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哲學體系中,人的實踐活動是從主體和客體、人與物的相互作用中去理解的。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主客體的界線是相當明確的,特別是人的實踐對象只能從客體的、物的方面去理解。盡管對象世界或感性世界只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成為人的對象,才能賦予主體的屬性,但是卻不能創造或取消感性世界的客觀實在性。人的實踐對象,也就是感性的對象世界如果除去人為的、主體的屬性的話,它總還存在著天然的物質基質。而實踐的主體是與周圍這個感性世界相對應的現實主體,并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得到了本質性的規定。只有當主體和客體、人與物之間呈現出一種直接現實性的感性活動時,這時人才進行著實踐活動。
然而,在虛擬環境中人的認識過程發生了重大變化,整個的認識過程是人通過界面和計算機輔助系統與虛擬實在發生相互作用而實現的。由于界面的存在,我們主體的感知覺所經驗到的對象表現為有別于現實性的虛擬實在形式。在這樣的感覺世界中,主體既涉及到其中的硬件設備,比如顯示器和輔助裝置,同時又涉及到具有邏輯符號系統性質的軟件。從界面的本質來看,主體所涉及的主要對象是其中的軟件。正因為主體所處理的對象是一種軟件,因而在他感覺器官中所形成的感性世界并不完全是由物的實在性所決定的,因為人機互動的界面所反映的對象是一種信息,是載荷意義的符號,是通過軟件來實現的思想創造物。正是緣于這種性質,主體在虛擬認識的行為方式上,表現出與傳統實踐觀所不一樣的實踐性質。人的實踐對象雖然仍然是感性世界,但是這種感性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是精神的產物,思想的客體,本質上不是現實的、物的感性世界。
虛擬實踐是一種新的感性活動,它創造了一種不同于以往現實世界的新感性世界?!案行浴痹谡軐W史上是一處重要哲學范疇。在馬克思哲學問世之前,針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者抬高理性、貶低感性的做法,費爾巴哈曾倡導“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學”。費爾巴哈所謂的感性包括相互聯系的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感覺、直觀、經驗以及情感、欲望等等;二是指“感性事物”、“感性對象”,即可以感覺的現實的對象和事物,與當時流行的抽象理性主義觀點截然相反,費爾巴哈認為,只有感性的實體才是真正的現實的實體,因此,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是“感性世界”。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人的類本質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而理性必須以感性為前提。因而,他強調人的本質是感性,而不是虛幻的抽象或精神。在自然的、生理的、感性的人的本質基礎上,費爾巴哈把理性、愛、意志看作人的類本質。在認識論中,他強調感性認識的作用,論證了認識起源于感覺,感覺先于理性,感性是認識的起點和基礎,是溝通主體與客體的橋梁。費爾巴哈把主體和客體都看成是感性事物,主體是具有感覺能力的存在,客體是感覺所接觸并確認的客觀存在。主體與客體同一性的內在機制在于感性,感性使二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轉化??腕w通過感官轉化為主體的感覺和思想,主體在認識外物的同時也認識到自己。他指出,感覺的具體形式具有多樣性。感覺的形式是主觀的,但它的基礎或原因是客觀的。他認為,感覺是客觀救世主的福音和通告,人類共同的感性直觀是理性的標準。
“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這既是馬克思創立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也是馬克思哲學的重要創新和貢獻。馬克思曾在形式上如費爾巴哈那樣,在“感覺”、“感受”以及“現實的”、“實際的”、“真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等意義上使用過“感性”一詞,并把它與“抽象性”、“虛無性”、“超驗性”、“想像性”、“思辨性”等相對應。但他更強調從與人相關的、屬人的對象、人的全部文化產物的意義上使用這個詞語,強調“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一方面,馬克思批評唯心主義“不知道真實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批評它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主體能動性,強調對“感性”必須當作實踐去理解。另一方面,馬克思批評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者由于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因而,他們對于事實、對象、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甚至費爾巴哈對人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把人理解為“感性對象”,而不是“感性活動”即實踐。因而,舊唯物主義者并不能真實理解人及人的活動,他們抹殺了主體的能動性。唯心主義哲學和舊唯物主義在“感性”問題上各執一端,其陷入誤區的共同根源都在于:不了解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及其意義,不了解人周圍的感性世界既不是人的觀念憑“空”創造出來的,也不是物質自然界自然而然地產生出來的,而是由人的感性實踐活動根據物的外在尺度、物的發展規律和主體人的內在尺度及人的本質力量現實地塑造出來的。在馬克思哲學視域內,實踐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際的交互作用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過程,是一種感性的客觀過程。人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是一個屬人的感性世界,而不純粹是一個自在世界,因為它是人類感性的實踐所造成的,并隨著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而發展。馬克思在批評費爾巴哈只能以自然主義的、靜態直觀的方式看待其周圍世界這一局限時,強調人的實踐活動是感性世界賴以產生的基礎。他說:“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
馬克思哲學強調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強調實踐是整個現存感性世界的基礎,強調以實踐的思維方式理解人、感性世界以及人與感性世界的關系,這體現了馬克思哲學實現哲學變革的關鍵和實質。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當時并沒有也不可能直接考察數字化時代的虛擬實踐活動,但他提倡的“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對于我們合理理解數字化時代的“新感性”卻具有指導意義。
可見,虛擬實踐是在虛擬空間中形成的“人-機新感性”的基礎。只有把虛擬實踐理解為一種感性活動,只有通過虛擬實踐來理解虛擬空間的感性,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虛擬空間中人與社會、自我與環境、主體與客體的內在關聯性和統一性。這再次印證了馬克思的那一著名論斷:“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7.
[2]齊 鵬:論網絡時代的感性[J].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47-53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