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這是我們黨對人類文明趨勢認識的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批判反思了人與自然關系中環境污染的代價,強調要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關系,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新時期,要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 生態文明 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新時期我們黨和國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近幾年來,我國在很多省市都出現了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由于環境惡化而引發的種種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重大因素之一。國家環保總局不久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的生活。官方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一,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全國七大水系監測斷面中62%受到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2007年5月份在華東發生的太湖藍藻事件也引起了震動。由于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當地大規模發展化工業和輕工業,造成湖水污染,使200萬人的生活用水中斷。這些充分表明,我國目前經濟增長所消耗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并已經成為當前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的突出矛盾,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已經迫在眉睫。
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對自然界的片面的、錯誤的認識,特別是要重估自然資源的價值。在人與自然的斗爭中,被戰勝的往往并不是自然界,在我們人類對自然盲目破壞的同時,自然也在對我們報復和懲罰。正如恩格斯所說:“我們不要過分的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③我們社會的發展不應該以破壞我們生存的環境為代價,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使我們這個社會持續發展下去的動力,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才是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追求的目標。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是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
二、循環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讓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這充分表明我們要建設的生態文明不是空中樓閣,它的實現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而循環經濟具有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正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需要。
第一,循環經濟是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新模式。循環經濟是當今世界經濟的潮流和趨勢,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上個世紀60年代提出,傳統工業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傳統工業經濟模式下,人類在200年的時間里就消耗了巨大的地球資源,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物種滅絕。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在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 發展循環經濟能夠避免大規模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對于建設生態文明有著重大意義。
第二,循環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讓廣大人民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但是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我們往往忽視了環境的破壞,僅僅以經濟GDP的增長來衡量社會的發展,使得經濟的發展所耗費的自然資源代價過大。在過去20多年中,我國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果,但生態負擔卻日益沉重,生態破壞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形成了現實威脅。因此,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要實現生態文明,就要大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的經濟發展模式,它所倡導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這是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循環經濟的發展,我們才能真正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社會,真正實現生態文明。
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發展循環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應該從循環經濟的理論和實踐角度出發去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對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可或缺。首先,政府要轉變觀念,由“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經濟發展方式”。要充分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是在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地方經濟的發展不能僅僅只單純的衡量GDP的增長,更要考慮經濟發展所消耗的資源環境代價。其次,政府要充分發揮支持、引導、督促作用。各級地方政府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上要加大投入,真正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是造福后代的重要工程。對循環經濟發展中的技術問題政府要加大投入組織科研機構集中攻關,對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項目和示范工程,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支持,對積極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通過試點引導的方式,鼓勵地方結合自身特色發展循環經濟。另外,政府還要通過規劃、法規、政策等的制定和實施,對企業的發展進行生態考核,對破壞環境資源的企業要進行治理,同時也要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企業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循環經濟的發展依托企業、產業和區域三個層面,企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主要是靠企業來實行的。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指導企業的生產,用高新技術和生產清潔技術改造企業,降低資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循環開發“三廢”為主的各類衍生資源,促進企業微觀循環經濟發展,帶動城市中觀循環經濟加速發展,實現宏觀循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企業對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發展循環經濟的能力。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使企業轉變發展方式,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在資源和能耗相對減少的基礎上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不可忽視。人類發展的歷史已經表明,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延續,與資源環境密切相關。我們建設生態文明要讓全社會積極參與其中,讓大家認識到生態文明的建設就是為了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下生活得更舒適、更幸福,這不僅僅是一種經濟發展方式,也體現了人類對自身,對子孫后代的責任。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環境保護意識,構建生態文化;要廣泛提高公眾對循環經濟的認識水平,開展全方位的環境宣傳和引導,讓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社會的關注,全社會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倡導綠色文明,努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公眾對循環經濟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P24
[2]楊東平主編:中國環境的危機與轉機(2008).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72.P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