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資助: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金項目(J0830521)資助
[摘 要] 安溪茶業在我國茶業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有規模大、品牌效應好、茶文化底蘊深厚等市場優勢,但是也存在著市場秩序混亂、競爭壓力大、抵御風險的能力低、遭遇綠色壁壘等問題。本文結合安溪茶業市場的優勢,指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措施有發揮政府引導與規范作用,利用品牌效應和產品多元化開拓市場、促進茶產業升級和提高茶產品質量。
[關鍵詞] 市場 茶業 安溪 對策
安溪縣位于福建省東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常年多霧,土質疏松,適宜茶樹的生長。安溪縣產茶歷史悠久,優良品種多,其中鐵觀音知名度最高。安溪茶業生產遍布全縣各鄉鎮,茶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安溪的主導經濟,對其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隨著安溪茶葉質量和品牌的不斷提升,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越來越明顯,急需解決。
一、安溪茶業市場的優勢及現存的問題
1.市場優勢
(1)市場規模大。安溪縣是全國最大的烏龍茶主產區,安溪烏龍茶在全國各地都設立了經銷商,建立了銷售點,目前已經形成了閩南、廣東、長江流域和北方四大市場,并且在全球40多個國家展開業務,形成了以日本、東南亞為主,俄羅斯、歐美為輔的外銷市場。另外安溪縣城區和茶葉主產鄉鎮均建立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專業交易市場。
(2)品牌優勢吸引新市場份額。“安溪鐵觀音”、“安溪黃金桂”注冊商標令安溪茶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提高了信譽和知名度,保證了市場的占有率并拓寬了市場。于此同時,一年一度的安溪茶王賽既促進各企業提高茶葉質量,也加強了安溪茶葉的品牌效應,為開拓潛在的茶葉消費市場做出了貢獻。
(3)茶文化的弘揚促進茶業市場的拓展。安溪茶文化底蘊深厚,有文人騷客留下的詩句和茶人楹聯,獨具特色的安溪茶俗,茶農自創的茶歌和茶舞和高雅的品茶藝術,另有權威性的茶王賽、評茶賽。這些文化景觀形成了安溪豐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拓寬了安溪茶業旅游市場,使安溪茶業市場多樣化。
(4)產業集群,市場拓展潛力大。安溪茶產業依靠品牌凝聚力,吸引與產業相關的供應鏈企業加入產業鏈構建中。茶業產業鏈內部各企業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文化傳播,提高了茶業鏈的整體運作效率和效益,提高了茶業鏈的整體創新能力。產業集群分工合理有利于促使各安溪茶業企業聯合協作,加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保持市場份額的占有量。
(5)發揮“中國茶都”的作用,推動內外鋪全面發展。安溪“中國茶都”是國家農業部命名和指定的全國茶葉批發市場,是福建省農業重點企業和省十佳龍頭企業之一。它是一個集貿易、茶文化、茶旅游、茶葉科研為一體的茶業新都市。茶都的市場導向作用讓茶商能夠及時與國際接軌,了解國內市場動態,引導茶商有目的有方向的投資,有利于提高競爭力,爭取市場份額。
2.存在的問題
(1)市場管理不到位,秩序混亂。茶葉市場進入的門檻低,安溪目前茶葉經營單位較多,政府政策對市場的調控作用不大,茶葉市場管理難以到位,包裝標識不齊全混亂、質量等級不規范的現象頻繁出現。同時因為產品產權保護意識較弱,導致市場上出現的一些假冒偽劣茶葉損害安溪茶業市場的形象,降低了安溪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2)市場開拓存在局限性。安溪茶業主要是依靠安溪烏龍茶打開國內和國際市場,雖然目前安溪烏龍茶的市場規模巨大,但是具有集中在個別地區的特點。在國內,主要集中在福建、廣東、北京等地,在國際上,安溪烏龍茶主要出口地區集中在臺灣、日本、俄羅斯,歐美市場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國外市場,其競爭力弱,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小。
(3)市場競爭壓力逐漸加大。近年來,省內外尤其是安溪周邊的縣市大力發展鐵觀音,安溪縣外鐵觀音的產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經超過安溪的生產量,對安溪鐵觀音的產銷造成了較大的壓力。另外,近年來市場偏好 “清香型”鐵觀音,生產上一味追求 “香氣”而忽略了鐵觀音獨特的“音韻”個性,嚴重弱化了安溪鐵觀音的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國內烏龍茶的出口企業增多,企業之間競相降價,進口商對烏龍茶的質量要求也有降低的趨勢,烏龍茶出口產品向低檔化發展,這種不利的國際市場環境使安溪烏龍茶很難與其他茶葉國家相抗衡。
