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成為21世紀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呼喚農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農民思想素質的提升。在新農村建設中,農民思想狀況總體上呈現出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提高、主體意識凸顯、思想解放加速、追求新生活的勁頭更加迫切等積極變化,但也出現了因生存壓力加大、自身素質低下、責任義務觀念淡化、倫理觀念復雜等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的思想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奠定思想素質提升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教育培訓成為先進思想形成的文化支撐,創新道德教育形式養成良好思想道德習慣,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提供思想良性變化的環境氛圍,是當前應對農民思想變動、實現農民思想素質從傳統到現代提升的舉措選擇。
[關鍵詞] 新農村 農民 思想動態 舉措
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改變千百年農村落后面貌,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將成為新的世紀中國社會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呼喚農村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呼喚農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農民思想素質從傳統向現代的提升。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他們的思想狀況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社會風貌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準確把握農民的思想動態,認真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應對農民思想變動的有效舉措,不斷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情,實現共建共享新農村文明成果,應是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重要課題。
一、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民的總體思想狀況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當前農民的思想狀況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偟目矗饕尸F以下幾方面變化:
1.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隨著取消農業稅、實行糧食直補、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取消中小學學雜費等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和農村綜合改革措施的出臺,農民群眾對中央政策的滿意度有了較大幅度提升,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有了較大幅度提高。據調查發現,目前河北農民對惠農政策滿意和基本滿意的占96.62%;在對當地政府的工作是否滿意的回答中,很滿意占50.25%,比較滿意的占43.79%;對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了解的達47.82%、了解一些的達44.62%;認為黨員干部與群眾的關系非常融洽的占34.94%,比較融洽的占49.79%。這一結果表明,當前農民群眾的思想總體上是穩定和積極的,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是可靠和穩固的。這為維護農村穩定、提升農民群體的凝聚力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
2.農民主體意識日益顯現。據調查發現,當前農民自我發展、自我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且能在國家法律政策的指引下,積極主動地走上致富之路。在增收致富方面,找政府的少了,找市場的多了,對基層政府的依賴性逐步減弱,由過去的“等靠要”思想逐漸轉變到依靠自身致富上來;在政策學習中,他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不再是一味地聽從上級的說教,而是通過政策對自身利益的影響來理性地加以判斷;在遇到矛盾和糾紛時,農民群體的自我維權意識增強,由過去的忍氣吞聲到現在的依法維權。問卷顯示,“在遇到矛盾或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您怎樣解決”時,回答“通過組織調解或司法程序”解決的占70.29%;對村委會選舉,表示積極參加的占51.03%,愿意參加的占36.53%,不愿意的僅占1.09%;而88.77%的人希望致富帶頭人當村干部,希望“同一家族”、“與自己關系好的人”、“給自己好處的人”合計不到9%。農民主體意識的日益增強,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
3.農民思想解放加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受到思想解放大討論活動的推動,河北農民正在逐步從自我封閉的思想意識中解脫出來,進入思想解放的加速期。一是效益、市場和競爭意識明顯增強。目前,大多數農民想問題、干事情首先考慮的是能不能賺錢,生產的東西能不能賣出去,發家致富是他們最大的要求和愿望,開拓多渠道增收途徑是他們最為緊迫的心理訴求。在“您對什么問題最關心(可多選)”中,雖然醫療改革、社會保障等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但還是有71.8%的人選擇了“收入增長”。二是對科技知識、信息知識的需求更加強烈。問卷調查顯示,在科技致富方面迫切需要科技培訓的占46.39%,迫切需要科技信息的占45.63%。三是生態、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已被多數農民所接受。調查發現,生態、環保是農民關注的熱點之一,大多數村民對當地污染企業或礦山亂采表示強烈不滿,有的還進行了自發抵制。以上表明,農民不再是保守、落后的代名詞,他們對待新生事物的態度和思想解放的程度,已經令人刮目相看,這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創新“三農”工作、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思想基礎。
4.追求新生活的勁頭更加迫切和強烈。當前,農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越來越高,生活方式更趨開放,業余休閑活動更加豐富。在農村,一些普通農民也通上了互聯網,中青年人都使用上了手機電話等現代通訊工具;即使那些經濟條件較差的農民,也表達出對現代生活的殷切向往。廣大農民對未來正由單一求富向求富、求美、求知、求樂、求和諧的多樣性生活的期盼需求轉變。調查發現,在廣大農村涌現出一批自發的文體組織。他們自費購買行當、編排節目、自發組織比賽,在形式上有傳統的秧歌隊、棋友會,也有新興的詩社、藝術團、圖書館等,充分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強烈愿望。廣大農民追求新生活的心情和愿望,成為推動農村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
