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危機發生機制和傳播途徑的研究種類繁多,常以一些具體危機為背景,難從總體上把握。李雪等從模型演化和全局博弈的角度綜述了這類工作。本文則從試驗經濟學的角度做進一步的概括,介紹一些相關的新進展,說明試驗經濟學方法在金融危機模型研究中的必要性。
[關鍵詞] 貨幣金融危機 全局博弈 試驗經濟學
一、引言
近幾十年金融危機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破壞性越來越大。危機對各經濟體而言均意味著巨額損失,因為挽救金融系統不但要付出直接成本,而還要付出因經濟增長受挫造成更為慘重的間接經濟損失。近年出現的新問題是,一個國家的危機經常波及其他國家的市場。因固定匯率制度解體引發的貨幣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和傳播途徑,不僅為固定匯率制度國家所關注也為其他浮動匯率國家所重視。因為,這種危機會像傳染病一樣擴散,致使國際金融系統發生混亂,給很多國帶來巨大損失。
事實上,無論固定匯率國家還是浮動匯率的發達國家,各國央行以及相關部門都非常關心貨幣金融危機的發生和傳染問題。自Krugman[1979][5]和Flood 等[1984][3]的研究問世以來,人們陸續提出了多種模型研究貨幣金融危機。這些模型常常和一些具體的危機糾纏在一起,難于從總體上加以把握。李雪等[2009][9]從模型演化的角度出發,綜述了該研究領域的主要工作,論述了全局博弈方法在金融危機模型研究中的必要性。本文則在李雪等[2009][7]的基礎上,從試驗經濟學的角度出發這一問題做進一步討論,并綜述一些相關研究成果,說明試驗經濟學的不可替代性。本文著重討論,Heinemann等[2004][4]和Taketa等[2007][8]的研究結果。
二、傳統的貨幣金融危機模型
貨幣金融危機傳統模型有三代,他們皆以現實中實際發生的貨幣金融為背景。因此,所以它們考慮的重點都是危機的某些側面而非全部。
一代模型以1960年~1970年發生在南美金融危機為背景,其中的代表性文獻是 文獻[5],[6]。模型的前提是貨幣當局為填補政府財政赤字不斷用發行紙幣,討論的重點是貨幣危機的發生時間。二代模型以1992年歐洲的匯率機制危機為背景。其前提不是財政赤字而是蕭條和高失業等經濟基本面信息,討論的重點是貨幣金融危機會發生的條件。二代模型和一代的主要不同點在于前者有多重均衡。三代模型以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為背景,關注的不再是經濟基本面惡化問題而是市場情緒,從金融面上揭示了自實現金融危機的關聯機制。三代模型種類很多,因涉及的問題不同而不同。
它們主要貢獻是:一代模型揭示了在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發行紙幣彌補政府財政赤字引發的貨幣危機的時間,揭示了建議健康財政政策對防范貨幣危機的重要性;二代模型表明,一個國家即便經濟的基本面良好也可能發生取決于投機者判斷的自實現貨幣金融危機,建議政府適時經濟基本面信息,控制市場情緒,防止自實現貨幣危機發生;三代模型則從理論上展示了引發貨幣金融危機原因的多樣性。該類模型和前兩代,共同點是都強調防止市場情緒惡化以避免自實現貨幣危機發生的重要性,不同點是更強調針對具體問題建立模型。
然而,傳統貨幣危機模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有其局限性。第一代模型自不必說,第二、三代模型的理論局限性更為突出。盡管它們揭示了經濟基本面處于中間區域時,投機者們會采取共同行動以實現多種均衡中的某一種,但是未揭示促使投機者們共同行動根本驅動力的形成機制,因此不能解釋(1)喬治·索羅斯之類的金融大鱷對危機發生概率的影響;(2)不能解釋貨幣金融危機的傳播機制。
三、傳統模型的推廣——全局博弈方法的引入
造成上述困境根本原因是,它們都使用投機者信息對稱假定。放寬該假定,情況會變得非常不同,這時全局博弈方法展現出其獨特的優勢(參見竹田(2007)[10])。使用全局博弈的方法可以找出被稱為信息切換值的臨界值,這是決定投機者是否發動進攻的惟一標準。在投機者發動進攻的前提下,仍然運用全局博弈方法可進一步發現被稱為基本面切換值的和基本面有關的臨界值,這是決定貨幣金融危機發生與否的惟一標準。使用這兩個切換值可突破了傳統模型的局限性,較好地解釋金融大鱷的作用并揭示危機的傳播機制。但是,由于投機者的決策數據不公開,所以使用實際數據的傳統實證研究方法(例如,計量方法等)無法研究上述模型的現實性。
總之,傳統模型由于采用投機者信息對稱的假定,所以對近年來的金融危機缺乏解釋力,故有局限性。基于全局博弈的推廣模型,由于放寬了投機者信息對稱假定,所以提高了傳統模型的解釋力。但是,推廣模型的現實性研究目前尚不充分,所以有必要引入試驗經濟學方法處理這類問題。近年來,一些學者開始使用試驗經濟學的方法應對這一問題,下一節將討論這方面的研究。
四、推廣模型的試驗經濟學研究
試驗經濟學的一般做法是,將試驗參與者(被試驗者)召集在計算機室,根據模型要求在機器上給出假想的經濟狀況,要求試驗者根據自己的觀察做出決定并采取行動。這些行動反過來也會影響機器原來給出的經濟狀況。在人和機器的相互作用中,每個被實驗者最后都能獲得其試驗業績,他們將根據這個業績來獲得自己的報酬,業績是決定報酬的唯一決定因素。試驗經濟學家則根據試驗結果,判斷待驗證的經濟理論是否有現實性。
試驗經濟學的好處是不受實際觀測數據的限制,可以自己創造試驗數據來研究問題。正因為如此,一些金融學家也開始使用這一方法來處理金融問題,特別是處理金融危機模型的現實性問題。另外,由于試驗中能夠很好地控制各種干擾因素,所以可以將理論要求的經濟場景忠實地再現于計算機,這更能直接反映被驗證理論的妥當性。
正是由于金融危機模型面對的是日益頻繁、復雜的現實貨幣金融危機,所以這類模型通常是復雜的,且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又由于現實中不能取得足夠的數據(特別是和投機相關的數據),使得計量性的實證分析方法在這個領域中很難有所作為。現在,已經有一些研究者開始借助試驗經濟學方法對現代危機模型進行實證研究。例如,文獻[4]和文獻[8]等。接下來具體介紹他們的工作以及由此獲得的結論。
