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口老齡化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需要接受長期的護理服務,而傳統家庭護理功能正逐漸削弱,老年人護理費用給家庭造成沉重負擔,迫切需要建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本文通過借鑒日本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實施的經驗,提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老年護理保險制度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護理保險 護理服務 日本
一、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產生的條件
1.人口老齡化和高齡化
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改善,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由20世紀30年代的40歲增加到現在的70歲以上。老齡化發展速度遠遠高于西方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達1.35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6.69%。與此同時,相關的老齡化問題也日益顯著,各種老年疾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老年癡呆、中風等)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因此,老年人護理蘊含著極大的需求。
2.家庭護理功能的弱化
計劃生育與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使我國家庭戶均人口從解放前的5.9人降至1996年的3.52人,家庭結構已形成4∶2∶1的倒金字塔格局,及一個獨生子女上面有兩個父母和四個祖父母,有著相對較重的贍養義務。然而,工作的繁忙以及子女的負擔使得人們有更少的精力和財力來照顧老人,老年生的贍養問題十分突出。
3.老年慢性疾病情況惡化
老年疾病呈現患病人數和患病種類不斷增加的趨勢,我國2005年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率為53.9%,病人總數為7219萬。中風、糖尿病、心臟病、老年癡呆等疾病在老年人中發病增加。并且隨著社會發展和醫療設備的改善,對慢性疾病的控制治療能力增強,需護理的時間和費用也隨之增加。長期護理保險對完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社會的健康老齡化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日本護理保險制度的研究和借鑒:
1.日本護理保險主要內容
(1)參加的主體及費率繳納
日本護理保險的被保險人為所有40歲以上的人,65歲以上的為第1號被保險人,40歲~64歲的為第2號被保險人。第1號被保險人包含五類,他們需交納與自己的收入水平相對應的固定金額保險費,低收入者相應減輕其負擔;第2號被保險者根據已加入的醫療保險計算保險費,并與醫療保險費一并交納。
2.護理保險的給付
(1)給付的對象和形式。第一號被保險者在因臥床不起、老年癡呆等原因需要經常護理時和需要有人幫助料理家務或起居等日常生活時的情況下可享受護理保險服務。第二號被保險者因患初期老年癡呆癥、腦血管疾病等年老因素引起的15種病時可享受護理保險服務。護理保險的形式分為居家服務和設施服務。
(2)給付的程序。需要利用護理保險時,利用者首先需要向保險單位即其所在的市町村政府的有關機構提出申請,調查人會入戶調查申請者的身體情況和日常生活狀況,通過兩次審定,確定申請者享受相應級別的護理。
(3)給付費用的承擔。護理費用的10%由利用者負擔。但對個人負擔金額設立上限,超過部分由保險中的高額服務費來支付。對于進入護理設施中的利用者,按標準收取生活費。
2.日本護理保險體制的啟發:
(1)商業性與社會性的有機結合
日本的老年護理保險從老年人醫療保險制度中分離,并將老年人福利制度與老年人理療保險制度整合,開創更加公平有效的護理體系。并且對老年人需要的護理做了詳細的分級。護理保險中體現了以患者為本的理念,大多以家庭護理的服務形式提供護理 ,既避免了住院護理帶來的不便,讓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和家中接受護理服務 ,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2)充分發揮了市場作用
在國家福利事業單位參與的同時,積極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優化資源有效配置,得到最大的社會收益。同時積極鼓勵“居家護理”方式,滿足傳統老年人在家養老的愿望,并節省社會的醫療花費與資源。
(3)日本老年護理制度的專業化與法制化
護理制度中的綜合服務涉及醫療護理、精神護理和生活護理等,并且建立了各種專業化的護理機構 ,建立了完善的護理服務保障系統。日本1997年通過、2000年開始實施的《長期護理保險法》對護理制度的規范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對是否符合護理條件、護理方式選擇、保費繳納、保險金賠償審核等方面都作了嚴格的規定。
三、基于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模式的建立
1.發展家庭健康護理和社區健康護理.
老年人的主要活動一般都在社區進行,老年人在接受健康護理的同時,也最大程度上貼近其正常生活。并且,發展社區健康護理可以提供新的就業渠道,對政府的工作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2.醫療護理保險的法制化
法律法規的完善是長期護理保險健全發展的“保護傘”。以日本的《長期護理保險法》把長期護理保險加入其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的法律確保了日本長期護理保險的標準化和正規化。目前,我國不僅沒有類似的長期護理保險法規,與長期護理保險相關的一些法律政策也不存在,因此我們當務之急應出臺與長期護理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以規范長期護理保險市場。我們應該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經驗,通過出臺稅法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3.建立適合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的模式
我國的情況有別于美國、德國、日本等模式,而是在經濟水平仍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即“未富先老”。不僅要滿足富裕家庭的護理保障需求,更應為廣大家庭條件較差的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在廣覆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保障程度,針對社會的不同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
4.建立保險和護理雙重專業化經營的模式
要創建保障層次豐富、經營模式先進、以客戶為中心和健康管理服務特色鮮明的產品,充分體現健康保障的專業性和人性化。針對不同的客戶情況和服務種類實行嚴格的劃分和分層。同時,還應該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專業知識考核合格的護理人員才可以上崗,并且定期進行對其進行在職培訓。
如今,長期護理保險在世界范圍內廣泛興起并發展迅速。日本在其社會文化和經濟基礎之上成功地建立了規范化的保障體制。而我國在老齡化社會步伐加快的同時,更應大力發展適應我國國情的老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立專業化、法制化的制度,堅持保險和護理共同發展與雙重經營,進而推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運行。
參考文獻:
[1]尹成遠等:日本長期護理保險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6,(2):14~17
[2]肖友平:中國實行長期護理保險的意義[J].現代護理,2007,13(34)
[3]邱 鵬:長期護理保險:我國健康險市場未來的發展點.《上海保險》,2004.3
[4]顧勁揚 勵建安:人口老齡化問題分析與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2):136~139
[5]姚海明 曹惠玲:老年護理保險虛位以待[J].中國保險,2006 (2):40~43
[6]付麗新 張 軍:關于建立養老護理保險制度的幾點思考 [J].經濟工作導刊,2003,8(15):22~23
[7]王 寧:老年病人的社區護理研究[J].家庭護士,2007,5(11C):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