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和諧社會要求的諸多方面進行監測評價,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施成效尤為重要”得到了普遍的贊同并形成了廣泛共識。文章在綜述中國和諧社會評價的現狀的基礎上,梳理了目前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評價指標體系指標選擇、數據來源、評價功能等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在多學科協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較為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 和諧社會 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方法
一、關于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的回顧
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質要求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和諧社會進行定量分析的工作,理論界普遍認為起自于2004年9月中央文明委正式頒布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試行)》。雖然該測評體系在設計的目的、對象與和諧社會的綜合評價體系有較大的差別,但是其指標的結構體系、數據的采集方法以及評價方法等對和諧社會的綜合評價體系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它“完成了一項開創性、功德無量的系統工程,它既填補了國內同類研究中的空白,又為我國文明城市的創建,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找到了一種科學評估的工具”。自此,政府部門和國內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展開了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
從政府部門看,2005年,國家統計局重點課題“和諧社會統計監測體系研究”之 “和諧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研究報告”是較早的研究成果。同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推出“和諧深圳”指標體系。其特點在于把“和諧指數”和“幸福指數”細化成“社會和諧量表”和“個人幸福量表”。“個人幸福量表”側重于主觀感受。同時選取的39個具體指標都注明了責任單位,由政府19個有關部門具體負責,使深圳構建和諧社會有了真正的責任主體,也為政府的政績評價提供了重要的客觀參考依據。浙江臺州市在《臺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提出的對“和諧社會”六大特征的二級指標詮注較具獨到的見解,如在民主法治測評項目中提出的“敗訴撤銷的行政案件追究率”、誠信友愛測評項目中提出的“萬元生產總值社會慈善捐款額和企業信用度”等指標都具有較大的建設性意義。在同類研究中值得一提是2007年北京市開展幸福指數研究,并將其納入和諧社會指標評價體系中。2007年11月9日“中國城市和諧發展指數研究報告”在上海公布。這份報告從中國城市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設計與架構了中國地區和諧發展指數體系、中國城市和諧發展指數體系,分別評價了中國30個省、區、市及41個城市的和諧發展指數,是中國第一個評價城市和地區和諧狀況的指數。
理論界也從不同的視角對“和諧指標”提出了自己的解讀,并建構了一系列的指數模型。代表性的成果有:張德存“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歐陽建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綜合評價體系研究”、胥傳廣“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初探”等論文從綜合評價理論的角度對和諧社會建設進程進行綜合評價的有益探討。黃琦在“城市和諧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從和諧社會運行機制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和諧社會評價的指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吳詣民、陳濤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將納入指標體系的指標分為三類:超前指標、同步指標、滯后指標,以便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進行監測,及時修正偏差。鄭曉靜“基于AHM-GRAM的社會和諧度綜合評價與實證”、湯宇曦“基于DEA方法的東莞市和諧社會發展情況分析研究(1996—2005年)”、張穎超“基于改進的AHP—TOPSIS法的和諧社會綜合評價研究” 對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的基本方法進行了討論,很大程度上豐富和完善了和諧社會評價工作。
對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整理,其內容集中在從各自學科的視角構造指標體系的提出設計的原則、構建相應的指標集、研究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闡述測量和諧社會度的可用模型等多個方面。并在多方面達成共識:
首先,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方面,普遍認為建立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全面性、層次性、獨立性等基本原則,同時還應兼顧可操作性、可比性及動態性等原則。
其次,在指標體系設計方面,已有成果盡管在具體設計的體系層次上有著較大的差異,但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大基本特征成為理論界及政府部門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依據。在具體指標采集方面,客觀指標集與主觀指標集應有機結合。
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已有的許多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成果為和諧社會綜合評價體系的建立奠定了扎實基礎。但和諧社會評價工作目前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化。
1.和諧社會內涵的理解
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是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和本質屬性的把握。其內涵應既具有人類和諧社會的一般性,又具有社會主義的特殊性。已有研究認識到和諧社會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等多學科領域,但多數主要停留在本學科對和諧社會概念、特征、不和諧因素、如何構建等方面的界定和描述,缺乏在多學科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綜合各學科影響因素的關于“和諧社會”的理論解釋框架。通過對國內外指標體系相關研究可以看出國外指標運動從高潮轉入現在的低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一個指標背后沒有一個堅實的理論框架作為基礎。凡是得到廣泛應用的指標都是以理論為后盾的,缺乏理論根據的社會指標缺乏解釋力,從而降低其適應范圍。
