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過實地考察、發放問卷、當面座談等研究方法,對山東省武術館校德育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對其進行了可行性分析,為山東省武術館校德育建設和健康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武術館校武術德育現狀
“未習武,先習德”,武術界自古至今都十分重視武德教育。“武無德不立,習武先修德”,這里所說的德,即武德,顧名思義就是武術道德,即習武者道德品質的修養。中國傳統的倫理精神上由儒家的德性、道家的道心和釋家的佛性構成的三維結構。武德作為中國傳統倫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現實質上還是中國傳統倫理精神在武術領域內的體現。他的內容雖然也隨著各個不同時期而不斷地補充和豐富,但其本質仍表現為:仁、義、禮、智、信、勇。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山東省374所已注冊的武術(館)學校,從中根據館校不同的規模主要調查40所武術館校中的在校學生、任課教師、任課教練員、各武術(館)學校的校長及負責人。
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在研究過程中,根據需要大量查閱國家期刊網;中國優秀碩博論文數據庫;廣西師范大學圖書館;體育學院資料室,收集與此課題相關的文獻近百余篇,然后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對當前武術館校方面的理論和狀況有了一個總體上的了解。
(2)問卷調查法
根據調查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依照本課題擬定的具體調查指標,分別設計了校長、教師、教練、在校學生4種調查問卷,采用實地調查和郵寄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具體了解山東省武術館校德育現狀。
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發放學生調查問卷50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480份,占總數的96%;發放的教師問卷480份,回收的有效問卷450份,占總數的93.75%;發放教練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23份,占總數的94%;發放校長調查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回收率為100%。通過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和反饋的結果顯示,本論文研究所需的問卷所列內容和結果能夠滿足本論文研究的要求,具備有效性。
(3)訪談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需要,走訪了山東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人員,山東省部分地區、市的武術協會及體育局的管理人員,并親自實地考察部分武術館校與校長進行交流獲取第一手資料。
(4)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SPSS11.5對數據進行信度檢查、百分比統計、聚類分析、
(5)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演繹、類比、綜合邏輯分析的方法,對各種信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并論證了有關的結論與建議。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武術館校德育工作狀況
學校的基本功能就是教書育人,這里說的育人就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即德育。德育教育向來都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原則,現已成為我國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內容。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把黨和國家對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政治、人生觀和世界觀等方面的要求,加以科學的組織,通過的一定的教育形式,使之轉化為他們的思想品德素質的一種社會活動。它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核心目標,將青年一代培養成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人,道德素質是人的第一重要內涵,它不僅有助于人類文明的延續,也使青少年本人受益終生。
武術是一種社會性強、涉及面廣,參與人多的特殊體育項目武術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重要禮儀、講道德的優良傳統歷來十分重視武德教育。自古就有這么一句話“未習武,先習德”,由此可知,武德對于習武之人的重要性。所以要尚武崇德,以德為先,這既是行為的準則,又是實踐的標準,習武的目的并非爭強好勝,而是為了強身健體、修身養性、將習武和做人一道并重同修,這就要求各武術館校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加強武風的建設,使個人的習武行為與社會責任和義務聯系在一起,樹立自覺維護正義、忠于民族、報效國家,對社會有所作為的新時期武術人的形象。
作為我國中小學的一個特殊部分——武術館校,在經歷了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之后,其辦學條件和管理體制已逐步趨于成熟和完善,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其學生的德育教育狀況卻不成熟。我在對山東省40所武術館校調查中發現:有67.5%的學校至今還沒有德育課,75%的學生沒有德育方面的書,甚至有45%的學生認為上德育課根本沒有必要。學生意識不到德育的重要性直接反映了學校管理者對學生德育工作的冷漠和輕視。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改善,武術館校將會有部分武藝高強而道德敗壞的人進入社會,他們給社會帶來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在這方面我們已有慘痛的教訓。并且我們還發現,武術館校的學生中男生占85%,13~15歲的學員占42.5%。這個年齡段正是青少年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它決定著學生本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思想品德、性格等個性特征的形成。因此,加強武術館校學生的德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武術館校正處在成長發展的關鍵的時刻,重視武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極為必要的。
2.武術館校德育工作狀況分析
青少年由于年齡的限制,思想處于非常活躍和極不穩定時期,這個階段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是人生中一個特別危險的時期。因此武術館校中的青少年學生很容易被社會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所感染,比如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人生觀、價值觀會不時的滲透到武術館校學生的生活當中,封建社會的那種“拉幫結派”、“非法聚會”、“拜把結義”、“為朋友兩肋插刀”也在社會上沉渣泛起,這些不良思想勢必會侵襲和腐蝕學生的思想。“黃、黑、白、賭”這些歪風邪氣,都必然從多方面影響或改變著武術館校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觀。因此,武術館校的德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在眉睫。
