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目前高校對新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普查現狀的分析,提出要從普查前的宣傳、普查后的面詢篩查、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等五個方面建立新生心理普查的完整體系。
[關鍵詞] 大學新生 心理健康 普查
目前許多高校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有效地將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篩查出來,并根據其輕重程度進行分類,從而實現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早發現、早期干預和有效控制。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有效地減少學生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一次普及教育,提高了學生生活的幸福度,為學校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管理提供了依據。
一、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的現況
心理健康普查是根據某一種或幾種專業的心理測試,利用互聯網或發放問卷的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解、篩查、統計結果的過程,并對篩查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心理輔導,以達到促進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意識、預防心理障礙產生的目的。
目前各高校對剛入校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使用兩個量表,即癥狀自測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List.SCL-90)和大學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癥狀自測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List.SCL-90),簡稱SCL-90,主要用于評定一個人是否具有某種心理癥狀及嚴重程度如何。該量表使用簡便,信度和效度較高,是在高校中廣泛使用的心理測查量表之一,用來篩查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另外一個量表是大學人格問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簡稱UPI,是了解學生對自身身心健康狀態的總評價、是否接受過心理咨詢的治療以及有什么要求。
一般院校都是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內進行兩個量表的測試,測試結果出來以后,首先對所有新生建立心理檔案,便于對他們四年在學校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追蹤。其次按照UPI的篩選標準,抽取部分學生進行面談篩選。經過面談篩選,對初步認定心理問題嚴重,如悲觀厭世、心理矛盾沖突激烈的、明顯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的學生,立即預約,持續咨詢,直至癥狀減輕。這部分為A類學生。對存在一般心理問題,如人際關系不協調、新環境不適應、學習沒有動力和興趣等種種煩惱,但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這部分學生確定為B類。對這類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小組咨詢,對大部分學生提供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請他們遇到問題隨時咨詢。其余的為C類。這些學生癥狀不明顯或已解決,通過面談起到預防的作用,并建議他們選修心理學課程,加強心理保健。如以后出現問題,可以隨時尋求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
通過使用這些心理測量量表,開展全校性的新生心理普查,首先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對自己成長的重要性,增強了心理保健意識,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問題,學會自主的調節心理狀態,更好的適應、發展和提高。其次通過心理測驗,使學校了解到新生入學后整體的心理狀態及存在的普遍問題,為學校制定有關教育管理政策提供了量化的、客觀的參考依據。還有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普查結果的基礎上,心理咨詢中心依據學生心理狀態的客觀情況,從學生心理需要出發,設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和課程,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健康成長,更好地度過大學生活。
二、對完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
目前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促進了學生的成長,使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教育產生了時效,但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方面。
1.建立普查之前的宣傳機制
由于目前網絡上各種心理測試泛濫,有些學生把普查當作是一種心理游戲,隨隨便便答題,不認真、不嚴肅。有些學生不了解心理普查的目的和意義,認為是學校在“查毛病”,怕被查出“毛病”裝進檔案,影響自己的前途,在答案中一律選B,使測試無效。所以在測試之前對學生進行宣講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認識到心理普查是一個科學的工具,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制定大學生涯規劃。這種宣傳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測查之前咨詢中心的老師進行簡短的介紹,還可以制作一些書簽、張貼宣傳畫、在網站上登一些相關的知識介紹等。
2.健全普查后的面談篩查機制
根據UPI的篩選標準,進行面詢篩查。面詢中對癥狀嚴重的A類學生,根據癥狀輕重在進行咨詢、治療的同時,建立追蹤觀察的制度。對癥狀較輕的,請班里的心理委員、宿舍的同學協助觀察和關注;對癥狀較重的學生就要通知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協助觀察;對癥狀嚴重的學生,就要建議并說服家長帶孩子到專科醫院就診、治療。一般心理沖突的B類學生,對普遍性的問題進行團體咨詢、開設相關的講座,并建議學生選修相關的心理學課程,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對癥狀不明顯或問題已解決的C類學生,建議在大學四年里遇到沖突和困惑隨時到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幫助。
3.完善心理檔案機制
為了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心理普查后,根據學生的普查結果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第一;學生的心理檔案應該包括學生個人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家庭住址、中學就讀的學校、進入本校的時間;家庭的基本信息:家庭成員、居住環境、工作性質、受教育的程度、經濟狀況、父母管教方式和態度;在校的學習情況:學業表現、學習態度、行為習慣、人際交往狀況、擔任社會工作的情況;對個人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社會和生活事件: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的離異、人際關系的沖突、飲食睡眠的改變、影響生活或學習的重大挫折。第二,針對在普查中篩查出來的高危學生,建立“在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庫”,對這個群體要進行跟蹤觀察,并定期回訪。第三;心理檔案還要系統化,對學生在校四年遇到的重大沖突、挫折,產生的重大的心理變化,隨時寫進心理檔案,進行動態的追蹤管理。
一方面可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心理輔導;還可以針對共性的問題舉辦講座,進行綜合輔導。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能,制定適合自己的生活和生涯規劃。
但心理檔案有其獨特性,涉及到學生個人的隱私,要建立嚴格的保密制度,除非該學生的現狀危及其個人或他人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時,心理檔案的資料絕不允許向其他任何個人和組織提供。
4.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心理危機干預是提供緊急支援(社會支持)幫助當事人渡過難關,重建心理平衡與獲得健康。心理普查是危機干預的基礎,通過心理普查的摸排,了解到了新生近期的心理狀況,在此基礎上建立“在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庫”。針對這些學生的問題,進行初步評估,跟蹤觀察,并定期回訪。縮小了目標群體,使干預工作有了較強的針對性,防止因嚴重的心理障礙或突發的應激事件引發自殺或傷害他人事件的發生。通過心理普查,也了解到了學生的心理分布規律,可以制定出相應的預防措施,一旦出現相關的應激事件,及時與相關老師、同學、家長及學校有關部門取得聯系,做好心理危機預防工作。
5.建立大學生心理問題醫療機制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父母在工作、生活中的壓力不可避免的傳遞給了孩子;因我國實行的獨生子女政策,父母對孩子都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加之社會對高考的過度宣傳;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以學習作為對學生唯一的評價標準,都使學生在成長的過程里承受了過重的心理壓力。所以,當新生入校以后,大學就成了學生心理問題的爆發期。每年在對新的的普查中,都有一些出現的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他們已超出心理咨詢范疇,需要藥物治療。因此,對這部分學生,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病情加重。這就需要在學校建立暢通的學生心理問題醫療機制,心理咨詢中心應與學校的醫療機構建立轉診制度,使學生能夠順利轉診就醫,及時得到治療。
6.形成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經過普查以后,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多渠道、多形式、有針對性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把握住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主渠道,開設心理學的必修課,提升每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根據不同年級、不同群體的需要開設選修課;再有針對這一年齡的特點做成長性的小組咨詢,針對每位學生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個體咨詢。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服務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聶振偉:正確認識和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檔案建立工作.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5.3
[2]姜巧玲 賀 革 徐遠超:大學新生心理普查模式新探. 長沙大學學報, 2009.1
[3]黃新華:試析大學生心理健康保障網絡的構建與完善. 心理教育研究,2005. 7
[4]馮 靜 袁 磊:試論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作用. 跨世紀,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