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態工業園建設的必要性
1.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園區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道路
生態工業園是循環經濟在區域和企業群層次的表現形式,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的第三代產業園區。與前兩代園區相比,生態工業園的主要特點是:以循環經濟理念和生態工業原理為指導,著力于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倡導生態產業、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我國工業園的發展趨勢,它也引起省、市、區各級政府和研究機構的高度關注。吉州工業園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目標的重要途徑。
2.探索生態工業園區發展模式
在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中,迫切需要改變現有的“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園建設在國內外的實踐對于指導當前工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實際,探索符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生態工業園模式,吉州生態工業園的建設無疑將大大促進循環經濟理論在我省的實踐。
3.打造園區生態品牌,提升園區招商引資的競爭力
通過生態工業園區的科學規劃和建設,提升吉州地區的產業結構和檔次,推動入園企業集約和持續利用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最終實現“零排放”,使入園企業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為此,園區一方面應積極改造現有企業的治污能力,另一方面嚴格審核新入園企業,將有污染企業排除在園區之外。園區將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原則為指導發展生態工業,形成工業生態產業鏈,使傳統的“資源-廢物”單向線性工業模式轉變為“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經濟工業生態模式,通過最大限度地減少園區廢物排放,提高園區整體的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藉此提升園區招商引資的競爭力。
二、吉安市吉州區園區建設的有利條件
1.政府支持
園區的建設得到了省、市、區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使得吉州工業園從醞釀、規劃到建設,都受到上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熱誠關懷。市政府專門召集有關部門在工業園召開現場辦公會,解決園區建設過程中碰到的困難和問題;市建設局、土管局委派專人到工業園掛職幫扶,提高園區的工作效率;區政府把園區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專職抓,并列為政務督查重要內容,實行嚴格的考核獎懲;2003年區級機關機構改革中,在大幅度壓減機構的同時,園區增設了工業園管委會,以區委常委為專職主任,配備工作人員十余名,專門負責調研和協調園區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為園區的規范管理和加速發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為將吉州工業園建成生態工業園區,省、市、區環保局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市、區環保局和園區管委會共同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環保管理機制和機構,使得園區從創建伊始就將生態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于園區規劃建設中。為進一步推動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工作的開展,園區管委會會同市、區相關部門成立創建領導小組,有力地推動了各項創建工作的開展。各級領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園區創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2.經濟增速快
吉州工業園于2003年11月動工興建,在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2004年吉安市工業園區考評中名列第一,躋身全省30家重點工業園行列;還被省經貿委評為2004年度工業利用外資先進工業園區稱號。2005年園區引進項目26個,都屬于千萬元以上大項目,動建率達95%;實現工業產值11.24億,比去年增長74%;出口創匯6億多元,比上年增長36%;吸納從業人員近1.1萬人,比上年增加28%;園區累計億元以上進園項目5個,千萬元以上進園項目40個,廠房建筑面積完成達18萬平方米。2006年園區繼續保持迅猛發展勢頭,上半年共引進企業10家,簽約資金10.2億人民幣,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家,其余均為千萬元以上項目。園區經濟的快速增長既有利于園區產業鏈的建設,也有利于園區各項環保工作的開展,為園區開展減量與循環工作打下基礎。這是園區建設生態工業園有力的條件。
3.區位和人文優勢
吉州工業園所在的吉州區是吉安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里水路空交通運輸均十分便利,是對接長珠閩6小時經濟圈的中心點;吉安市豐富的農林資源為園區發展生態經濟和綠色產品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給;螺子山森林公園、羅湖和廬陵文化園等構成了園區周邊良好的生態環境優勢。園區還可充分依托作為江西省中部經濟重鎮吉安的政策、人才、市場、資源和交通等優勢,將園區推向以生態經濟發展為中心的縱深。
吉州區古時山清水秀,曾是贛中名城,它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它既是廬陵文化的繁盛地,又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的門戶。這里名勝古跡眾多,如吉州古窯遺址、凈居寺、鐘鼓樓、陽明書院等。比鄰而建的廬陵文化園將古時的廬陵文化精髓與現時的井岡山革命精神有機地匯聚在一起,它的興建必將使吉州工業園有別于其他工業園的單調氛圍,使之更富有文化氣息,更體現人文關懷。
優越的區位和人文優勢是發展生態工業園不可多得的基礎條件。
4.基礎設施優勢
吉州工業園是在原城北組團的工業區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原有的造紙化工、食品加工等產業使之已具備一定規模的基礎設施。這里離吉安市區僅2.5公里,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水、電、道路、通訊等設施齊全。園區“六平一整”工作可基本滿足園區企業對市政基礎設施的基本要求。由吉安市投資,建造在園區旁邊的垃圾處理站和污水處理廠將更加完善園區的治污能力。
5.生態經濟優勢
園區從建園伊始,就始終堅持用生態理念來規劃建設園區。在園區的產業發展和項目引進過程中,生態發展理念始終貫徹于其中,節能、節水和無污染被列為入園項目的基本條件之一。在這種理念指導下,企業的清潔生產成為園區發展的一個亮點,園區新引進項目均屬于節能、節水和無污染企業,有污染的國有老企業則集中在三類工業區,這種產業布局也便于園區進行綜合整治。園區在生態學規律的指導下,從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兩方面來推動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因此,吉州工業園區在各級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已初具生態園區雛型。
(1)從源頭上控制污染企業入園
園區將新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達標作為進園的硬性指標之一,對進園建設項目采取“一票否決”制,即建設項目環保和消防不通過,不能進入工業園區,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目前由無污染企業組成的一、二類工業區已顯示出良好的生態效益,吸引著眾多打生態牌、追求生態生產的企業入園。
(2)循環經濟雛型的形成
園區一直非常重視循環經濟工作的推行。目前,園區已形成食品加工、造紙化工和機械制造三個生態產業鏈雛型。其中食品加工產業以糯米粉加工為中心,將產業鏈循環輻射至養殖業、生態農業、乳制品等產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品循環鏈。
6.生態環境優勢
工業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園區基礎建設與周邊的螺子山和羅湖構成了和諧統一的布局,廬陵文化園的建成更促進了園區人文環境的提升。由于園區對入園企業一直有很嚴格的環保要求,因此,大氣環境、水環境和聲環境等狀況都呈良好發展態勢,其指標達到了生態工業園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