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國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20060400545)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 近年來,西方學者研究表明,在年報的語言信息披露中,存在公司管理層通過操縱語言信息內容,誤導信息需求者決策的傾向,稱為“自利性歸因傾向”。年報自利性歸因傾向是我國目前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本文在對我國上市公司年報業績歸因現狀進行描述后,深入分析了年報自利性歸因傾向的機理,得出我國年報存在自利性歸因傾向的結論。
[關鍵詞] 上市公司 語言信息 自利性歸因傾向
一、引言
我國股票市場自建立以來,上市公司管理層操縱會計數據,蓄意誤導或欺詐投資者的事件屢有發生。公司管理層對于會計信息的操縱絕不僅僅局限于數據信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語言信息中同樣可能存在管理層的操縱行為。
近二十年來,西方學者的信息披露質量研究已證實,會計語言信息是年報中最重要的包裝因子。在年報的語言信息披露中,確實存在公司管理層通過操縱語言信息的內容誤導信息需求者決策的傾向(Bettman和Weitz,1983;Salancik和Meindl,1984等),稱為“自利性歸因傾向”。在目前形勢下提出上市公司年報中的自利性歸因傾向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二、現狀描述
筆者在深市2006年至2007年業績上漲幅度較大和下降幅度較大的前100家上市公司中各隨機選取了65家上市公司,為業績積極和消極公司,對這65家上市公司2006年的年報進行分析,調查“董事會報告”中的業績歸因情況(詳見表1)。
可見,我國年報對于業績的分析部分越來越重視,只是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披露內容較分散。在對業績歸因的內容分析中,本文對65家積極業績表現公司和65家消極業績表現公司分別進行了業績歸因內容分析。兩類公司的歸因傾向的具體比較情況(見表2)。
通過對于積極業績表現公司和消極業績表現公司業績歸因部分內容的大致比較,可以定性地得出我國上市公司年報中存在自利性歸因傾向。在對積極業績的歸因中,公司較多地歸因于“采取措施加強了管理”、“對成本費用有效控制”,筆者認為管理層可能是出于三方面的考慮:一是對于“加強管理”的直接陳述可以最直截了當地表明管理層在公司業績鑄造方面所具有高超的管理水平和不凡的控制能力,可以明顯地展示公司管理層對于業績所做出的貢獻。而對于“成本費用有效控制”的陳述,實則間接地表達了管理層的經營管理能力,因為對于成本費用的控制和管理層的經營思路、管理方針是分不開的。二是“加強管理”其實是一種較寬泛的說法,無論管理層是否在此方面真的功勛卓著都可以歸功于此。另外,該種說法淺顯易懂,對于文化層次較低的年報閱讀者而言,無疑是一種易理解的有效提法。三是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營銷策略的改變,雖然可以反映公司管理層適應經濟環境變化、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但是畢竟是一種事實行為,信息閱讀者很容易通過年報其他部分的閱讀或者其它信息渠道獲得佐證。因此,“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策略的改變”雖然也是業績積極公司青睞的選擇,卻不是最佳選擇。
在對消極業績的歸因中,公司較多地歸因于“宏觀經濟形勢不穩定,市場競爭激烈”、“計提大額減值準備”和“原材料大幅漲價,使得成本不斷上升” 。其中歸因于“計提大額減值準備”似乎與本文所研究的自利性歸因傾向的特征相背離,因為計提大額減值準備是由于公司各方面管理存在問題,是源于公司內部的原因。實際上,各項減值準備的計提大多是以前年度經營的結果。以應收賬款為例,隨著賬齡的增長,壞賬計提比例不斷提高,3年以上符合條件的應收賬款甚至可以全額沖銷為損失。筆者認為,公司管理層如此進行業績歸因,其潛在意圖是表明這些不利因素對于業績的影響都是歷史遺留問題,而非現任管理層管理中的失誤。表面上看管理層承擔了責任,其實是轉移了責任。這種對于消極業績的內部歸因的本質,仍然反映了管理層的自利性歸因傾向。
三、基于印象整飾角度的實施機理分析
本文對上市公司自利性歸因傾向實施機理的分析可以概括為一個四因素模型,以解釋上市公司年報語言信息部分對于業績表現情況自利性歸因傾向的形成原因。模型中的四要素是:印象監控、建立預期、價值分析和執行歸因。
第一,印象監控。眾所周知,公司聲譽成為比較股市業績、收益率、投資回報等更重要的衡量公司成功與否的標準。公司聲譽已明顯成為體現公司價值的重要因素和衡量公司業績的關鍵標準。一個擁有良好聲譽的上市公司更易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和支持,更容易保持在投資者心目中的良好印象。
第二,建立預期。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實踐,公司逐漸能夠清晰地認知關系群體對于自身的期望,根據此定位并監控,不斷修正,進一步了解關系群體的期望軌跡,找出差異,決定進行獲得性歸因或者保護性歸因。
第三,價值分析。在采取行動前,除了考慮互動方的期望,快速、適當地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平衡關系是非常必要的。公司會衡量當自己成功地展現某種形象時可能獲得的收益,同時估計出所要付出的代價。
第四,執行歸因。若價值分析可行,公司根據所處的環境開始執行恰當的自利性歸因。恰當地自利性歸因不僅會使關聯群體更積極地看待公司,而且當公司出現困境時,可以有效地進行危機控制。實際上,人們很容易原諒那些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提供“恰當”解釋的人。獲得性歸因和保護性歸因就是根據不同情境參數調整了的歸因。
根據四因素模型,年報中的語言信息自利性歸因傾向,實質上是出于公司管理層印象整飾的本質,可以說這種在語言信息內容方面的印象整飾是通過自利性歸因完成的。
四、結論
上市公司管理層年報自利性歸因傾向產生了不良影響。對信息需求者來說,語言信息中的自利性歸因傾向通過美化普通的業績,并為較差的業績尋找借口,從心理上增強或者削弱了數據信息本身能夠帶來的人們心理上的反應波動,引起的是信息需求者對于信息的曲解,嚴重時導致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決策,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對于公司自身而言,會影響到公司的遠期利益。因此,對年報自利性歸因傾向的重視,對于信息需求者和公司本身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Clive Emmanuel. Through the Eyes of Management:A Study of Narrative Disclosures.ICAEW[J].2002,(6):114
[2]Eric W.K.Tsang.Self-serving attributions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a replicated study.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y[J].2002,39 (1):51-52
[3]CHOI and Norenzayan.Causal attribution across cultures:variation and universal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J].1999,(125):53
[4]Ken Hyland.Exploring Corporate Rhetoric: Metadiscourse in the CEO’s Letter.The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J].1998,35(2):224-225
[5]孫蔓莉:公司年報中的印象管理行為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