(4)安溪茶葉產業化程度較低,難以抵御市場風險。安溪茶業產業化程度低主要體現在茶業生產多以家庭為單位,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不強,茶葉加工企業規模偏小。茶業的生產、供應、銷售沒有有效地連結在一起,使得產供銷三方無法有效利用市場資源,尤其是茶農,難以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與預測市場行情,常常導致盲目生產,無法抵御市場變動帶來的風險。
(5)茶葉質量問題。茶葉質量問題中最受關注的是茶葉農藥殘余的現象。一些茶葉進口國家設置了“綠色貿易壁壘”,安溪茶葉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下降,給保持和拓寬國際市場帶來了阻礙。另外安溪茶業生產的科學技術含量低,茶農傳統的手工制作方式使每批茶葉的質量隨天氣變化而變化,不穩定的茶葉質量導致市場的不穩定,容易被其他省市和國家的茶葉品種擠占了市場。
二、對策
1.政府發揮引導及規范作用
針對家庭作坊式生產的茶農,政府應給與引導,可以對符合茶葉質量標準、茶葉質量優良的茶農進行獎勵補貼,并應及時為他們提供茶業市場的動態信息,促進他們與龍頭企業的合作或合并,促進安溪茶業的產業升級。對于大規模企業,政府應從資金、信貸、稅收、技改和用地、用水、用電等多方面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
政府應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對市場的監測管理,制定相應的產品質量標準,劃分明確的產品等級與包裝的等級標準,可以按產品的質量等級統一包裝,杜絕市場中包裝混亂、包裝過度的不良現象。
政府應承擔起基礎設施建設的任務,這不僅是針對拉動安溪縣內企業發展,積極推進產業集聚的需要,也是開發茶業新市場,如旅游業的需要。政府應為安溪茶鄉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加強茶文化宣傳,樹立安溪茶業誠信形象。
2.品牌效應開拓市場,深加工開發新產品贏得新市場
引導中小企業向龍頭企業集中,以“牌”聚資,以“牌”擴業,強強聯合,提高市場競爭力。品牌效應的內在實質是特殊的茶業文化,樹立品牌和宣傳茶文化相結合可以為品牌增加吸引力和情感感染力,有利于茶業產品市場的穩固。而創新通常是品牌活力持久保持的動力,面對不斷變化的茶葉市場與消費需求,安溪茶業必須加大技術投入,加強茶葉深加工研究,利用茶業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大力開發茶葉多樣化新產品,天福茶業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開發多樣化的市場不僅有利于占有新市場,并且能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3.推進茶業產業化
推進產業化經營,應當形成市場、公司、茶農相連接的一體化經營組織形式。可以通過中介組織形成農工商一體化的“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經濟共同體,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市場風險。充分發揮中國茶都的作用,加強營銷網絡管理,完善茶葉市場銷售體系,把安溪建設成為全國茶葉產品集散地。利用地域優勢建立兩岸烏龍茶產業帶即以地域上相鄰、生產上相近的福建、廣東和臺灣三省構建烏龍茶產業帶,閩粵兩省和臺灣之間進行豐富的資源、勞動力與先進技術的互補,實現規模生產。
4.綠色生產
參照國際通用的茶葉質量、安全、衛生標準,引進技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生產的源頭做起,減少農藥使用量,培育優質茶樹。在茶葉的加工、流通過程做好監測管理工作。宣傳綠色生產的重要性可以通過標準化及無公害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和相關制度的執行來實現,建立質量可追溯制度,推廣茶葉質量全程追溯技術,使生產者自覺做好質量把關工作。
三、結語
安溪茶業在國內市場占有重要地位,茶業是安溪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隨著茶產業的發展,安溪茶業市場面臨的問題成為產業發展升級的阻礙,解決安溪茶業市場雜、亂、抵御風險能力較小,拓展速度慢的問題,既需要政府在政策、基礎設施、法律法規上的支持引導,也需要企業之間相互聯合,提高自身競爭力,才能保持安溪茶業市場的穩定并贏得更大的市場范圍。
參考文獻:
[1]余文權:安溪茶產業發展特點及思路[J].中國茶葉,2008(4):16~18
[2]楊江帆 吳聲怡 余文權 陳憲澤:安溪茶業升級與跨越的發展戰略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3):49~54
[3]葉霖露:安溪茶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福建茶葉,2004(02):42
[4]蔡建明:安溪茶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茶葉,2008(11):20~21
[5]智佳佳:關于安溪烏龍茶業的調查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5(01):110~112
[6]楊文儷:新時期安溪鐵觀音產業發展淺議[J].中國茶葉,2008(8):16~17
[7]林海濱:提高安溪茶農收入的道路選擇[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8(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