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獨立十余年來,中亞各國的對外貿易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初步形成規模的發展歷程。期間,各國外貿政策不斷地調整變化,對外貿易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概述了中亞國家外貿政策的歷史演變后,本文對其外貿政策調整的動因和績效進行了評析,并結合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特點,進一步指出未來各國外貿政策調整的方向。
[關鍵詞] 中亞國家 外貿政策調整 績效
中亞五國獨立之后,經濟體制開始由原來的計劃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轉變,與此同時,各國也開始注重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把發展對外貿易,吸引利用外資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組成部分。中亞五國憑借自身的重要戰略地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潛力,使各自的對外貿易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初步形成規模的發展歷程。在這一過程中,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也在不斷地調整變化。本文就中亞五國的外貿政策的調整發展,績效及發展趨勢做出一些分析。
一、中亞國家外貿政策的歷史演變
1.中亞國家獨立前的外貿政策。中亞五國獨立前均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當時,外貿權為聯盟中央所控制,各國無外貿權,基本上也沒有從事這方面工作的機構。前蘇聯的外貿體制為國家壟斷制,對外貿易活動嚴格按照國家計劃進行。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貿易基本上是由聯盟中央按照指令性計劃把產品調出和調進,相互之間的商品交換占輸出輸入總額的比重,俄羅斯為57%,烏克蘭為79%,中亞國家在85%以上。
2.中亞國家獨立后的外貿政策調整。中亞國家在獨立后的外貿政策調整,突出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原有國家壟斷外貿體制,逐步建立起開放型的對外貿易體制;設立對外貿易的管理機構,確立涉外經貿活動的法制基礎;根據自身的經濟現狀、資源狀況確立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戰略。
二、中亞國家外貿政策的績效分析
1.中亞國家外貿政策調整的成效。(1)對外貿易額取得明顯成效。從總量來看,各國對外貿易額均有顯著增長。1991年哈、烏、吉、土、塔五車對外貿易額分別為24.2億美元、19.7億美元、6.1億美元、5億美元、7.4億美元。2003年,各國對外貿易額分別增長到212.273億美元、66.9億美元、12.98億美元、54.02億美元(1月~11月)、16.79億美元。 分別增長了2倍~10倍。(2)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向多元化發展,貿易伙伴逐漸增多。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各國積極尋找新的貿易伙伴。對外貿易的地理方向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貿易渠道不斷拓寬,貿易伙伴逐漸增多。(3)招商引資成效顯著。近幾年來,中亞各國外資的注入無疑對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截至2004年12月,哈共引外資累計約342.56億美元。烏獨立以來,已累計吸引外資140億美元,外資企業產品占烏出口產品的份額也逐年增長。(4)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國民經濟的復蘇發展。中亞國家發展全方位的對外經濟關系,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資源賺取外匯,再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促進本國工農業生產的恢復。
2.中亞國家外貿政策存在的問題。(1)外資多數流向能源和采礦行業,投資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外資的趨利性導致大多數資金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資源開發部門,特別是石油、天然氣、礦業及電力部門。流入加工工業部門的較少。自然資源開發的發展在短期內固然能為中亞國家換回大量緊缺的外匯,但從長期來看外資投資的這種偏好必然進一步加劇各國經濟結構的失衡,不利于經濟的持續性發展。(2)資源密集型出口戰略導致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化,原料化。由于歷史原因,經濟狀況及要素稟賦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中亞國家選擇的是資源密集型出口戰略。各國出口的多為初級產品,出口商品結構具有明顯的單一化,原料化的特點。這無疑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3)管理對外貿易的法律法規經常變化,且執法過程中存在執法不嚴的情況。獨立十余年來中亞各國在涉外經濟法制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法制和市場機制仍不健全,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各項法律法規仍在不斷的完善和改進中,而過于頻繁的調整和變化為對外經濟活動的開展增加了變數。
三、中亞國家外貿政策的發展趨勢
1.總的方向朝著開放、自由化的方向發展。當今世界是個開放和競爭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使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和發展。深感經濟落后的中亞國家深知如果不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就難以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大潮中立足。各國都將依托資源和戰略要地的優勢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之中。因此,中亞各國的外貿政策也必然朝著更為開放和自由的方向發展。
2.各國將繼續發揮傳統出口產業的優勢。2005年哈薩克斯坦工業部提交的2005年~2008年工業和對外貿易政策發展計劃,將重點主要放在石油、天然氣和冶金業發展方面。哈政府2003年公布的《哈薩克斯坦里海地區開發計劃》中設想,到2005年將哈里海地區的原油產量提高到500萬噸,2010年達到4000萬噸,2015年達到1億噸。與此同時,哈將進一步完善油氣出口體系,包括建設油氣管道,具有儲存和罐裝能力的港口和港口設施等。
3.引導外資流向,使其更多地投入到加工工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產業。對于外資過度流向原材料、能源等資源開發部門這一問題,已引起中亞一些國家政府的注意。各國將會越來越多地使用法律、法規及經濟手段來引導外資流向,使之更多地投向其薄弱環節和需要更新改造的主導工業部門如機器制造、原材料加工、輕紡食品工業和基礎設施等部門。
4.轉變原料型出口,要利用本國原料進行深加工實現進口替代戰略。目前,中亞各國都積極致力于改變單一依靠原料型產品出口的戰略,改變加工工業落后的局面,努力進行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
5.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由于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中亞各國也在努力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因此,各國必將進一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在此過程中實現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互補。目前,中亞各國正以“中亞合作組織”為平臺朝著“一體化”的目標努力。
參考文獻:
[1]趙 惠 楊 恕:中亞國家利用外資情況簡析[J].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1, (2)
[2]王海燕:中亞五國的經濟改革與成效[J].東歐中亞市場研究,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