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以產權變更為中心的集體企業改制基本上已經完成,留給眾多專家學者的是為什么曾經輝煌的一種企業模式在幾年時間內就土崩瓦解了。筆者認為過度企業社會責任對集體企業的衰敗有一定的影響,本文通過三個集體企業的研究分析這一影響因素。
[關鍵詞] 企業社會責任 集體企業
與西方社會強調擴大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同,中國的國有集體企業則是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責任。而過多的社會責任往往會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國有集體企業除了要承擔諸如冗員的就業,醫療保健、社會保障等社會責任以外,還要承擔城市基礎建設、甚至政府政績工程的開支等“偽”社會責任。本文以T市X鎮三個鄉鎮集體企業為研究對象,探索過度企業社會責任在集體企業衰敗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概述
T市位于蘇中某縣級市。從地理位置上講,蘇中是江蘇中部地區的簡稱,主要包括江蘇境內長江北岸的揚州、泰州和南通三個地區。這一地區不僅在地理上位于江蘇中部,而且在經濟發展水平上也居江蘇中游,屬江蘇省中等發達地區。企業A位于T市的X鎮。X鎮是該市最為富裕的幾個鄉鎮之一,面積約45平方公里,人口兩萬七千余人,該鎮2003年生產總值達到60254萬元,位居全市24個鄉鎮的第四位。該鎮水陸交通便捷,與常州市隔江相望,與張家港港口、高港港口、鎮江港口都只有幾十里路程。企業A的前身是X鎮下屬的一個鄉鎮企業,1993年3月該鄉鎮企業與中國香港地區兩家公司合資組建成現在的A企業。我國港方投資30萬美元入股,中方以廠房和設備(估30萬美元)入股。我國港方負責企業的貿易,包括產品銷售和原材料的采購;中方主要負責產品的生產。企業董事長由中方擔任,我國港方派代表組成現在的董事會。中方的股份仍然是集體性質的,產權歸X鎮所有,中方的現任董事長兼任X鎮的副鎮長,如果拋開企業的貿易部分,企業A具備了集體企業的所有特征。企業A現有員工1000余名,占地9.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已達到16000萬元,是當初新建時的幾十倍。企業主要產品是還原靛藍(染料)系列產品,產品主要銷往中南美,歐盟、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及東南亞各國和地區,為世界上最大的靛藍生產企業,約占市場份額的53%。企業被評為中國外商投資雙優企業、江蘇省外商投資十佳企業等。
企業B位于縣級市的Y鎮。Y鎮是縣級市的中心城鎮,市政府所在地。全鎮總面積64.04平方公里,總人口20.70萬人,轄21個村委會,5個街道辦和18個居委會。2003年全鎮生產總值達15.52億元,位居24個鄉鎮的第一位。該鎮同樣水陸交通便捷,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的衛星鎮。企業B是1970年建成 的一個農機修造廠,在改革開放后一直處于半死不活的地步,八十年代中期整個廠產值只有兩三百萬,卻虧損了六七十萬,廠里400多名職工的工資都難以維持。1988年上任的廠長抓住集體企業興起的機遇,大膽進行改革,革新產品開拓市場,從1987年到1996年,企業產值由原先幾百萬元猛增至1.2億元,利稅從虧損67萬元飆升至1500多萬元,總資產2.1億元,職工1200人,企業占地10多萬平方米。產品由原先的單一的農機配件擴展為各大柴油機廠的曲軸、連桿等配套產品,汽車的配套產品等等??梢钥吹?,該廠抓住了集體企業最為輝煌的一段時間進行發展,業績驕人。然而從1996年到2002年,整個企業的產值總是徘徊于9000萬元~1.5億元之間,難以更進一步。而且企業負債累計較多,整個企業資產2.1億元而負債就有1.9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到90.5%。在這種情況下,2003年企業實行了以“三置換一保障”為中心的二次改制,以原廠長為首的14個自然人一次性購買了原企業,于2003年2月登記注冊了新的企業。整個企業改制非常成功,成為了整個地級市的改制典型。2003年,在縣級市工業企業現價總產值前十名,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前十名和工業企業利稅前十名的三項排名中,該企業均榜上有名。
同樣位于Y鎮的企業C是2001年宣告破產的一家集體企業。企業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原先母廠——通用機械廠的一個車間獨立出來建廠的,產品主要是印刷機械。企業產值在70年代一直維持在100多萬元,進入80年代后企業產值逐年增加,增長勢頭一直到1994年,進入90年代后利稅每年總在千萬元以上,成為市內的明星企業,重點稅收企業。當然,C企業的迅猛發展也有其較為特殊的原因,就是其產品的優勢。由于傳媒業的蓬勃發展,作為信息的載體——書刊、報紙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因而也帶動了印刷行業的發展。有人稱整個印刷行業為“朝陽產業”,因為無論何時印刷產品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在今天這樣的電子信息時代,書刊報紙的地位也是不能被完全取代的。因而作為印刷機器的生產廠——C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路一直不差。但從1995年開始,整個企業開始下滑。在1994年成立了集團公司(產權性質不變)之后,到1999年在政府的主導下按產品不同分為6個經濟單位,包括主廠——印刷機械廠,兩個板材廠(生產不同的板材),一個包裝機械廠和一個三產公司。到2001年6個單位相繼破產,曾經輝煌一時的C企業就此消失。
二、集體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集體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有創造和保留工作崗位,冗員的就業,還有作為職工福利的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現已改革)、住房,以及其他的一些活動,而這些服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由政府和社會機構所提供。
