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知識產品的界定和特點出發, 對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定價的相關問題進行比較分析,側重從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定價的理論基礎、價格形成、價格運行機制、分配結構和宏觀管理五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這對知識產品定價主體在進行知識產品定價時有所啟示。
[關鍵詞] 知識產品 傳統產品 定價問題 比較分析
知識產品是指知識含量較高的產品,如媒體產品、軟件產品、咨詢產品、教育產品、科研產品等等。它具有:知識價值大、更新速度快、易形成沉淀成本的特點。正是由知識產品有這些特點,對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定價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定價的理論基礎比較分析
傳統產品定價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品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轉化為行業平均成本作為定價基礎;而知識產品中主要以知識價值作為定價基礎,知識產品中知識價值量的大小決定了知識產品價值的高低。知識價值論是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豐富和發展,知識價值量大小的衡量、測定、評價標準問題值得深入研究。
二、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的價格形成比較分析
傳統產品的價格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四個方面,即傳統產品價格是由土地所有者的利潤、勞動者的工資、資本的利潤和企業家的報酬形成的。而知識產品價格形成主要靠知識分子的智力使用,生產、傳播和使用知識,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產品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知識的價值將越來越成為知識產品價格形成的重要基礎,在知識產品價值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傳統的四要素成本在知識產品價格所占比重較小。有人測算一片半導蕊片價格構成: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僅占3%,設備和設施費用占5%,常規操作工人工資占6%,價格的86%屬于設計、服務、專利和版權擁有者。
三、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市場運行機制比較分析
傳統產品市場“供需—價格”作用傳導鏈是:需求增加—價格上漲—供給增加—價格下降—需求增加……;而知識產品的市場“供需—價格”作用傳導鏈是:供給增加—價格下降—需求擴大—供給再增加—價格再下降—需求再擴大……。這是由于知識產品在市場表現出生命周期縮短,新舊產品更新加快,新產品上市之初定價高,隨后下調迅速,充分表現出知識價值的時效性,這種時效性由于知識本身更新加快產生的。
四、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的分配結構比較分析
所謂分配結構,指依據商品的各要素對價格的貢獻,確定的分配比例。
傳統產品的價格構成主要由投資成本與收益、自然界貢獻、勞動貢獻、營銷貢獻等組成,其中自然界貢獻包括土地貢獻和生態環境貢獻等。農業投資者主要是從投資成本與收益、體力與簡單腦力勞動貢獻、土地及生態環境貢獻中及自我完成的營銷中所得,因此,除去地租和簡單的社會成本,農業投資者的分配實得與銷售額接近。
傳統的制造業商品價值實現后的分配結構與農業商品價值實現后的分配結構相比,除了生態環境的貢獻缺少以外,傳統的制造業中勞動者的數量及技能構成與農業勞動有顯著差異,突破了農業勞動一家一戶組成全部流程的形式,從事的是復合勞動。因此,工業投資者的分配實得比例比簡單的農業投資者要小,但因工業創造出農業無法比擬的巨大價值,工業投資者的分配實得的絕對量要比農業投資者多得多。因此,工業分配的結構分為投資收益、研發收益、營銷回報、管理貢獻和社會貢獻五大塊。
知識產品價值實現的“投資—研發—營銷—服務”全過程管理模式,針對不同環節,相應環節的價格及實現的價值貢獻的重要性不同,各要素創造知識產品價值的權重不同,這種權重可參照同類商品的價格及其差價,對新產品找不到參照系,把各要素如投資、研發、營銷、服務、管理的貢獻綜合考慮進去。
五、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定價的宏觀管理比較分析
由于知識產品生產和消費趨向個性化,政府對知識產品的成本構成信息難以把握,導致監管知識產品定價的合理性更加困難,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強知識產品與傳統產品的比價關系、傳導關系的深入研究,更新和發展價格理論,增強科學管理價格運行的能力,改進價格管理模式和監控辦法,制定知識產品價格法規,加強輿論引導,幫助人們形成合理的價格心理預期,從而建立起適應知識經濟的價格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