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實踐活動中反映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我國市場出現假冒偽劣商品深層次原因和特點入手,提出解決假冒偽劣商品的對策,以達到維護市場公平, 規范市場秩序的目標。
[關鍵詞] 假冒偽劣商品 原因 對策
一、假冒偽劣商品出現的原因和特點分析
1.市場原因:市場缺位
(1)高價缺位。生產正牌合格產品的大企業,為了獲得厚利,某種新產品剛一問世,產量還很少,價格雖然很高,需求它的人很多,我們叫“高價缺位”。
(2)低價缺位。生產正牌合格產品的大企業針對自己產品的價格雖有降價,一般收入水平的消費者仍擋在了門外,這種市場空缺,我們叫“低價缺位”。
(3)極限低價缺位。隨著市場逐步飽和,合格產品的價格逐步降低,當這些產品的價格降低到極限,無利可圖時,合格產品已經是“閑人止步”,這時最窮的一部分人需求它的仍很多,這種低價空缺不妨叫“極限低價缺位”。
市場缺位讓一些人有空子可鉆。這些人要么是資金少,要么是技術不過關的,要么是心黑的。資金少的,買不起合格的設備和原材料,自然生產不出來合格的產品;技術不過關的,生產出來的產品當然不合格;心黑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如果他們瞄準的是“高價缺位”,生產的就是價高質次的冒牌貨;如果瞄準的是低價缺位,生產的是價低質次的雜牌貨;如果瞄準極限低價缺位的,生產的是不合格偽劣產品。
2.深層原因:防線潰退
(1)心里防線潰退。因剝削階級腐配思想的滲透,拜金主義的滋生與泛濫,受有些人靠巧取豪奪,發不義之財的影響,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當作生財之道,從而挺而走險。
(2)體制防線潰退。由于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可以牟取高額暴利,不僅一些社會閑散人員和一些個體戶參與制假售假,一些企業單位也直接參與制假售假的違法活動,打著承包經營的招牌,經銷偽劣產品,從中牟取暴利。
二、解決假冒偽劣商品的對策
1.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家應深入思考市場缺位問題,無論是高價缺位,還是低價缺位和極限低價缺位,都是假冒偽劣商品的有機可乘的市場原因,正規企業應向市場提供高、中、低檔產品,并制定相應的價格策略,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大型企業更應負起社會責任,側重走產品專業化和市場專業化的路徑,這樣,企業一方面可以穩定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成功阻擊假冒偽劣商品進入市場,凈化市場環境,增強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2.重構安全防線
要解決好假冒偽劣商品問題,除了加強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外,必須重構安全防線,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
(1)完善法律體系。國家頒布的打擊假冒偽劣商品的法律不少,如《產品質量法》、《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但由于這些法律有的頒布時間較早,受當時的立法環境種因素限制,這些法律有許多不完善之處,主要表現在處罰偏輕、執法手段不夠、內容交叉、標準不統一、調整范圍偏窄、可操作性差等,因此,盡快修訂完善這些法律,并適時頒布新的法律,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執法部門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
(2)理順執法體制。目前,我國打假執法工作主要力量是行政執法部門,主要有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公安、衛生行政管理、醫藥監督管理等部門。由于法律規定有交叉,職責分工不同,分散了執法力度,盡管相關執法部門在工作實踐中注意協調配合,但交叉執法、重復執法問題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執法效率,弱化了執法力度。要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行政執法部門的統一領導與協調;另一方面,從根本上要隨著國家機構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從行政執法機構的科學設置上去解決。
(3)強化刑事制裁。假冒偽劣商品為什么“打不痛,打不死”。行政執法部門查到了,只不過是罰款而已,很重要一點是法律的威懾力還不夠,因此,應盡快制訂有關行政執法機關與公安機關追究假冒偽劣商品刑事責任案件移交制度,對不依法移交案件的部門和人員,要追究其相應的行政責任;同時,應強化公安部門打假職責,配備相應的執法力量從事打假工作,強化公安部門打假力度,運用其強有力的偵察手段,從嚴查處制假售假案件,真正讓違法分子感到刑法的威懾力,使其望而卻步。
(4)確保執法到位。能否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在處理上,能否做到該罰款的要罰款,該重罰的要重罰,該賠償的要賠償,該吊銷營業執照的,要堅決吊銷,該追究刑事責任的,一定要追究,這是衡量執法到位的重要標準。近年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如在全國開通了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電話,統一受理企業和消費者投訴舉報的假冒偽劣案件,暢通了打假渠道,建立了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與企業打假維權協作網絡,建立大案要案申報、督辦、協辦制度,嚴肅查處大案要案;建立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打假責任制,一級抓一級,督促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履行打假職責。因此,作為行政執法機關要保證執法到位,應建章立制,規范執法行為,完善保障措施,不斷研究新問題,提出新辦法。同時,國家應完善執法機關的財政保障制度,保障執法經費需要,改善執法裝備,提供充足辦案經費,從物質上保證行政執法工作順利進行。
(5)提高企業和消費者維權意識。假冒偽劣商品所侵害的是企業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向有管轄權的執法部門投訴,依法主張自己的權利。企業和消費者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