2.指標的選取
在指標體系的設計方面,從一級指標的選取看現有的研究可歸納出以下幾類:一是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六大特征作為6個一級指標。二是將經濟和諧、政治和諧、社會和諧與生態和諧等確立為4個一級指標。三是一級指標分為主客觀指標兩大類。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以上哪一種模式,其下設的具體指標往往數目較多,一般都是20個~30個二級指標,而至三級四級指標甚至多達50余個,這樣雖然盡可能做到了全面,但不利于指標體系在實踐中的推廣和應用,又可能造成信息重疊和不準確。另一方面,在眾多的指標中,注重選取表征不同區域特色的指標,但并未由此凝練出能表征普遍適用的代表性指標,使得已建構出的評價模型可比性較為欠缺。
3.評價數據
科學、客觀是評價的基礎要求。評價所采用的數據也直接影響著和諧社會評價結果的準確與客觀。目前中國的和諧社會評價數據有兩大來源,一是來自于政府部門,如統計局、民政、環保、司法等公布的各項社會統計數據;其二是來自于面向公眾的各類調查所得數據。來自于問卷調查的數據,其客觀準確性與調查的覆蓋率、問卷的設計、調查的方法等有較大的關系;來自于統計年鑒的數據權威、客觀且具有較高的準確性,但卻存在明顯的滯后,而和諧社會的建設是在不斷前進的,這就使得評價結果的時效性差強人意。
4.評價方法
建立社會指標體系的最終目的是用于對社會現象的分析與評價。評價成功與否的關鍵,除了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否科學外,更重要的是取決于所運用的評價方法是否科學與合理。評價方法的研究具體包括評價指標的篩選方法、綜合指標的構建方法,以及各種評價方法的比較與選樣等問題,一般主要涉及到兩個環節,一是指標權重的確定問題;二是指標的標準化問題,已有的成果從不同角度對和諧社會的統計測度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需進從統計學的角度進一步研究研究指標體系的特征、構建原則、權數的設置方法和指標體系的實證、擬合、預測方法,從而使指標體系的研究更加科學、合理、客觀、可行:
從指標權重看:在指標體系綜合評價中,各個指標所起的作用和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因此,為了評價的科學性,通常需要對不同的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學術界確定權重有多種方法,如德爾菲(Delphi)法、相鄰指標比較法、統計方法和層次分析(AHP)法等。但這些方法各有利弊。
從指標標準化看:由于各具體指標的單位不一,因而在進行綜合評價前,必須將各指標的數值轉化為具有可比性的“標準值”。這一步驟是為了消除原始變量(指標)量綱的影響,因此也稱無量綱化。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方法有很多,如有極差法、閾值法、Z—score法、比重法、百分比次法和秩次法等。目前絕大多數研究是以小康指數或現代化指數為參照目標,確定和諧社會指標的標準值,收集數據資料。但“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狀態,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動態概念,其目標與現代化的目標和小康社會的目標有很大的差別,說明確定具體的“和諧社會”的標準值也是十分難以把握的。
5.評價體系功能
和諧社會這一命題提出以來,我國學界對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的討論從無到有,并日趨深入和細化,但縱觀現有的研究成果,絕大部分僅僅將眼光局限在指標體系建立本身的討論上。而指標體系的作用不僅僅應只表現在對事物的評價上,還應表現在對事物發展過程的監測和事前預測上。正如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實時監測和評價一樣,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對其進行監測,以便我們能及時修正偏差,使我們能更加順利的完成這一“新時期的長征”,這方面的研究我們還比較薄弱。
三、幾點建議
1.明確評價目的,堅持以人為本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必須“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意味著評價社會和諧的指標體系應該代表最廣大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群眾的利益日益呈現多元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因此政府部門或專家學者應對廣大人民群眾關于和諧社會特征、影響社會和諧突出矛盾的認知進行廣泛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選取構成指標并確定其權重,形成評價指標系統。
2.實用可行,動態評價
盡管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包含了縮小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的本質要求,但我國客觀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評價指標體系,既要符合國情,能反映中國和諧社會發展的實際,也要考慮能進行地區之間的和諧社會水平的比較,既可以縱向測算一個地區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又可以橫向比較不同地區和諧社會水平的差異,因而鼓勵和提倡分區域的和諧社會評價的同時,期待能提煉出普適性指標使得各具特色的指標體系具有更好的可比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持續過程。在化解中,協調只是暫時的處于相對平衡狀況的矛盾關系的反映,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會出現,協調總是在這種不斷地矛盾運動中走向更高的水平。因此和諧社會的評價指標,應是在動態中反映和諧的程度,它既能夠客觀地衡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階段性的成果,又能夠隨著矛盾的變化而進行適應性調整,并成為指引構建更高層次的和諧社會的相對基準。
3.全面客觀,堅持科學性
和諧社會統計指標體系要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和諧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內涵,和諧社會發展戰略的主要構成要素都應在指標體系中得到反映。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對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的分析思考,多角度把握和諧社會的內涵,遴選出符合各學科對和諧社會問題評判的指標體系,并從統計學的角度研究指標體系的特征、構建原則、權數的設置方法和指標體系的實證、擬合、預測方法,使各項參與評價的非量化指標間建立有機聯系,從而形成依據多學科協同研究較為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使指標體系的研究更加科學、合理、客觀、可行,使評價結果能夠更好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整體特征和一般趨勢。
參考文獻:
[1]湯一介:建設“和諧社會”評估指標.人民日報,2004~11~15
[2]張劍鋒:和諧社會指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評述.學術交流,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