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創新是金融深化的突破口,金融監管作為一種管制手段對金融創新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抑制作用。不同類型的金融創新對金融監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在互動過程中,共同促進金融業發展。本文簡析了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提出我國金融創新不要因曀廢食,而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推動金融創新,以此來實現金融業的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 金融創新 金融監管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危機頻發。2008年“金融危機、金融風暴、金融海嘯”再度成為描述全球經濟最頻繁的關鍵詞。始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快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金融風暴愈演愈烈,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各國的經濟體系、國際金融體系乃至政治格局。究其原因,都與金融創新有關,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創造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風險隱患。對于這場金融危機,我們必須探究其成因,需要對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有所認識和挖掘。
一、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概述
1.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
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在對立中統一,把它們兩者結合起來的共同目標是金融發展在適度的金融監管下進行金融創新,會促進金融體系在改革中發展。推陳出新的金融創新活動,會打破舊的金融監管制度和秩序為金融監管帶來新的課題,帶來新的制度和規范,從而推動金融監管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在新的監管空間下,會為金融創新帶來更廣闊的空間和新的動力。這種良性循環的最終結果,就是金融機構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得到增強,監管當局的貨幣調控能力和手段得到提高,金融市場上各種風險和收益組合的工具越來越多,投資者用以避險或投資的渠道增加,整個金融系統的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強,金融市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2.金融創新對金融監管的影響
(1)金融創新改變了金融監管運作的基礎條件,客觀上需要金融監管機構作出適當調整。金融創新的不斷涌現,使銀行業與非銀行金融業、金融業與非金融業、貨幣資產與金融資產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這必然使得金融監管機構的原有調節范圍、方式和工具產生許多不適性和疏落,需要進行重新調整。與金融創新的發展保持同步,已成為監管機構的一個主要挑戰。
(2)金融創新在推動金融業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同時,也在總體上增大了金融體系的風險,從而極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金融創新是將諸多風險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再包裝,這種組合后的風險相對于傳統金融業務顯得更加復雜,使金融監管機構難以控制貨幣及信貸量。從而使貨幣政策的執行復雜化,一旦風險觸發,可能會導致金融體系的危機。
(3)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監管主體的重疊與缺位并存。現行分業監管過程中,大都采取機構性監管,實行業務審批制。這樣,當不同金融機構業務日益交叉時,一項新業務的推出通常需要經過多個部門長時間的協調才能完成。此外,有的新金融業務處于不同金融機構業務邊緣,成為交叉性業務,如儲蓄保險是一種既包括儲蓄功能又包括保險功能的業務品種,對于這些金融創新,既可能導致監管重復,也可能出現監管缺位。
(4)金融創新導致金融監管制度出現重大創新。如前所述,金融創新使傳統監管制度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各國監管制度出現重大創新。
3.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影響
(1)積極方面:許多學者尤其是經濟學家側重于指出金融監管的消極影響,但實際上,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亦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學者指出,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產生和發展有保護作用,這一方面的監管可稱之為保護性監管。這種保護監管主要體現在減少交易的風險、減少損害新市場發展的過度競爭、對金融創新有刺激作用、監管的變化甚至可以導致創新的產生等方面。
(2)消極方面:事實上,金融監管經常被用來解釋金融創新的原因,甚至是主要的原因,哈林頓在談到美國的金融創新時認為,美國的銀行傳統上受到很多限制,許多限制在其他地方并不存在,而現代技術使金融在形式上和地理上更容易變化,因此,在美國,新技術便難以避免地用于市場設計規避有關條例和限制跨州銀行的管制的方式。事實上,國際市場的許多早期發展可以用美國銀行想在國外從事在國內受到限制的業務來解釋。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的消極影響是多方面的,幾乎所有的金融監管都曾被解釋為某種金融創新的理由,歐洲債券市場的發展,美國早期的金融創新工具———存款憑證都是很好的例子
二、美國次貸危機所暴露的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問題的深層分析
美國住房次貸危機的發生是同金融創新產品在房地產領域無節制開發、缺乏有效金融監管而畸形擴張所密切聯系的。
在房地產領域的金融創新產品之所以能得以無節制發展,主要受商品房的供求以及地價等因素影響。受供給約束下的房地產價格通常取決于市場結構和市場需求。在經濟周期的上行階段,如果市場結構越具有不完全競爭性,而市場需求增長卻很迅速,房地產價格上漲趨勢越明顯、上漲幅度也越大。如果壟斷型的市場結構與有效需求的突然釋放相結合必然產生市場的非均衡性、價格上升預期的必然性和投資主體的過度進入,尤其是當金融機構為追求更大利潤而肆意進行金融創新時,會使房地產極易成為泡沫的載體和金融風險的淵源。
而與商業銀行等機構金融創新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金融監管卻沒有與在房地產領域金融創新擴張相制約、相監管的機制,明顯滯后于金融創新的步伐。另外,金融產品創新的短期利益也是影響房地產金融風險的重要因素。一些金融創新品種諸如金融資產證券化和金融信托資產的出現形成了多渠道分散商業銀行金融風險的通道,避免了風險向商業銀行的過度集中。因此,一些商業銀行在發放房地產貸款時的利益追求擴大,而謹慎度下降。再次,外來資金對本地房地產價格的推高以及國家間房地產市場的相互傳導也導致了過度繁榮與過度衰退以及銀行信貸資金的過度需求和過度緊縮。同時,金融監管當局由于受缺乏真實可靠的數據、評估方法多樣化以及市場走勢不可預測等因素的制約,也實在難以設計出一套有效的針對銀行房地產信貸擴張的監測體系、早期預警方案、跟蹤機制和控制指標。而一旦出現不良征兆時,事態往往已到木已成舟的地步了。