目前山東省武術館校的德育工作現狀不容樂觀,大部分武術館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不落實,措施不到位,沒有專門主管德育工作的領導小組,沒有團隊建設,忽視師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途徑單一,僅限于德育課程的教學,缺乏課外德育活動,普法活動,節日活動等。很多開設品德教育課的學校只是作為一種形式,而實際上德育課程被其他課程所占用。很多學校沒有專職的德育教師,此課大多由語文教師擔任。許多教師不知到怎樣將教學和德育結合起來,備課不注意發掘教材中的思想性,不會把德育貫徹于教學之中。學生違反了課堂紀律,不是耐心說服教育而是把學生趕出教室,或交給班主任老師了事。從學校這些種種忽視德育教育的情況來看,加強德育工作必須提到歷史日程。
教育部關于加強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曾多次指出:“要切實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這要求武術館校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要樹立以德為先的教育思想,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作為武術館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常抓不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于武術育人的目的,王薌齋說:“其(拳道)要在修正人心、抒發感情、改造生理、發揮良能、使學者精明體健、利國利民,故不專中技擊之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則可謂之拳,否則是異端耳。”所以拳彥中有:“未曾學藝先識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無德不如無拳。”另外在我國古代社會就曾有以武德作為選拔或任免官員的標準。據《國語》中記載:“有武德以養正卿。”意思是說:“有武德之人即可做高官。”武當拳派“十傳十不傳”的戒約、著名少林派為習武弟子曾訂有“十條戒約”、內家拳為自己的門派設有“五不傳”的規矩。所以,歷來習武者都把武德的培養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武術館校的學生練武多年,無論是體能,還是技能上都超出常人,如果忽視對其進行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就會使武術館校中部分武藝高強而道德敗壞的人誤入歧途,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給社會造成危害。
造成武術館校管理者忽視德育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思想不正確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所謂教育思想,就是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是教育者培養人、教育人的指導思想。教育思想正確與否,決定著教育工作的成敗。武術館校管理者普遍存在著重技術、輕教學、輕德育的思想,注重學生在武術比賽中的名次、畢業生的就業等成績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而將德育工作放在無足輕重的地位。德智體全面發展,是建國以后教育方針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培養人才的根本指導思想。這種教育思想認為:“一個人是不是合格的建設者、能不能成為可靠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看他是否能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為此,加強武風建設、促進武德好轉是武術館校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主管部門的責任。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學校德育工作包括教師的德育工作和學生的德育工作兩個方面,首當其沖應當加強師德教育,以德為先,注重把思想政治工作擺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首位。要想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首先要從教師的思想品質入手,尤其是加強職業道德、奉獻精神、事業心、責任感的教育培養,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穩定教師隊伍。武術館校應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要定期組織教職工學習《教師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等教育行政法規及規章,要在教師中樹立師德典范,發揮楷模效應,還要引導教師堅決抵制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對變相索要、體罰學生的現象一定要杜絕,使教師在學校和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武術教育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重要禮儀、講道德的優良傳統。武術練習歷來十分重視武德教育。武術館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尤其重要的是重視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德育為先,以德治校,讓學生樹立良好的習武風尚,堅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尊師重道,尚武崇德的良好習慣。同時教師應在德育工作的內容、形式上下工夫,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以及吸引力和滲透力。在教學內容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使他們更好地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2.建議
為此,武術館校的領導必須端正思想、轉變觀念,切實樹立以育人為本,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把思想政治工作擺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德治校,走出“重藝不重德”的誤區。同時要加強師德教育,要求武術教練不僅要傳授武術技能,更應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教學訓練的始終。提倡建立新型的師徒關系,反對封建宗派觀念。
參考文獻:
[1]李 永趙 珍:我國武術學校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6):27~29
[2]栗勝夫姚麗華劉衛峰:我國武術學校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2003,2(3):77~83
[3]王國琪任海黃凌海等,我國武術館校之研究[J].體育科學,2001,2(6):24~27
[4]劉泳曹曉培等:山東省武術(館)學校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406~1408
[5]郭凌宇李金龍,山西省武術館(校)現狀調研[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11):52~54
[6]佚名:武術館校現狀分析[J].中華武術,2002,(5):6
[7]劉海超:對我國民辦武術教育沿革與發展的研究[J].體育與科學,2004,(5):80
[8]曲宗湖楊文軒:現代社會與學校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87
[9]吳兆祥:學校體育科學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43~76
[10]王道俊王漢闌:教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127~129
[11]晁岳春:山東省武術(館)學校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