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和諧”理念后,黨的十七大進一步為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規劃了宏偉藍圖,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加強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至關重要。信用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和諧運行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并使其健康運行。為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 和諧社會 信用體系 社會發展
在黨的十六大提出“和諧”理念后,黨的十七大進一步為我國全面建設和諧社會規劃了宏偉藍圖,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加強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至關重要。信用是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社會和諧運行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并使其健康運行。為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
一、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所謂和諧社會就是政府、企業、個人均信守承諾,主動維護社會的誠信規范,使社會在法律和道德的約束下和諧發展,使社會各方共享發展的成果。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在發育和形成之中,社會信用建設變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因此,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第一,信用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道德基礎。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和諧社會的一項基本內容,它要求人與人之間要以誠相待、誠實守信。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也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對任何民族、任何國家都具有普遍的價值。但是由于我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全社會的經濟交換主要以行政手段根據國家計劃進行,不需要也不存在專門的企業和個人社會信用體系。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中,經濟快速發展,非人格化的交易越來越頻繁,交易的價值越來越高,但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和社會信用建設明顯落后。
歷史上關于和諧社會的設想從不同側面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思想淵源。而決定社會和諧的首要因素是財富的分配,也就是說,只有在經濟上實現和諧,才能達到政治和精神上的和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一切都要以信用道德為基礎。民主必須在取信于民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充分發揚,法治的過程應該是一個信用的過程;只有尊重和遵守信用規則,人們的創造活動才能得到維護,創造力才能得到發揮,社會才能充滿活力;沒有信用與法治作保障,社會秩序出現混亂,人的權益受到侵害,公平公正就難以實現,安定有序也就成為空話;唯有在信用的基礎上,人與人之間才能坦然相處,也才能建立起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也就是說,社會成員按照信用原則進行聯系交往,是使全社會協調和諧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第二,信用體系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必要手段。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誠信傳統和富有深刻內涵的信用文化。古哲先賢說“言必信,行必果”,“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存”,充分說明了古人對信用的重視,簡潔明了地揭示了信用的作用。隨著經濟制度的更替和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信用”發展到今天,已不僅是道德的要求范疇,市場經濟更賦予其法律規范和經濟交易手段的職能,信用已成為經濟社會中一種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市場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社會信用體系在經濟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誠信經濟。用誠信道德和正式的信用體系引導和規范經濟行為,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雙方體現著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交換關系,要求雙方必須以信用作為守約條件,同時,市場經濟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屬性,如果對經濟活動缺乏有效的約束和規范,一些人就可能以失信行為來謀不義之財。馬克思說過:“人們所奮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出來。”從近幾年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可以看出,交換雙方的誠實可靠可以降低交易費用,減少風險,活躍國民經濟。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可以使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的參與者方便、快捷地獲取交易對方真實的信息,防范不誠信的行為,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相反,社會信用的缺失不僅會妨礙經濟的正常運行,嚴重時還可能導致金融、經濟危機,造成整體經濟的混亂、衰退。可見,社會信用的嚴重缺失是導致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對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密切結合起來,以信用經濟、法制經濟為基礎,實現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態的有機統一。
第三,加強以政府為主導的信用建設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決定因素。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政府的誠信,政府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它關系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影響著政府的公信力。同時,構建和諧社會又是政府的基本責任,政府作為社會公共領域的代表,肩負著保證整個社會穩定與發展的使命。由于政府失信是當前社會信用缺乏的一個主要因素,它不僅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度,也妨礙了和諧社會的形成,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政府成為社會誠信的楷模,引導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和社會誠信水平的提升。