在關于冗員就業的問題上,是每個集體企業所必須面臨的問題。作為集體企業,要開除一名工人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企業A為了解決企業發展的后顧之憂,根據勞動法允許做出了相關裁員的決定,勸退了部分弱病的員工、以買斷工齡的方式清退了特殊工傷員工。一段時間里,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造成了大量工人的下崗。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現在的企業改制實行的是“三置換一保障”。企業的員工通過身份置換仍然留在了原單位。改制后的企業承包者不僅要承包企業,也要承包企業的社會責任。以企業B為例,企業原有1200多人,最后有1017人參加了身份置換,變成了企業的合同工。但是改制后的企業B依然沒有解雇工人的權利,因為在企業改制中,政府通過審計確認了企業的凈資產值為1782萬元,其中1593萬元作為員工的置換費而被減去,剩下的部分由承包人享受6折優惠而購買??梢钥闯觯绕髽I的員工被歸入了企業的資產當中而被承包人所承包,而且承包人也是由上級政府所指定的,所以承包人依然無權解雇工人,即無法淘汰冗員。對此,企業B做出了一些小小的對策:一方面實行2%~4%的末位淘汰制,每年淘汰一些工作效率不高的冗員;另一方面招收大量臨時工。由于臨時工的各項待遇標準都較低,且工作效率也較高,所以企業更喜歡用臨時工。
三、“偽”社會責任給企業帶來的影響
“偽”社會責任指的是打著為社會服務的幌子而要求企業所承擔的責任,實際上只是滿足了一下部分人的利益。從某種程度上講,企業C就是“偽”社會責任的犧牲品。首先是在前面提到的企業C不顧經濟規律,盲目加速發展。而這正是為了政府的“百億”工程所做出的決策。在正常的年增長率10%~20%的情況下,企業的產值居然從1991年產值1千多萬,1992年產值2千多萬,到1993年產值飆升至6千多萬,1994年產值過億。縣級市適時的完成了“百億”工程,有關領導也相應的得到了提升,但過快的發展為企業C今后的迅速崩潰埋下了伏筆。此外,在企業C的鼎盛時期,各種各樣有關系的人都蜂擁進了企業,不問有沒有能力,都由企業C來養著。表面上看企業C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實際上,企業C的內部存在著大量無法管理無法解雇的冗員。背著越來越沉重的負擔,企業C的衰敗已經是必然了。
四、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對企業的發展的影響
現在的企業如何處理與政府的關系是企業良好運行的關鍵。企業A在這方面相當“精明”。企業A的總經理兼任著X鎮的副鎮長。同時,企業A聘請了一些政府要害部門的退休官員(例如財政局)作為自己的企業顧問。企業給這些退休官員的待遇頗高,年收入在4萬~5萬之間,不亞于這些官員在任時的收入。在與政府打交道時便由這些退休官員進行公關,其效果顯著。2003年企業A綜合收益為5431.33萬元,應繳稅831萬元,“運作”避稅352萬元,同時,通過政府關系由財政返還地方留成部分所得稅124萬元。最終納稅355萬元,只是原來的43%。僅由繳稅方面就可見政府對企業A扶持的力度有多大。
企業B的一把手廠長兼任著市農機局的副局長,是政府指定的承包企業B的承包人。所以企業B和政府的關系較好,政府扶持力度較大。例如:企業B因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急需擴容2000KVA。供電部門要求企業拉專線所需40余萬的費用由政府免去。企業新征的148畝土地上的高壓電塔及電線桿由政府出面負責轉移等等。企業B在面對政府部門的攤派的時候,提出了“感情”+“利用”的對策。對于經常打交道并且“感情”較好的單位,企業B可以接受其攤派,直至自動“上貢”,以求搞好關系互相利用。而一些較為疏遠的政府部門,企業B則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方式,由其總經理出面斡旋。
相對于企業A和B的如魚得水,企業C在政府行為下加速了衰敗的過程。企業C每年在納稅之外上繳給部門的各種費用總有七、八十萬之多。在市創建文明城市或是衛生城市之際還要額外“贊助”。在企業面臨崩潰之際,政府沒有采取更多的扶持措施,相反在1999年的時候由政府的主導下按產品不同將企業C分為6個經濟單位,包括主廠——印刷機械廠,兩個板材廠(生產不同的板材),一個包裝機械廠和一個三產公司。在這樣的分割之后,企業不僅喪失了規模優勢,而且加大了行政開支,擾亂了企業的內部市場,進一步導致了銷售的混亂。到了2001年,母廠——印刷機械廠率先破產,之后其他幾個小廠相繼破產,曾經輝煌一時的企業C就徹底的消失了。
當然,企業的社會責任是非常重要的,也不是說目前中國企業不需要承擔的責任。這里所提出的僅僅是縮減過度的社會責任,并不是讓企業只要發展不要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如:尊重法律與法規的精神及條文;尊重社會習俗和文化遺產;有選擇的參加文化與政治生活等等。而對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各地政府來說,則如何把握好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度的問題是關鍵,殺雞取卵的方法不可取。
參考文獻:
[1]唐 敏 徐文超:淺論鄉鎮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與完善.山東社會科學,2004.7
[2]恩德勒著 高國希譯:面向行動的經濟倫理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2002.4
[3]蔡金桃:推進集體企業改制促進集體經濟發展.中國集體經濟,2006.2
[4]張建興:集體企業改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國集體經濟,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