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計算機產業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目前我國高校,在計算機人才培養方面還難以適應計算機產業的迅猛發展。改革我國現今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印度NIIT在培養計算機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是推進我國IT產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改革 計算機人才 教學質量
計算機專業教育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因而需特別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我國計算機專業本專科教育,適合IT企業對人才要求的教材不多,教學中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的融合,以及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都不盡如人意。因而,所培養的人才難以適應計算機產業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培養,亟須改革。
一、我國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改革的幾個主要問題
當前,IT人才緊缺已成為遏制我國IT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據信息產業部預測,未來5年中,中國IT人才的缺口在1500萬~2000萬。因此,培育出大量IT應用型人才是實施信息化建設、發展我國IT產業的首要任務。但現階段我國高校培養出IT人才,卻遠遠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
1.人才培養不能適應行業迅速發展的要求。傳統的高校教育雖然為IT行業的發展培養了一定數量的人才,但是隨著整個行業的進步,編程、通信、網絡、多媒體等各個領域逐漸融合,使傳統的培養機制已無法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
2.課程體系設置不盡合理。計算機專業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學生的程序設計和編碼調試能力是分析設計能力的基礎,更是搞科學研究的基礎。但是,目前許多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注重的是知識性、系統性和理論性,教學面面俱到,學生什么都學了一點,可是什么都不精,專業技能不強,工作經驗不足。
3.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嚴重脫節。計算機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光靠書本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如編程類課程,應該通過項目引導和強化訓練使學生掌握系統開發思想,提高軟件開發能力。而許多高校并沒有足夠的實踐教學安排,學生雖然掌握了一些理論知識,但對實際應用還是一竅不通。
4.師資水平不能適應新時期教學的要求。近年來新入高校的年輕教師,雖然其學歷、學位較高,但由于他們一直在從事理論的學習教育,對市場和企業的要求知之甚少,不僅難于籌集適合教學的案例,而且由于自身專業技能不強,因而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即使一些原來在IT企業工作過的老教師,由于長期脫離一線,當年的實踐經驗已遠不能適應現今企業的需要。在這種模式運作下,高校教師隊伍所具備的素質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不對應的情況。
二、NIIT成功培養計算機人才的做法與經驗
從全球范圍來看,今日的印度軟件業可謂如日中天。印度軟件業在世界上之所以能有今天的霸主地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科學規范的人才培訓為印度軟件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NIIT是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的簡稱,其培訓方式已經得到眾多國家的認可,目前在全球44個國家共發展了4000多所教育培訓中心,累計培訓學員達200多萬人次。我國計算機教學現今所欠缺的,正是NIIT所擅長的,即培養具有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國際接軌的實用型IT人才。
1.NIIT的教學模式。NIIT教學模式的特點與優勢,是目前國際公認的IT軟件人才培養的成功典范。
(1)先進的教學理念。NIIT將課程建立在與全球IT技術發展緊密相連的基礎之上,他們長期與全球知名企業合作,再加上自身軟件開發的經驗,使其能提供先進的教學內容、優質的教材。
(2)互動的教學模式。NIIT特別強調教學與學生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講解并示范解決整個問題的過程,給學生樹立一個成功的范例,以便于學生效仿。
(3)注重綜合能力培養。NIIT 用ISAS、PROJECT,口頭演講等多種形式配合課堂教學,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在專業技能、表達、溝通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2.NIIT的教學方法。NIIT采用MCLA教學方法是一種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在學習某個知識要點之前,首先要熟記一些基本的概念,然后再在老師的講解下學習相關的應用,從而由淺入深地學習。雖然此種方法有助于學生奠定理論基礎,但由于其重理論而輕實踐,且每門學科之間關聯性較弱,所以使學生在舉一反三和知識的橫向聯系等方面的能力較為欠缺。而在MCLA方法指導下的整個學習是由許多小的教學循環組成。在每個教學循環中,首先是提出一個在企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由教師系統地推理和采用計劃編制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然后再對學生提出相類似的另一個問題,學生可以參照教師的方法和步驟來做。一周或幾周就有這樣的一個教學循環,最后學生必須將所有這些知識綜合地用到解決一個新的實際問題上(每學期都有的項目),且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不僅掌握了各知識點,而且在教師示范的過程中學習到相應的規范,如解決問題的步驟,對問題的標準分析等。
3.NIIT的課程設計。NIIT安排每個學期的課程都有密切的關聯,如第一學期安排有:《編程方法和技術》、《SQL SERVER 2000》、《統一建模語言》、《JAVA編程》四門課程。首先,學習《編程方法和技術》,讓學生掌握流程圖的畫法和偽代碼的編寫方法,為編程的學習打下基礎;接著通過學習《SQL SERVER 2000》,讓學生了解數據庫的知識及相應的數據庫編程;而后學習《統一建模語言》,讓學生學會用規范的建模語言描述項目設計方案,表達編程思想;最后,結合《SQL SERVER 2000》知識,向學生講授《JAVA編程》課程,并在實訓中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四門課的知識,完成一個C/S模式的項目。這樣將看似孤立的課程,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知識的連貫性、相關性。
4.NIIT的教學內容。NIIT在教學中對專業知識進行了分類和精選,并將選擇出來的知識點與實際問題進行捆綁。基于這種理念,NIIT在課程的安排上形成了一個個“知識鏈”,強調前后關聯、由淺入深,進而構成了一個貼近實際、內涵豐富的知識技能體系。
