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立項的科研項目“廣西高職院校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0802LX290)的階段性成果之一。李紅賢是項目主持人。
[摘 要] 文章簡述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和定義了新型農民,以廣西玉林市為實例,說明農民是培訓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原動力和主力軍,以及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踐行者。文章又以大量事實說明廣西新農村建設中主要存在七方面問題,并認為新型農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主要力量,因此提出培育新型農民是廣西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并提出培訓重點和培訓內容。
[關鍵詞] 新型農民 培育 新農村建設 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是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即“三農”問題,也就是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逐步把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和有關調查顯示,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其文化素質呈明顯的正相關。廣西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不高,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也嚴重制約著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影響了新農村建設。因此,培育新型農民是廣西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性任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7〕1號),所謂新型農民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古今中外關于”農民”的定義很多,本文定義為農民就是務農者;新型農民就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直接從事或服務“三農”的基層工作者,包括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從事農產品加工、銷售等活動的經營管理者,從事農村工作的各級行政管理人員或村官(包括鄉鎮領導)。
一、農民是培訓的主要受益者,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原動力和主力軍
以廣西玉林市為例,實施“百萬農民黨員實用技術大培訓”、“農家課堂”培訓等,共培訓農民18.88萬人,提高農民應用科技能力和轉移擇業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增收。全市水稻免耕拋秧技術推廣面積占播種面積的64.05%,保持全區第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面積185.6萬畝;示范推廣超級稻25.1萬畝;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4.43萬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041元,同比增加468元,比全區平均水平高出192.2元,增量居全區第一,創歷史新高。
2005年以來,廣西通過抓好特色產業培育,完善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有力地推進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僅玉林市就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落實中央、自治區和市三級購置農業機械補貼資金。“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完成投資都比往年提高。至2006年底,全區建設沼氣池293.8萬座,入戶率超過36%,遠高于全國不到10%的平均水平,排名全國第一,每年可提供優質有機肥5100多萬噸,相當于少用60多萬噸的化肥,可為農民節約17億多元;產沼氣14.7億立方米,相當于30多萬噸液化氣,可為農民節約燃料費20多億元。
累計推廣應用頻振式殺蟲燈6萬余盞,示范面積達25萬公頃,技術輻射全區的縣、鄉,涵蓋廣西各類主要作物,為農民節約農藥使用費2500萬元以上。此外,多種生物農藥、套袋、性外激素、以螨治螨、以蜂治蝽等技術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
全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共224個,面積規模累計達108萬公頃,進入全國先進行列。全區果實套袋面積約8萬公頃,每年可為果農增收節支3億元以上。
以上事實說明,對農民實行技術培訓,使農民增加了收入和提高了就業能力,有效解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的要解決的“三農”問題,從而促使廣大農民支持和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原動力和主力軍。
二、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踐行者
廣西玉林市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自2006年4月10日批準設立以來,玉林與臺灣的經貿合作交流不斷升溫,先后接待臺商經貿考察團15個,簽約合同項目5個,合同投資額5.73億元,臺資企業增加到36家;成立兩岸農業合作研究院,啟動建設臺灣農民創業園、臺灣農業新品種示范基地、發東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春茂公司花卉基地等項目,科技產業園基礎設施一期工程、交流服務示范園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云天文化城花卉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開展。試驗區建設帶動了農業合作交流,先后有深圳晨光乳業有限公司投資3.8億元在北流建設奶品加工廠和奶水牛養殖基地,北流涼亭禽業發展有限公司與香港維康公司合資建設肉雞貿易加工中心,等等。
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區共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3.48億元,區、市、縣兩級試點村(屯)26個,初步探索形成項目帶動模式、小城鎮模式、生態家園模式、集體家園模式等四大建設模式。或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或“公司+農戶”的形式,等等。
顯而易見,這些試驗區、新的生產和經營模式必須有新型農民才能得到推廣應用,廣大農村才能科學發展,從而促進新農村建設。因此,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踐行者。
三、新型農民是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問題的主要力量
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發現,廣西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主要存在下列七個方面問題:
1.一些地區的部分干部群眾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存在偏差
一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認識上的誤區。部分縣(區)、鄉(鎮)、村領導干部對新農村建設熱情不高,存在畏難情緒,工作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部分農民存在“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認為新農村建設是上面撥的款,所有的建設項目資金都是上面扶持安排的,自覺主動地參與性不高。二是對新農村建設存在理解上的誤區。只重硬件建設輕生產發展,以為修了幾條村路,蓋了幾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農村建設,忽略了生產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
2.連片試點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簡單粗糙的傾向
一是投入資金分散,難以有效整合資金。新農村建設涉及部門多,上級投入資金渠道按部門下達,一些單位對試點建設選擇和項目審查標準不一,投入分散資金不能有效整合,影響建設效果,且條條框框多,不利于實施單位具體操作。二是時間緊、任務重,準備工作不夠。新農村建設項目多而廣,缺乏規劃設計人員,規劃滯后,一些地方規劃進度慢或者根本無規劃,新農村建設無章可循;工程技術力量不足,特別是村、屯道路建設質量監管工作不到位,真正掌握技術的施工質量監管員少。有些村屯道路建設沒有施工質量監督員,全憑施工單位良心施工;有的在建道路路基坎坷不平,高低相差很大,達不到施工質量要求,施工人員照樣施工,使道路質量存在很大隱患。三是統一政府投入標準,工作方法簡單。無論是平原,還是丘陵山區,不分富裕村屯,還是貧困村屯,通村道路、通屯道路和沼氣池等建設項目的專項補助資金標準都是一個樣,致使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建設質量參差不齊,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負擔苦樂不均。