三、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創新的啟示
1.金融監管部門對金融創新的風險監管,要更加突出金融監管的重要性
我們不僅要認清美國次貸問題的根源和本質,更需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金融衍生產品是把雙刃劍,它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轉移風險、活躍交易,也會由于杠桿效應而擴大風險,其實施效果取決于金融資產質量和金融監管環境。因此金融創新一定要注意防范創新風險,金融衍生產品也要在監管能力的范圍之內適時推出.不能淪為市場投機的工具。我國金融創新起步晚、層次低,金融市場衍生產品的種類少,金融服務相對匱乏,金融體系不夠完善。針對房貸衍生產品,由于我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程度低,不良貸款風險集中在銀行體系內,一旦房價下跌引發還貸違約,將對銀行系統產生嚴重沖擊。我國急需發展本國的證券化和改善金融市場結構,使金融市場從結構到品種都得到優化,從而有利于投資者利用各種金融手段妥善安排好未來的風險,有選擇地運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相關金融風險。
2.我國金融創新不要因曀廢食,而應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推動金融創新
從美國的金融創新實踐我們可以發現金融創新本身是一個社會金融活動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的必然結果,它大大提高了儲蓄轉化為財富創造的投資活動過程中的效率,并有效地降低了投資成本,因此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近三十年來,美國經濟資本化和證券化的快速發展,為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實際上,這次次貸危機的根源并在于資產證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市場約束力下降,相關市場主體都違背了注重風險控制的原則。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之后不少人士主張中國暫時擱淺金融創新、從嚴從重金融監管,其初衷是好的,但手段卻不足取。中國國內金融創新的步伐仍應以合適的節奏積極推進,不可因噎廢食。事實上,詳細比較中美兩國的金融體制,這一點就將得到有力印證。在衍生品的創造機制方面,美國鼓勵金融創新,擁有龐大的次級抵押市場,中國則尚未推進;至于次級抵押貸款為龍頭的證券化市場,中國同樣未觸及。就金融機構蘊含風險而言,美國國內金融機構財務杠桿的比例通常會擴展至30倍以上,而中國國內的證券公司財務杠桿的比例則相對較低。應該說,中國國內證券公司資金的使用效率是很低的。
如果說美國已經是金融肥胖需要減肥,而目前中國金融市場發育卻是營養不良和結構畸形。由于我國的金融創新不足,導致金融體系運作的效率較低,一方面實體經濟有巨大的資金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卻有大量資金低效運轉,一級市場打新股的資金曾創出3.3萬億元的天量,即表明我國金融體系已經難以滿足國內投資者多層次的投資需求。另外金融業對外開放的過程也是金融風險不斷暴露的過程。隨著開放程度的加深.對金融體系的風險防范和化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也需不斷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只有加強金融創新才能有效減少系統風險和市場風險,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3.適應我國金融業發展態勢,金融監管積極應對金融創新
經濟有效運行的主題是在市場與政府調控之間找到黃金平衡點,從而達到既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又避免政府過度干預的效果。這也是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推動金融監管業務開展時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我們應逐步建立一套有效的金融監管體制,協調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
(1)金融監管制度的制定要有前瞻性。金融監管政策措施要適應金融業未來發展和變化趨勢。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和金融危機,金融監管當局在制定金融機構穩定性指標和有關措施時,要考慮未來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機構資產的可能變化等,此外,要建立金融監管的預警系統,加強對金融體系安全性的監測,保證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
(2)以鼓勵積極金融創新,抑制消極金融創新為原則。積極金融創新是金融機構為提高自身競爭力和獲利能力,而在現有的法律框架范圍內,針對金融市場需求,主動進行的創新行為。電子計算機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激烈競爭的壓力迫使金融機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創新,發展多種金融機構,形成大批互相競爭的市場主體;推出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金融資產,使市場工具多樣化。只有市場主體和交易工具的發育成熟,才能有助于建立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對于積極金融創新,作為國家干預的金融監管應“消極”應對,盡可能地給金融機構創造更多地“自由”空間,采取各種激勵措施,鼓勵積極金融創新。
(3)模式的選擇上,應由側重于外部監管模式向既重視內部監管,也重視外部監管模式轉變。從世界范圍來看,金融監管無外乎三種類型:一種是側重于外部監管的美國模式,其特點是金融監管主體可以站在超然的地位監管金融活動,避免部門本位主義,協調部門的立場和目標。二是側重于內部監管的英國模式,其特點是政府除按必要的國家立法行事以外,較少干預金融活動,對金融業的日常監管主要由金融行業協會等組織來進行。三是側重于內部監管與外部監管相結合的德國模式,金融創新具有復雜性及危機隱蔽性強的特點。金融監管機構對金融創新的弊端的反應往往較遲鈍,而金融行業協會則反應靈敏,因此對金融創新的有效監管需要更多地依賴于內部監管。內部監管是第一道“防火墻”,外部監管是第二道“安全網”。
現代經濟體系下,金融業在各國的地位都在迅速提高。即使此次危機產生于金融領域,也不應過分悲觀,夸大危機的性質,而作出限制金融發展的錯誤決策。金融創新本身是好的,只是需要規范其發展而已。金融監管機構應時時掌握創新動態,促進金融業的發展。冷靜審視我國金融業發展態勢,并提出科學的發展戰略和目標在目前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雍瑞祥: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J].社科縱橫, 2007(2)
[2]孟 輝 伍旭川:美國次貸危機與金融穩定[J].中國金融,2007,(18)
[3]黃潤中:美國次貸危機的市場影響、啟示及對策[J].中國金融.2007,(19)
[4]蔡 亮:金融創新,不可因噎廢食[J].浙江經濟, 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