的措施,促進服裝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 金融危機 服裝企業 外貿發展
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外貿服裝企業受到很大的影響。以服裝大省江蘇為例,2008年1月~11月江蘇口岸累計出口紡織服裝20.3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9%,但是就單月來看,從8月份開始出口額連續4個月大幅回落,11月份更是首次出現負增長,當月紡織服裝出口1.5億美元,同比下降9.3%,環比下降18.2%。統計顯示,今年1月~2月,大陸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224.15億美元,同比下降了14.78%。其中,紡織品出口下降20.94%,服裝出口下降14.7%。銷售利潤率由2008年1月~11月的3.45%下降到今年1月~2月的2.94%。在此背景下,要實現服裝企業的外貿發展,可以從企業內外兩個方面下手,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推動服裝企業的外貿發展。
一、企業外部方面
首先,加快配套優惠政策,完善產業鏈。針對紡織服裝業產業的現狀,設立專業的工業園區,給予土地、財政稅務、水電能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政策等支持,而且對紡織服裝業有明顯配套和互補作用的企業,如各類制衣輔料廠,給予用地價格、收費等方面的減免優惠,以形成洼地效應,吸引配套企業入駐發展,完善產業鏈,提高我區紡織服裝業的競爭力。
其次,圍繞龍頭企業,提高產業合力,實現產業升級。紡織服裝業是競爭性很強的行業。要引導紡織服裝企業轉變觀念,轉換經營機制,圍繞市場調整產品結構,在市場競爭中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發展。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實現企業的向前一體化和向后一體化,按照紡、織、染、成品、制衣的工藝流程,實現縱向聯合,發展綜合型的紡織服裝企業集團。
再次,建立健全服裝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協會是由同業經營者基于共同利益的需要實行聯合的組織。行會組織在間接的宏觀調控者即政府與市場中自由競爭者即企業之間,進行溝通協調,承上啟下。它們一方面根據政府政策,提出行業發展規劃來指導企業,為企業提供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外貿方面的咨詢;另一方面協助政府辦理具體事務,接受政府委托管理某種事務,溝通政府與企業間的聯系,起到政府功能的放大效應,使政府宏觀管理措施在微觀的企業層次得以貫徹。在政府方面,政府以“劃槳”代替“掌舵”,越權干預企業事務。掌舵型組織機構需要發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劃槳型組織機構傾向于不顧任何代價來保住‘他們的’行事之道”在企業方面,企業與政府利益關聯性和競爭精神的缺乏導致政府過度“關心”企業和企業過度依賴政府。另外,在市場方面,缺乏嚴格公正的法律和秩序制約,對破壞游戲規則者不能施行有效的制裁。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還受許多市場外因素的制約,不能對破壞市場規則的企業形成有效的制約。
最后,加大紡織服裝城宣傳推廣力度。要進一步加強紡織服裝城的宣傳推廣力度,組織印制宣傳資料及在各大媒體進行廣告宣傳。政府和行業協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嘉興服裝整體、新產品或是招商宣傳推介會,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舉辦時裝周等活動,文化搭臺,企業唱戲,由等骨干企業展示其新產品,以起到宣傳推廣嘉興紡織服裝的效果。如大連、青島等地舉辦的一年一度的時裝節或時裝周等活動,很好的宣傳和推銷了本地的服裝企業,為當地服裝企業的發展提供自我展現的平臺。
二、企業自身方面
首先,大力實施名牌戰略。品牌是用以辨認某個銷售者或某群銷售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的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者是它們的組合。在現代營銷活動中,企業之間的品牌競爭一定程度上就代表了整個產品層次的競爭。品牌創新不僅要通過產品走出去打造國際性品牌,更要生產、資本、營銷網絡都要走出去,到國外建生產基地、銷售渠道以提高知名度,這需要大的投入,需要利用國外資源提高創新能力。產業鏈體系的創新要處理好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或重組成為一個集團,或在產銷源上形成互補合作,加強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等。在目前中國的服裝業中,服裝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服裝的品牌效應也逐漸的顯現出來。其一,政府要把有限的服裝配額的分配優先向品牌出口、高附加值出口的企業傾斜;其二,企業要重視人才,大力培養服裝、面料設計師,尤其是挖掘青年設計師的潛力,引進高層次、高學歷的設計研發人才,同時定期派遣設計和技術人員到意大利、法國等西歐國家進修,學習先進理念,把握世界時裝發展潮流;其三,有品牌的企業要爭取上市,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擴大融資,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平臺。
其次,對企業實行差異化經營,與周邊地區形成銜接互補。中國地方服裝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在產品上的類同,導致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并且在市場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容易走進惡性競爭的窘地。要細化終端市場,占據有利競爭位置,倡導概念差異化;引導企業競爭方式由價格競爭向非價格競爭轉變,實現屬性差異化。
再次,加大技術投入,降低成本,倡導綠色生產。服裝企業要想在出口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就要增加服裝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檔次和品位,增加其附加值。第一,企業要加大對技術的投入和改造力度,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倡導綠色貿易,全面提高產業競爭力。紡織服裝企業要積極開展技術改造,提高技術水平和產品創新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升級;開發紡織新材料,重點開發生態、環保和特殊功能紡織品,著重發展中高端產品,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加大技術投入,強化技術創新,用先進加工技術改造傳統紡織工藝;淘汰落后設備,引進節能、環保加工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第二,提高環保意識,引導綠色生產。隨著綠色壁壘的加固,國外買家要求法定檢驗的服裝正逐年增加據統計。作為企業,我們要必須轉變觀念,重視和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健康安全,倡導綠色生產和消費。
參考文獻:
魯丹萍: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溫州經濟的影響[J].商業時代?學術評論,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