文獻[4]使用試驗經濟學的方法研究了文獻[6]的模型。研究設計了切換值含噪音干擾和不含噪音干擾兩種場景。首先是含噪音的情況,試驗結果表明被試驗者的行動相對于經濟基本面信息更受切換信號的影響,這和文獻[6]的結論一致。其次是不含噪音的情況,試驗結果表明被試驗者的行動所受的主要影響,依然還是受切換信號,這和文獻[6]的結論不同。后者結論的政策含義是,公布經濟基本面信息或許并不明智。前者的結論則是,即便公布經濟基本面信息,投機者看中的仍然是切換信號,因此基本面信息公布與否對危機的發生作用不大,這更符合實際情況。
文獻[8]考察了文獻[2],[6]的模型。他們的試驗也設計了兩個場景:一個允許巨額買空(金融大鱷)的被試驗者存在;另一個不允許。根據文獻[2]的結果,金融大鱷存在時,投機者會更加積極地參與投機攻擊活動。文獻[8]的試驗結果表明了同樣的結論。除此之外,文獻[8]考察了文獻[2]沒有考慮過的事情。文獻[2],[6]只表明,金融大鱷存在時,貨幣金融危機發生的概率明顯增大,但是并未考慮更進一步的情況。文獻[8]則表明,金融大鱷存在時的危機發生概率的增大效果比逐出時的大。這個發現可引發監管政策方面進一步的思考:是加強監管不讓金融大鱷進入市場好,還是將先將它們放進來然后再將其逐出好?
總之,借助試驗經濟學的力量, 文獻[4]和文獻[8]的研究分別有力地支持和發展了文獻[6]和文獻[2]的工作。
五、結論
關于金融危機的發生機制和傳播途徑的模型很多,常和一些具體的危機糾纏在一起,難于從整體上把握。從總體上把握該領域的研究動向非常重要。受制于實際觀測數據(特別是和投機相關的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很多金融危機模型無法使用計量方法做實證分析。目前,已經有學者借助試驗經濟學方法研究這類有關模型現實性的實證問題,并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因此,金融危機模型研究中,試驗經濟學方法和全局博弈方法同樣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Burnside, C., M. Eichenbaum, and S. Rebelo, “Government Guarantees and Self-Fulfilling Speculative Attacks,”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19 (1), 2004, pp. 31~63
[2]Corsetti, G., A. Dasgupta, S. Morris, and H. S. Shin, “Does One Soros Make a Difference? A Theory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Large and Small Trader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1 (1), 2004, pp. 87~113
[3]Flood, R. P., and P. M. Garber, “Collapsing Exchange-Rate Regimes: Some Linear Exampl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7 (1-2), 1984, pp. 1~13
[4]Heinemann, F., R. Nagel, and P. Ockenfels, “The Theory of Global Games on Test: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Coordination Games with Public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Econometrica, 72 (5), 2004b, pp. 1583-1599
[5]Krugman, P., “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 Crisis,”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1 (3), 1979, pp. 311~325
[6]Morris, S., and H. S. Shin, “Unique Equilibrium in a Model of Self-Fulfilling Currency Attack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 (3), 1998, pp. 587~597
[7]Obstfeld, M., “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 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étaires, 43, Banque de France, 1994, pp. 189~213
[8]Taketa, K., Suzuki-L?ffelholz and Y. Arikawa, “Experimental Analysis on the Role of a Large Speculator in Currency Crises,” mimeo, 2007
[9]李雪等[2009],“貨幣金融危機發生與傳播機制模型分析與應用”,《經濟與管理研究》第2期,2009年
[10]竹田憲史,“通貨?金融危機の発生メカニズムと伝染:グローバル?ゲームによる分析”,《金融研究》第26巻第2號,日本銀行金融研究所,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