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北農業大學第六批教學研究項目《獨立學院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08-A5)
[摘要] 文章闡述了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下學籍管理的優點,分析并指出各高校實施學分制下學籍管理工作遇到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學分制學籍管理的措施。
[關鍵詞] 學籍管理學分制優勢問題措施
高校學生學籍管理是指學校依據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有關法規,并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制定的實施細則和規章制度,對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所進行的質量考核及管理。它包括學生的學生入學報到與學籍注冊、課程考核與成績記載、學籍異動(轉學、轉專業、休學、復學、退學)、獎勵與處分、畢業資格學位資格的審核及證書發放等。學籍管理是各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于整個學校的運行和管理,對人才培養具有約束、保障、激勵的作用。
學分制是高等教育自主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的需要。它是以選課為前提, 以學分為單位計算學生學習量,以修滿專業所要求的最低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教學管理制度。與傳統的學年制相比,它使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安排學習計劃,改變了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一、與學年制相比,學分制下學籍管理的優勢
1.培養模式多樣化
進入21世紀,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同步加劇,知識化與信息化的全面展開。這一時代特征促使各高校突破傳統培養模式,為適應社會需求而制定了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復合型、應用型、技術型、實用型、通用型等等。
2.教學計劃中的課程體系更優化
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學分制下的課程設置更加靈活和富有彈性。除了規定的必修課外,還要求有相當數量的選修課,供學生自主選課,從而自主構建知識結構。
3.學制彈性化
學生畢業不再受“四年制”限制,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提前畢,特殊情況或創業等原因需要暫時中斷學業的,允許其延長學習年限等等,彈性學制讓學生充分掌握主動權。
4.課程考核與成績記載合理化
在學年制下,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決定其升留級,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做出學籍處理。而學分制下,取消了留降級制度,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全部必修課和經過注冊的選修課程,參加考試,成績及格即可取得學分,對于考試不及格或缺考的課程,可以重修。對教學計劃中規定的部分課程,學生認為可以通過自學可以掌握者,經申請批準可以免聽。允許免聽的學生可以只通過考試來取得學分。同時,為了區分學生學習成績的優劣,對所有必修、選修課均計算平均學分績,平均學分績計算公式為:平均學分績=∑(課程成績×課程學分×難度系數)÷∑課程學分,平均學分績的高低決定學生能否取得學位。
5.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籍管理高效化
在學分制管理中,繁瑣復雜地學分記載和統計,相當規模的排課選課,歷屆學生的學籍學歷電子注冊,以往陳舊的手工操作已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學籍管理工作。因此,各高校采用微機化的學籍管理,尤其是借助校園網來實現全校的學籍管理信息化,校園網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做到情況反饋迅速、及時,數據統計可靠、準確,信息搜集全面、客觀,增強了學籍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二、實施學分制下學籍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
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2005年9月1日教育部新出臺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全國高校陸續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但在實行學分制學籍管理工作中出現一些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建議。
1.課程體系方面
問題主要表現在選修課的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如果沒有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選修課,學分制將失去賴以存在的基礎,因此,要減少必修課比重,適當增加選修課比重,要增加課程門類,充分照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同時,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重視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不同類型的學校應有所區別,比如,多數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所以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程設置上要保證課程門類豐富、內容新穎,同時還要增加實踐教學環節。
2.選課制度方面
在選課時,學生會因為選課人數已滿或不足、教師數量缺乏、與已選課程沖突等原因不能選上課;也有些學生盲目選課,選而不修,造成教室資源浪費;還有學生選修簡單的課程,躲避難度大的課程,不注重自身知識結構的合理性、平衡性。
針對上述問題,課程設置上要盡量多的設置重復課、選修課,方便學生選課,避免課程沖突,為學生提供數量眾多、內容豐富的課程;建立完善的選課系統,制訂課程簡介、選課指南;建立和完善導師制,指導學生正確地修讀課程,保證學生選課及學習質量,避免選課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習,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順利完成學業。
3.彈性學制方面
因選課時,每學期選修學分總數受限制,跨專業、跨年級選課受限制,從而影響優秀學生無法提前選修高年級的課程。再有,學生若有不及格課程,只能等到下一年級開課時再去旁聽(可能因上課時間沖突而無法旁聽),隨下一年級參加考試,即大三的學生某門課不及格要等到上大四的時候隨下一年級考試,因此要做到提前畢業很困難。
在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及時修訂管理規定,制定實施細則,為彈性學制的實行創造條件。諸如,為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在安排課表時,除了午休與晚飯時間,實行全天候排課,在不同學期或同一學期的不同時段都能開出部分重復課程,進一步優化教務管理系統,完善免聽制度,使學生在時間、空間及任課教師的選擇上有余地,并且對教學計劃內的課程可以有比較多的選擇機會,使學生“提前畢業”成為現實。
4.教師隊伍方面
由于學分制是近些年各高校新采用的教學管理制度,許多任教教師更熟悉學年制的教學管理規定,對學分制不是很了解,但是教師又是學生主要接觸的對象之一,當學生問及考試、成績記載等一些問題時,教師不能準確按學分制學籍管理規定解釋。教學上,學生選課時,授課教師一般由學校教務部門安排,并不能完全自主選擇教師,所以教師的競爭上崗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從而學分制下的競爭機制也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因此,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首先要加強學分制學籍管理制度的宣傳力度。高校可以通過布告欄、校園網等途徑讓教師了解學籍管理制度,還可以給教師發《學生手冊》,讓其了解學籍管理規定。其次,全面實行教師聘任制,使教師的教學質量而不是數量與崗位津貼掛鉤,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師的教學之中,促使教師不斷更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達到優勝劣汰,帶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師隊伍的優化。同時,學校通過建立教學檢查制度、督導制度、教學信息反饋制度,及時了解教學信息,充分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5.學籍管理隊伍方面
隨著各高校從學年制學籍管理制度逐步向學分制過渡,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必將導致學籍管理工作量加大,工作性質更復雜,工作難度增強。同年教育部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開通了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這都對高校學籍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各高校普遍存在學籍管理人員配備不足,學歷結構不盡合理,大多數人未經過專業培訓,缺乏專業知識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等問題。
學籍管理是貫穿整個教學始終的工作,各高校領導要改變思想認識,重視學籍管理工作。學籍管理人員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要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心,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探索新規律,總結新經驗,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決策能力、組織指揮能力、協調溝通能力,使學籍管理工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除此以外,學籍管理人員必須掌握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高校教務管理信息系統及學歷證書畢業生電子注冊系統,并熟悉有關學籍管理的政策與辦法。
三、結束語
總之,學分制是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管理的必然趨勢,而學籍管理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是維護高等學校正常運轉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們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學分制學籍管理,采用高效率的學籍管理手段,使學分制學籍管理工作更加適應時代要求,為培養創新人才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汪曉艷:高校學分制學籍管理工作探討[J].法制與社會(管理視野),2008,08(上):260~261
[2]魏薇:實施學分制下學籍管理的問題與思考[J].氣象教育與科技,2007,30(1):41~45
[3]陳慧萍:電子注冊制度助力學籍管理模式改革[J].蘭臺世界(科學管理),2008,08(下):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