二、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民思想中的突出問題
盡管當前農民的思想主流呈現出健康向上的積極變化,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和城鄉交流的日漸頻繁,農村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農民的思想變動日趨復雜和多元。農民思想中依然存在著與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的深層次問題,亟需引起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主要表現為:
1.生存壓力加大引發心理焦慮。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和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對未來發展信心正在增強。但也必須承認,由于復雜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農民生存壓力不斷加大,使部分農民焦慮不安的心理不斷加重。從增加收入方面講,一是農業生產由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增產不增收;二是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農民就業形勢異常嚴峻,進城務工更加困難,非農收入難以增加。從預期支出方面講,農民子女上學、醫療、建房、婚喪事、養老和生產性支出持續加大,使農民長期處于心理壓抑和焦慮狀態。調查發現,農業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迅猛,而糧食價格增長遠遠沒有同步。在“您認為當前農村社會保障的重點應是什么(可多選)”中,選擇“普遍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的占49.41%,選擇“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制度”的占72.68%,選擇“建立農村合作醫療網絡”的占42.53%。焦慮和壓抑心理的加重,是社會不安定的因素,影響著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急需通過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予以緩解。
2.自身素質與其增收致富的迫切期待不相適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由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農村的教育狀況明顯落后于城市,農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質比較低,這直接影響到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長期與自然經濟和小生產相聯系,比較保守和落后,且受傳統影響較深,容易使他們思想僵化,難以突破傳統小農意識的束縛和樹立現代生活觀念。盡管當前農民增收致富的愿望迫切,但由于自身素質低下,使其接受科技知識和先進技術的能力較弱,致富能力明顯不足,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調查發現,有33.4%的人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提高農民素質;有50.2%的人認為影響當地致富的重要因素是缺少科技知識。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差,廣大農民掌握現代農業科技知識比較困難,學科技、用科技、科技成果轉化非常緩慢,再加上部分農民盲從思想嚴重,缺乏敢闖敢干的開拓進取精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增收致富的步伐。特別是當前廣大農村中,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農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殘和婦、孺,這些人既難以接受新技術,更不會現代化的科學管理和經營,缺乏市場意識、效率觀念和開拓創新精神,依靠這些人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將任重道遠。由此看來,農民素質低下是制約其增收致富的主要瓶頸之一,通過各種途徑提升農民素質仍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一項艱巨長遠的任務。
3.求利心理增強與責任義務觀念淡化。廣大農民受市場經濟趨利性的影響,求利心理增強,較以往更關注自身的利益問題。農民金錢觀念、實利意識大大強化,競爭、進取、效率、求利等新型思想觀念日益深入民心,這是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巨大動力。與此同時,廣大農民在其求利心理增強的同時,責任義務觀念、集體觀念卻在悄然淡化。調查發現,廣大農民對與自身利益關系不大或無關的農村集體事業不關心、不參與、不支持,導致農村公益事業難以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受阻。部分農民沉淪于個人眼前利益的精打細算之中,漠視和損害長遠、整體利益和他人、集體、國家利益;個別人甚至用利益得失取代了倫理標準,急功近利、見利忘義,有時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不惜犧牲自己的人格和他人的幸福乃至生命。調查發現,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一些農民的小作坊、小企業不惜污染自然環境和水資源,不惜損害和睦的鄉親關系;河北三鹿奶粉事件本身就是為謀取個人私利而淪喪人性和道德底線的典型事件。農民訴求趨利性的特征,需要對農民進行正確的利益觀教育,發揮利益驅動對改革發展的促進作用,消除對社會整體利益的負面影響。
4.倫理觀念趨于復雜引發道德困境或道德滑坡。當前農民的倫理道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變動,導致部分農民是非標準上模糊不清。他們相信科學致富,有時卻聽天由命;相信科學治病,有時卻求神保佑;信奉勤勞致富,有時卻幻想不勞而獲;痛恨賭博,卻有時參與;憎恨偷盜,卻不敢舉報等。在調查過程中,有80%的農民認為,日子越過越好,人情越來越淡,“向錢看”的意識越來越濃,重自我輕友情、不講誠信;在家庭關系上,重幼輕老,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社會關系上,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仍然存在。走訪調查發現,農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盲目攀比之風盛行,人情消費已成為目前農民的一個沉重負擔。如果聽任這種不良風氣任意泛濫,將會導致整個農村社會的倫理、是非、榮辱觀念混淆不清,造成人們價值迷亂和道德困惑,農村中淳樸厚道的社會風氣將蕩然無存。
三、新農村建設視野下農民思想素質提升舉措選擇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中,應對農民思想變動,努力破解其思想障礙,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應統籌謀劃、標本兼治,選擇盡快提升農民思想素質的有效舉措。