第四,信用體系建設,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信用不僅是道德建設的重點,而且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其他各方面的建設,也是不可或缺的。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內容,其中任何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誠信的規范和支持,整個社會協調發展需要來自從精神支撐到制度約束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二、和諧社會目標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
信用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工程,在保證信用信息的有效披露和權威性的前提下,要切實保障企業的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權。因此,建設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需要政府、企業、個人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國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大誠實守信的宣傳教育力度,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風尚。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必須以道德為支撐,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培育責任、信任和誠實為核心的價值體系。只有全社會都形成了守信意識,社會信用體系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有必備的社會思想條件和意識支撐。要加大誠實守信的宣傳教育力度,培育全社會的信用意識,樹立良好的社會信用風尚。
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特別是政府的信用觀念,是決定一個國家能否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W TO規則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基礎和前提。倡導信用觀念和加強信用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全社會成年人特別是各級公務員必須首先“從我做起”,必須把講信用作為每一個人最起碼的和最低的社會道德底線。倡導信用觀念,必須要首先形成社會風尚,同時要把信用觀念作為一個道德價值,作為一個商品價值,或者資本價值來看待。教育社會成員牢固樹立誠信守法意識,重視社會對自身的信用評價,增強對各類失信行為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在全社會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
第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信用體系建立提供法律保障。和諧社會應當是一個在信用基礎上的法制完善、人際關系和睦、企業交往融洽的社會。通過立法使關系到社會信用的各個方面都有法可依,依靠法律來維護和規范社會信用關系的嚴肅性,才能在法治的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為和諧構建提供基礎。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體系,是信用行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主要是為所有進入市場的主體建立信用記錄檔案,從而為社會提供便捷服務。信用法規體系主要規范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于征信業管理,二是關于政務、企業信息披露和個人隱私保護。對于這兩個方面內容的管理,要出臺制定相關配套的實施辦法,使征信業發展和管理有法可依,實現社會的各個主體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能夠適當了解有關主體的信用情況,提高信息透明度,實現信息共享,又對企業的商業機密和個人隱私進行保護。同時,嚴格執行相關法規,加大對各類企業、個人失信行為的處罰力度,包括經濟處罰、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全社會要形成一股風氣,真正使失信者“一處失信,寸步難行”。
第三,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標準化管理。建設社會信用體系要統籌規劃,統一標準,避免各地自搞一套、重復建設,造成資源和財力的浪費。應抓緊制定和規范信用信息采集的技術標準,如信用主體的標識、信用信息分類及編碼、信用數據格式和征信數據庫建設規范等通用標準,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流通效率。信用行業管理部門應積極參與和引導信用行業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訂工作,加速整合全社會的信用數據。規范征信行業管理和服務,制定統一的信用報告標準文本,逐步建立以政府部門為主體的公共信用信息披露系統、以行業協會為主體的同業信用自律系統和以信用中介機構為主體的市場信用服務系統。實現信用信息的專業化、標準化和市場化。
第四,建立以信用數據庫為基礎的信用監管體系。信用缺失來源于信息的不對稱。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經濟結構已變得十分復雜,經濟活動的主體日益增多,經濟活動的范圍擴展到全球。而相對企業信息收集困難的情況,多數信用信息又分散在政府、金融等各個部門,這就使得信用信息的收集相對困難,導致政府無法準確、全面對市場實行有效監管。因此,當務之急是依法開展信用信息采集,收集整理分散在各部門的信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建立信用數據庫,并依靠獨立的第三方來對經濟主體的信用活動進行客觀評價,培育市場信用需求。同時依靠信用數據庫加強信用監管力度,綜合利用行政、輿論和社會的各種力量,褒揚守信,懲戒失信,建立全社會的信用激勵和懲戒制度,不斷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
發展信用監管體系。政府要開放所掌握的企業、個人的信用信息。企業要引入信用理念,自主建立信用制度。政府監管是實施信用法規的重要保障,特別是在當前信用法律法規不健全,社會誠信環境有待于發展的情況下,為維護信用交易雙方合法權益,規范信用服務機構行為,維護信用市場正常秩序,有必要建立和健全監管體系,并隨著法規和市場的日益完善,逐步向政府監管和行業自律相結合過渡。
第五,加強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領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統一認識,加強領導。把建立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作為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到議事日程。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規劃工作,做到統一部署,統一實施。建立政府工作目標責任制,做到管理機構、工作方案和組織實施三落實。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綜合協調的指導機構,建議國務院有關部門成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負責全面組織、指導和推動這項工作。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各地、各行業協會和征信機構的試點工作應及時發現問題和總結試點經驗,在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方面先行一步。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一卷,23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二卷,537頁
[3]李新庚:中國信用制度建設干部培訓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
[4]鄭澤金 梁方云: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建我國和諧社會.《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