5.NIIT的教材設計。NIIT所用教材,都是自己編寫。每門教材,依其難易程度及關聯性,劃分成多個教學單元,每個單元又由兩個講授小節和一個學生獨立實踐小節組成。各單元都是以提出一個實際問題為切入點,由教師分析問題,引出所需的知識點,講解并示范解決這個問題的整個過程;而后學生模仿老師解決一個類似的實際問題;當兩個講授小節結束后,學生進入獨立實踐環節。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按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的流程,綜合該單元的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最后,由教師對獨立實踐小節進行點評,并總結該單元的內容。
NIIT每門課都有兩本單冊教材——《教學用書》和《技術參考》。《教學用書》由一些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會列舉幾個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并給出一個綜合應用題目讓學生獨立實踐。《技術參考》則系統、詳盡地介紹了某一門技術的知識,并給出相關網站和課外練習,作為學生學習《教學用書》的參考書籍。為了適應IT技術的飛速發展,NIIT幾乎每18個月就更新一次教材,以便向學生傳授最新技術。
6.NIIT綜合能力的培養。NIIT特別重視人才“關鍵能力”的培養,為此,他們從課程體系、教材開發、授課方法等方面都有獨到的創新。“關鍵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專業能力是指專門知識、專業技能和專項能力等與職業直接相關的基礎能力,這是從業的基本條件。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包括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革新創造能力和獨立制定計劃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
(1)項目訓練。NIIT教學的實訓環節,體現在PROJECT的實現過程中。PROJECT是一個學期所學知識的綜合應用,通常在每學期的中期提出,題目較大。例如,第一學期的題目為:“實現一個玩具購物網站”。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的JAVA和SQL SERVER知識來實現。學生每次獨立實踐,都是該PROJECT項目的一個子問題,當該學期教學內容結束時,學生將所有的獨立實踐進行“組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增加一些新的子模塊,這樣一個PROJECT就完成了。一個獨立實踐是一個單元知識的綜合,一個PROJECT則是一個學期幾門課程的綜合,學生在實現PROJECT的過程中更進一步地理解和消化所學的內容。
(2)ISAS訓練。在NIIT教育理念中,自學能力的培養遠比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為此, NIIT在每學期都設置了“ISAS(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信息搜索和分析技能以及自學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要求學生5人為一組,針對老師提出論題,在規定時間內查找與之相關的資料,展開討論,匯總并整理成一篇專題報告。并要求學生走上講臺,針對其研究的內容進行演講。通過ISAS課程,學生不僅能有效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在互相觀摩學習中,心理素質和表達能力也隨之提高。
7.NIIT對學生的考核。NIIT對學生每學期的考核,包括了ISAS、PROJECT和課程考試三個部分,其中PROJECT占總評成績的30%,目的是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應用能力的發展,擺脫了僅僅為考試而學習的單一模式。
三、借鑒NIIT經驗,改革我國對計算機人才的培養模式
1.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準確定位。我國高校在由精英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之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準確是十分重要的。計算機人才培養必須緊跟行業發展步伐,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必須提高專業教師的實踐能力;必須為學生搭建寬廣的就業創業平臺。專業方向的定位,更應遵循專業與職業一致性的原則。因此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過程,即是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要求的匹配過程。
2.課程設置應強調與市場接軌、與企業需求接軌。多數高校對計算機人才的培養路線,一直是循著編程語言、數據結構、算法設計與分析、第二/三門設計語言(面向對象)、軟件工程等主干課程體系走的。這種課程設置,對于培養計算機研究型高級專業人才是行得通的。但對于絕大多數要到企業就業的學生來說,則往往存在著動手能力不強,沒有項目經驗,適應性較差的問題。NIIT專業課程的設置是,本科前三年的教學應以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強調與市場的接軌,與企業需求的接軌。第四年,將學生進行分流,對考研的學生和直接去企業就業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課程,從而實行分層次教學,滿足同學們的不同需要。
3.教學方法應突出案例教學,強調技能培養。NIIT的成功在于他們以掌握技能為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其模式為:目標——知識——演示——練習——小結歸納——目標。為此,在教學實施上,我們應盡量拋開傳統“填鴨式”的理論教學方法,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三步驟的示范性案例驅動教學法;以教師示范、學生動手實踐的互動教學方式形成教學特色。
4.素質教育注重關鍵能力的培養。現今IT企業對于公司職員的要求,除了需具有項目開發的業務能力之外,還需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與決策能力、獲取與利用信息的能力、學習掌握新技術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往合作能力、適應轉換能力、口頭與書面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上述要求是企業對高校 “人才訂單”中的關鍵能力的要求。高校在制訂相應的專業培養方案過程中,必須將該“關鍵能力”的培養納入其中。
5.強化實踐教學中的產學研結合:(1)派教師與IT企業合作。對成熟項目,根據教學要求,在企業做出需求分析和設計的基礎上,由專職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共同分發給學生作為課程設計項目。(2)專業技能課的教學要 模擬企業環境,以實現老師講解、學生現場操作、邊學邊用的互動式教學;(3)建立納入課程體系的企業人講座。對部分課程采取企業工程師授課模式,特別對部分關鍵課程(或某門課程中的某個關鍵環節)交由富有實踐經驗的外聘企業人員來授課。(4)充分利用假期和畢業實習,安排和鼓勵學生進入企業做兼職、實習;(5)簽約實習基地,向企業外聘高級培訓教師;(6)派教師到企業工作實習和培訓,幫助教師既可獲得豐富的教學案例,又能提高教師的動手能力,增加項目經驗,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計算機教育,2006年02期
[2]計算機創新人才的培養.人才開發,2004年05期
[3]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目標的計算機教學改革的思考.井岡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4]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結構體系構建的思考.現代教育科學,2005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