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部計劃:軟實力環境下西部文化資源開發研究,批準號:(08XZX019)
[摘 要] 雖然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取得了成績,但仍然存在開發程度不夠,交通不變,政府宣傳不到位等問題,本文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開發對策,旨在提高對重慶市少數民族文化資源保護之重要性的認識,探討對其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的途徑,為重慶市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少數民族文化 旅游 開發 問題 對策
一、引言
黨的十七大指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旅游業可以為加強第一產業 ,提高第二產業服務,也可以帶動第三產業 ,并為其他服務業發展提供更大的新的市場和發展空間 ,如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以及信息、金融、咨詢等現代服務業。
二、相關概念
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
而少數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數民族的民眾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相延已久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模式,是民眾生存與生活的知識、技巧、情感、習慣的凝聚 ,是民眾生活經驗、智慧的結晶。
三、開發綜述
1.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可能。重慶市少數民族總人口197.36萬人(占全市人口6.4%),主要少數民族為土家族(142.4萬人,占全市人口5%,少數民族人口72.2%)、苗族(約50.2萬人,占全市人口2%,少數民族人口的25.4%)。
重慶市各少數民族的文化異彩紛呈 ,民風民俗純厚古樸、豐富多彩。重慶少數民族人民受自然、氣候等條件影響喜居吊腳樓,為“干欄式”全木結構,屋基選擇看重“龍脈”走向和地理氣勢;雖然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但世世代代樂觀豁達,安居樂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擅長歌舞且構思精巧;馳名中外的擺手舞、花燈舞等極富群眾性,動作原始質樸,給人爽心悅目的感受;少數民族人民心靈手巧,西蘭卡普(土家語“西蘭卡普”是一種土家織錦)更是黔江一絕。除傳統的清明、端午、月半、中秋、春節等五大節氣外,還有擺手節、趕秋、三月三、六月六等哪種節慶過哪種生活,同時開展一系列活動。
2.重慶市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存在的問題。(1)開發程度不夠。少數民族民眾的衣著和婚俗獨具特色,但是目前并未將其開發為旅游產品,旅游者來到旅游地區,只是觀看一下表演,并沒有給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少數民族飲食、歌舞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2)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從重慶坐火車去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縣(包括黔江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至少在4個小時以上,來回就要8小時以上,給重慶市內的游客帶來“旅長游短”的感覺,更不用說重慶市外的游客了,旅游資源所在地區的可進入性差,旅游資源就喪失了提高知名度的機會。(3)多數旅行社沒有開設“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游”項目。因為重慶市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分散、交通可進入性差、配套服務設施落后,旅游者對旅行社的依賴也就更強 ,但是筆者走訪了重慶市很多旅行社,很多旅行社都沒有開設“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游”項目,即使開設了“文化游”項目也只限于湖南、云南、貴州地區,這使得游客失去了感受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氛圍的機會。(4)政府的宣傳不到位。作為少數民族民眾,很大一部分人除了考試加分想得到優惠外,不知道自己的根和魂,不會說本民族的方言,不知道本民族歌舞戲曲的獨特性,不知道本民族的飲食、婚嫁、喪葬習俗。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部門在宣傳工作上做得還不到位,此外政府不重視宣傳的形式,筆者曾訪問過重慶某少數民族地區網站,網站首頁的宣傳畫“民族文化藝術節”已經是2003年的了,可見近幾年,該地區并沒有舉辦文化藝術節,或者舉辦了沒有宣傳。(5)少數民族文化面臨被“漢化”的危機。首先,旅游者到一個地方旅游,不僅要親眼目睹,還要親自參與當地人的活動,與此同時,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帶到旅游點;另一方面,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接觸短暫而相對膚淺,接觸范圍有限,但對當地居民來說,他們同旅游者的接觸是長期不斷的,他們接觸的不是某個旅游者,而是不同時期前來旅游的旅游者群體,所以少數民族文化相對于漢文化而言,往往成為弱勢文化。
四、開發策略
1.通過改善交通提高所在地區的可進入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于交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直接影響著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一項好的旅游資源能否吸引眾多的游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旅游資源所在地區的可進入性,即該地區的交通便利程度。
2.加強與旅行社的聯系。在我國,人們通常將旅行社、住宿業和交通運輸業被稱為旅游業的“三大支柱”,旅行社是溝通旅游者和旅游資源的媒介,對于旅游活動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加大宣傳。(1)加強對重慶少數民族青少年的教育力度。重慶少數民族的文化面臨著被同化的危機,解除這一危機的方法之一就必須從年輕一代的宣傳教育做起。可以將重慶少數勤勞勇敢的精神以動畫片的形式反映出來,教育下一代不管是否身處逆境,都要樂觀的面對生活,讓他們從小就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對于非少數民族的青少年來說,動畫片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教育形式。(2)開展少數民族文化講座。筆者走訪了重慶市的很多旅行社,咨詢了他們是否有“少數民族風情游”等類似的旅游活動時,大多旅行社只開發了湖南、云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文化旅游項目,重慶的沒有。針對這個盲區,建議政府多多舉辦民族文化講座。(3)合理利用媒體。曾經在央視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闖關東》《走西口》受到了廣大觀眾朋友的好評,它描述了人民的勤勞、智慧、忠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樣,重慶少數民族的文化能夠傳承至今也有它的魅力,將少數民族人民的事跡拍成電視劇,廣為傳之。(4)開展全國征文比賽。開展征文比賽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形式,例如為展示和宣傳重慶少數民族豐富的文化,大力普及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知識,營造全民共同參與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圍,征文體裁可以是學術論文、調研報告、散文、隨筆等,并設有獎項,調動民眾參與的積極性。
4.與旅游發達地區甚至國外簽署旅游合作協議。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極其豐富,如果能與旅游發達地區甚至國外簽署旅游合作協議,不但能夠提高重慶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知名度,還可以實現旅游資源的互補,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并且拉動重慶乃至相關地區經濟的發展。
5.注意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1)成立“重慶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對重慶市的少數民族文化進行研究,收集和整理重慶市少數民族文化的各種史料、傳記、民風民俗、文學發展、生產、生活演變等資料。目的是研究少數民族文化,挖掘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經濟的良性互動發展。(2)成立“重慶少數民族文化開發中心”。重慶市的第一大少數民族土家族,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進得土家吊腳樓,主人熱情好客,禮節周到,讓人有一種入歸之感。這些都是可供開發為旅游資源,創造經濟價值。(3)建立少數民族文化園。這里的少數民族文化園集民族文化風情、休閑、商貿,為一體,既可以繁榮民族文化又可以發展民族經濟。園內可以讓游客觀賞民族舞蹈、民族歌曲,品嘗民族特色食品,園內建有民族風情“別墅”,讓游客享受民族風情,還可以讓游客參與民族文化活動。
6.政府行為。政府要制訂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規劃,落實相關政策,明確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目標、范圍、保護措施;各級財政部門應不斷加大對重慶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經費的投入;加大對文化人才的培養,這里的人才指:一是懂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旅游內涵的領軍人才, 二是旅游文化研究人才,三是旅游項目實施人才, 四是旅游服務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10-24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2]加強旅游業發展,促進沈陽老工業基地振興.2006-6-30
http://www.examda.com/dy/wenzhang/jingyan/20060630/095405645-2.html
[3]來儀.西部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開發走向市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第2頁
[4]楊 源:中國導游十萬個為什么[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第8頁
[5]冀啟明.對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的思考[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0(6):38~40
[6]李貴卿,黃萍.四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人才匹配性分析 [J].商業研究. 2007,(36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