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創意人才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創意人才決定創意產業發展的優劣。英國學者佛羅里達在他的《創意階層》一書中,強調了創意階層對于創意產業的極端重要性。他認為,從根本上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依靠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和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
據智聯招聘網的統計信息顯示,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瓶頸是創意人才的極端匱乏。傳媒、出版、印刷、包裝類、教育、培訓行業、娛樂、體育、休閑行業等,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因此,大批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是當前國內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前提。
新形勢下為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使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積極有效地應對國際競爭,我國的人才培養必須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特殊要求,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全球化、系統化的理念,制定符合實際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產、學、研相結合,加強國際交流,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四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即國際型、復合型、創新型、實用型人才。
一、加強人才培養的規劃、認證和監管
鑒于人才培養對于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意義和重要性,做到人才培養的規范、有序、優質、高效,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人才培養的規劃、認證和管理。政府有關部門應成立專門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管理機構,負責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協調和經常性監管等。同時考慮設立文化創意產業教育機構的認證機構,對文化創意產業教育機構實行認證制,建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數據庫,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和資金支持。
二、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充分利用各種力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為滿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對各類人才的大量需求,應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徑的立體化人才培養架構。
1.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主渠道作用,在注重技術人才培養的同時,更要重視經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國家應鼓勵高校設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和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機構。由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范圍過大,高校一個專業根本無法涵蓋全部行業。國外大學的通例是,將文化產業管理人才的培養附屬于不同專業,如音樂美術、電影、電視、出版或管理等學科上,學科劃分非常細。耶魯大學戲劇學院開設了劇院管理專業,主要培養非營利劇院的管理人才,為達到這一培養目標,學校開設了劇院和戲劇調查、合作過程,美國劇院實踐、營銷和公共關系準則,法律與藝術,高級金融管理等課程。
2.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的職業教育,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創意人才。
3.發展文化產業網絡教育,整合和利用產、學、研的力量,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
4.加強專業資格培訓。為提高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應實行文化產業的專業資格認證制度;為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從業機構和人員的自律管理,可考慮成立產業協會等組織。
三、建設有吸引力的文化創意產業平臺
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平臺建設主要是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而提出的。園區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平臺主要包括加強對高素質創意人才的培養、加強對海外和高端創意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及健全人才服務體系四大部分。
1.打造園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需求和品牌,提升對人才的吸引力
以深圳市大芬村油畫市場吸引人才為例,該村以其在世界商業油畫市場中的重要地位,源源不斷地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繪畫工作者,目前已經成為深圳市知名文化品牌。盡管深圳自身從未擁有一所專門培養繪畫人才的美術學院,卻吸引了大批海內外繪畫人才前來創業和就業。
2.健全園區人才服務體系。
第一,打造文化產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對人才的使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工資分配、社會保障、住房、配偶安置、子女人學與就業,提供適當的傾斜政策,愛護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
第二,組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服務中心,為企業及創意人才提供注冊、申請專利、工商稅收服務、產業政策和法律咨詢等服務。
第三,開通園區信息服務平臺(如網站等)以及公共技術平臺(提供普適性的技術設備服務),為企業、創意人才及時了解政策信息、進行交流創作提供軟件和硬件支持。
四、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通過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擁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人才,以知識產權、無形資產、技術要素等作為股份參與文化創意企業利潤分配。
五、加強國際人才交流
在選派人員出國研修,培養具有世界水準的專業人才的同時,重視引進國外的優秀人才,提升和充實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人才隊伍,包括引進一批頂尖海外專家和優秀團隊來華工作。重點支持急需的國際頂尖人才來華從事技術或學術交流、咨詢培訓及短期工作。對引進頂尖創惹人才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符合相關政策的海外留學人員,開辟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設立引進優秀創意人才專項資金,對文化創意產業有突出貢獻者給予表彰和獎勵。此外,中國應加強與海外文化創意機構的合作,開展人才培訓與交流,溝通人才信息,進行項目合作以及舉辦研討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