1.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思想素質提升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英格爾斯曾指出:“落后和不發達也是一種國民落后思想心理狀態。國民的思想、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鎖在傳統思想意識之中,就構成了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睉敵姓J,當前農民思想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滯后。生產力水平不高、財富還不充裕仍然使農民視野狹隘,斤斤計較;社會保障不力,使得對老人的贍養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提升農民思想素質,必須首先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立足于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高校農業和創匯農業,開辟多種增收渠道,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本小康的步伐,并通過發展生態農業,引導農民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和生態平衡,樹立科學發展理念;二是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加大扶貧力度,幫助貧困戶盡快實現合法致富,形成先福幫后福、共同富裕的文化環境;三是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使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新成果。
2.加大教育培訓,為先進思想理念形成提供文化支撐。建設社會主義主義新農村,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素質,離不開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一是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受教育程度。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文盲的基礎上,切實抓好農村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要充分利用農村空閑學校,選調優秀教師,以開發當地資源、發展優勢產業、致富一方為原則,開展綠色證書教育和多種形式、多層次的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積極培養服務農業農村的各類人才。要特別注意加強對農村電腦網絡知識的培訓,使其真正享有現代化的信息服務,樹立強烈的信息意識。要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開展農村人口轉崗培訓,增強農民發展二、三產業和務工經商、進城謀生的技能和本領。通過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使走出去的勞動力有較強的務工技能,留下來的農村勞動力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增強他們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能力,成為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同時,政府還要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鼓勵和支持農民走向城市,并通過財政支持和政策優惠,鼓勵那些學有專長的進程農民回鄉創業。二是要注重大力培養廣大農民的科學發展理念,通過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水資源、保護耕地的科普宣傳教育,培養農民的節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為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改革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3.不斷創新道德教育形式,引導農民良好思想道德習慣養成。道德教育是提高道德素質、培養道德品質、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和道德風尚的重要手段,提升農民思想道德素質,離不開對農民的道德教育。要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特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尤其是要注意引導農民正確對待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明辨善惡美丑的能力。針對農民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農村道德教育要區分層次,把道德教育的先進性和廣泛性結合起來,既要使基本的普遍性的道德得到認同,又要確立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的價值導向作用,從而帶動整個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進步。與此同時,農民道德教育要和道德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和農民熱心參加的社群組織活動形式開展道德教育,通過開展“五好文明家庭戶”、“十星戶”、“好兒媳”、“好孝子”等評選活動,使群眾明白應當提倡什么、學習什么,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和思想道德品質。此外,還要不斷創新農村道德教育方式,以互聯網作為開展道德教育活動的有效載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要注意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自覺抵制網上不良道德思想和行為,促進農民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
4.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為農民思想良性變化提供環境氛圍。更新農民思想觀念,必須要與加強農村硬件設施建設相結合,整治村容村貌。在廣大農村,大力開展新農村硬件工程建設。一是要在實施“三化”(道路硬化、村街凈化、村莊綠化)、治理“五亂”的基礎上,做好村莊規劃、空心村改造,開展新民居建設工程,著力改變千百年來農民傳統的居住和生活形態,逐步實現村民生活的現代化、舒適化和文明化;要把解決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作為重點工程來抓,垃圾要定點存放處理,安裝專門的排污管道和治污設施,徹底解決農村長期以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的現象。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村容村貌大變樣活動,改變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不良生活衛生習慣,引導農民更新思想觀念,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抓好村民中心建設,通過興建文化室、圖書室、文體活動中心、農村教育中心,推動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和多元化文化需求得以滿足,并不斷豐富社會文化生活,使其精神面貌更加昂揚向上,為農民思想向良性發展提供強大的環境氛圍。
參考文獻:
[1]本文調查數據和資料均來自于河北省委宣傳部2008年6月赴河北各地對農民思想狀況調查統計的結果和作者2009年2月對部分農村的實地調查
[2]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心理心理·思想·態度·行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