3.新農村建設項目專項補助資金不足,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負擔重
以農村道路建設為例,通屯的道路都是機耕路,路基不好甚至沒有路基,根據新農村道路建設的技術指標要求進行施工測算,通屯道路按路寬3.5米、18公分厚水泥算,水泥路造價在17萬元/公里左右,若按政府補助通屯道路12萬元/公里、群眾必須自籌3萬元/公里計,每公里資金缺口約2萬元左右。以村屯規劃為例,自治區、南寧市下達給邕寧區村屯規劃設計任務415個,目前實際完成規劃任務不到一半,原因是規劃設計經費不足。據規劃部門預算,每個規劃點所需規劃測量設計費不低于6500元,但自治區、南寧市僅補助每個村屯規劃測量設計費2250元,規劃資金缺口較大,城區財政困難,配套資金未到位,并且鄉鎮又無資金投入,較難完成上級下達的規劃任務。2006年,邕寧區完成村道建設17條137.51公里,屯道建設53條115.75公里,其中群眾自籌資金投入村屯道路建設已達1225萬元。2007年全城區要建設488公里屯道,農民還要集資1500萬元左右。同時,新農村建設還要投資水利、生態能源、教育文體、村屯綠化、醫療衛生、廣播電視電信等項目,這些項目也都要農民按一定比例自籌資金解決,農民自籌資金負擔重。
4.“重建設、輕管理”,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沒有規范性的維護管理措施
通過新農村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村屯道路、小型農田水利、人畜飲水等公共基礎設施。在一些地方,一邊是熱火朝天的修了通村道路,又修通屯道路,一邊是竣工不久的村屯水泥道路路面出現了破損、坑洼、翻砂等現象,出現有新村沒村貌,道路建得起養不起的情況。此外,作為農業命脈的農村農田水利目前存在非常突出的問題,主要是維護資金匱乏,加之目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現象十分普遍,在家的大都是老弱病殘,已很難大規模地組織人員對已嚴重老化且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的水利設施進行維修,致使不少水利設施功能喪失,如南寧市興寧區五塘鎮部分村屯的農田因缺水直至四月中旬仍未能播種水稻,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生產和生活。
5.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難
由于農戶規模小而分散,龍頭企業的規模亦小而分散。廣西有3984萬農業人口,農戶約為990多萬戶,絕大多數是小規模、分散的種養,任何企業與大量小農戶的聯結都會產生巨大的交易成本。而農業企業規模也比較小,經營也非常分散,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和對小農戶的有效帶動,導致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困難。同時,企業生產水平比較落后,資金、技術和管理能力都比較弱,抗風險能力弱,難以支持農工商或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體系并實現產業鏈條的延長和優化,從而制約了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6.新農村建設缺乏全面推進的科學規劃
一些地方只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從整個農村建設任務來全面推進,如生產發展方面缺乏項目安排,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夠高;生活富裕方面,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不夠大,還沒有全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村衛生保障制度;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方面也跟不上,尤其在如何提高廣大農民崇尚科學、反對愚昧、移風易俗、文明生活的能力、提高農民珍惜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建設生態家園的能力,提高農民掌握運用現代技術的管理方法發展農業生產、進行生產管理和農產品經營、實現增收致富的能力,提高農民向工業、服務業轉產轉崗和進城務工的能力等方面還需切更大更艱苦的努力。
7.新農村建設工作機制不夠健全
一些部門任務不明、責任不清,不知道扮演什么角色;一些單位對定點幫扶工作重視不夠,幫扶流于形式,沒有實際行動;在工作上定期反饋、交流、督查機制等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新農村的上下協調難度較大。
縱觀上述問題,究其原因都是人的素質不高所導致。一是從事“三農”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員和各級村官對政策學習和理解不夠而不能完全落實政策,缺乏科學規劃和管理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不高,等等,這是導致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二是缺乏廣西新農村建設主要需求的七種新型人才,即農業科技人才、農產品營銷專業服務人才、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新農村項目建設規劃人才、新農村自主創業型人才、農村醫療服務專業技術人才、農村社區教育培訓專業技術人才。三是村民素質普遍不高。
四、培育新型農民是廣西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
1.農民群眾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培育新型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大部分農民群眾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的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有抬頭的趨勢。農民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加強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任重而道遠。
2.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重點和內容
根據農業部關于《2003年~2010年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確定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的重點和內容。
(1)培訓重點
根據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確定農民科技培訓實施重點。重點培訓農民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重點加強優勢農產品區域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一要加強國內消費量大,生產有潛力,通過扶持和發展,能夠有效抵御進口產品沖擊的優勢農產品產銷技術培訓。培訓農產品生產、加工、貯運、銷售等技術,幫助農民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搞好產銷銜接,從而實現穩住國內存量市場,搶占增量市場的發展目標;二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明顯價格競爭優勢,有擴大出口潛力的農產品產銷技術培訓,重點培訓產品質量安全、產后商品化處理和市場營銷服務等關鍵環節,增強競爭優勢,擴大出口,打造知名品牌,提高規模化生產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從而實現進一步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的發展目標。
(2)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五方面:
①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
②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農產品、食品安全、標準化生產等知識;
③經營、管理和市場經濟知識與技能;
④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和農業、農村有關政策;
⑤提高農民轉崗就業能力的所需知識和技能。
綜上所述,大力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村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一大批覺悟高、懂科技、善經營的新型農民,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對于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有效途徑,所以培育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任務。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7]1號
[2]李紅賢:轉變觀念是培養新型農民的首要策略. 中國經濟與管理科學,2008.9(5)
[3]農業部:2003—2010年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規劃
[4]李紅賢:新農村建設的新型人才需求分析.職業時空.2008(12)
[5]危朝安: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當務之急,經濟日報,2007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