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選取第三產業國民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三個指標,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羅“余值法”測算中國第三產業發展中的資本、勞動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結果顯示:第三產業發展中的資本貢獻率較低,而勞動和技術貢獻率較高,并呈現一定的互補性,最后提出加快提高第三產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簡要對策建議。
[關鍵詞] 第三產業最小二乘法科技進步貢獻率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程度和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在推進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第三產業迅速崛起,部分行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國的第三產業起步較晚,產業內部結構、組織、布局及產品創新方面的知識、經驗、技術還較落后,科技在第三產業發展中的貢獻率較低。目前,國內研究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文獻較多,如范小俊(2005),王元地(2005),饒光明(2008)等運用生產函數和“索羅余值法”計算了經濟增長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但還沒有學者專門針對第三產業進行研究。本文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弄清中國第三產業發展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水平,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二、理論模型和數據處理
1.理論模型
1957年美國經濟學家索洛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從經濟分析角度,用增長速度方程來計算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貢獻。這也是經濟學界分析科技進步貢獻率所普遍采用的方法,該方法的具體思路是:
首先,對加入時間變量的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兩邊取對數,結果如下:
LNK=LNA0+λt+αLNK+βLNL+u (1)
其中,Y為產出,K為資金的投入量,L為勞動力人數,α和β分別是資金和勞動產出彈性系數,A0為基期技術水平,t為時間序列,λ為技術的年進步速度。
其次,運用計量軟件對(1)式進行回歸,得出α和β,再運用索洛方程式:
y=+αk+βl(2)
推導出計算技術進步增長速度的公式:
=y-αk-βl (3)
其中y是產出增長速度,k是資本增長速度,l是勞動者人數增長速度,而則是指技術進步速度。
然后,得出資金和勞動的貢獻率分別為:Ek=αk/y×100%,EL=βl/y×100%,由此可以推出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用EA表示):EA=1-EK-EL。
2.數據處理
本文所采用的原始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7),為剔除物價因素的影響和消除時間序列變量之間的異方差性,本文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以1990年為基期)對歷年GDP、固定資產投資K進行處理,然后取對數(由于篇幅的限制,就不在附原始數據)。
三、模型回歸與測算結果分析
1.模型估計
為消除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假設規模經濟不變,即α+β=1。從而消除LN K與LN L中的一個變量。將模型調整為:
LN(Y/L)=LNA0+λt+αLN(K/L)+u(4)
同時,為消除變量間的序列相關性,在模型中引入AR(1)、AR(2),借助于EVIEWS 5.0軟件,對模型進行回歸得:
LN(Y/L)=-0.76+0.07t+0.02LN(K/L)+1.40AR(1)-0.77AR(2)(5)
(-10.81) (14.77) (2.37) (12.15) (-6.75)
Adjusted R2=0.99 F= 943.27 D.W= 2.27
在5%顯著性水平下,C、t、LN(K/L)、AR(1)、AR(2)的T值都通過T檢驗,F檢驗也顯著通過,且擬合優度為0.99,模型擬合較好。另外,經查表得du值為1.36,而1.36 2.測算結果及分析 (1)人均勞動產出彈性大 從α,β值可以看出,資本的人均投入產出彈性僅為0.022,而人均勞動投入產出彈性為0.988,說明中國第三產業的增長還是勞動推動型的,單位勞動的增加可以帶來第三產業較大的產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因為第三產業本身是服務性的,對勞動力的需求性強于資本,這使得勞動邊際產出大于資本邊際產出;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占較大比例,而這些行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人均勞動的產出彈性較大,這表明中國第三產業面臨結構優化升級的挑戰。 (2)資本貢獻率較低 從下表中可以看出,中國第三產業的資本貢獻率較低,2003年為39.63%,其余年份都低于10%,超過5%的也只有三年,這主要是由第三產業本身的特點和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現狀所決定的。因此,目前中國在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時,不應盲目的投入資本,過度的資本投入必然導致零甚至負的邊際產出,而應該注重勞動力素質和能力的培訓。 (3)勞動和技術進步貢獻率呈現互補性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中國第三產業的勞動和技術進步貢獻率呈現互補的發展趨勢。1995年,勞動的貢獻率達到最高值157.45%,而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最低值-55.87%。在其它年份,勞動和技術進步貢獻率也是“一高一低”,此消彼漲,這表明它們之間存在內在的聯系。原因是:科技在很大程度上內含在人力資本中,即科技的進步體現為勞動者素質、能力的提高,知識、經驗的豐富,復雜勞動較簡單勞動多創造的那部分價值就表現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4)科技進步貢獻率波動大 圖顯示中國第三產業的科技貢獻率波動幅度比較大,在1999年達到最高83.72%,而最低的年份為-55.87%。但從長期來看,呈現出“高——低——高——趨于平穩”的變動趨勢。原因是科技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發展伴隨著勞動者知識經驗的積累、工具手段的改進和新技術的發明及應用。在科技水平較低時容易受到外界其它因素的影響而波動較大,一旦這種知識、經驗內化為勞動者的技能后,科技進步的貢獻就相對穩定,并逐步提高。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從對中國第三產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結果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1)勞動推動型的經濟增長。目前,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主要是靠勞動力的量的擴張來實現的,屬于勞動推動型的經濟增長。(2)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低級化。中國第三產業中傳統服務業發展規模較大,現代服務業規模小,導致第三產業內部結構低級化。由此,結合中國現實情況,考慮第三產業發展現狀,提出以下四點對策建議。 1.加大第三產業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 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是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提高其科技水平的關鍵。根據第三產業發展現狀,中國應加快培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為第三產業科技水平的提高提供強大動力。一方面要對在職人員定期培訓,以完善其專業知識結構,特別是要對企業的高層領導和主要管理人員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其市場應變能力和創新第三產業發展方式的能力。另一方面重視對潛在人才的培養。目前,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發展規模逐步擴大,而且隨著勞動分工的加速深化,新型第三產業不斷涌現。因此,需要培養潛在的第三產業人才,以在適當的時機推進新型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2.增強第三產業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是企業的靈魂,是第三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服務型企業要培育自身的科研能力,積極研發新型的服務產品,確保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首先,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創造條件,建立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營造自主創新的氛圍,激發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熱情。其次,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增加服務產品研發投入,及時引進科技人才、更新科研設備,進行開拓式的新型服務產品創新。再次,健全第三產業法律法規,保護創新服務產品產權。 3.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科技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最終體現在其對生產力的提高上,因此,提高第三產業科技水平的關鍵在于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研發的主要力量,政府要搞好環境建設,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更好的平臺。為科研院所和企業搭建橋梁,舉辦科研成果與企業見面推介會,促進雙方互動。同時把政策咨詢、金融服務、法律服務、人才交流等多種功能聚集在一起,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 4.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具有高技術密集度、高知識含量、高人力資本含量、高勞動附加值的特點,其從業人員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專業知識基礎和技術、管理的能力。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可以提高中國第三產業的科技含量,促使第三產業內部結構高級化。同時,在傳統服務業發展中引入信息化,加大現代服務業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力度,逐步提高傳統服務業的現代化水平,進而提高第三產業的科技貢獻率水平。 參考文獻: [1]肖耀球:《技術進步機理與數量分析方法》.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年:225~246 [2]王天營:我國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量分析.生產力研究,2003(5):49~52 [3]范小俊:廣西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與分析.《生產力研究2005(9):105~136 [4]饒光明等:重慶科技進步貢獻率增長中的直轄效應.軟科學,2008(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