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研究“A貨”在中國的現狀、“A貨”產生的原因,以及“A貨”產生的危害三個方面出發,全面地分析“A貨”的方方面面,進而探討“A貨”的出路,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A貨” 解決方案
一、什么是“A貨”
“A貨”,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術語“行貨”、“水貨”一樣,是行業中為了便利而對某種產品的稱謂。“A貨”就是仿名牌仿得比較好的產品。
“A貨”以仿造者的姿態,坐享著正品辛苦打拼的果實,就如俗話所說:“A貨與正品就像是非洲鬣狗與獵豹的微妙關系,獵豹在前辛苦狩獵,而鬣狗則跟著享受勝利果實,它們彼此無比接近,但又老死不相往來。”
二、“A貨”在中國的現狀
筆者曾于2005年初去考察過中國的的“造假售假基地”——上海的襄陽路,這里是中國“A貨”的樞紐地之一,與北京的“秀水”街并列稱為“北秀水,南襄陽”。各種國際品牌和各種最新款式的仿冒品,幾乎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他們的蹤跡。購買者可以隨意地在物滿為患的貨堆里淘貨,并且價格便宜之極,僅為正品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真假產品相似度極高,需要仔細辨認才可以分出。正品該有的防塵袋、說明書、編號或者防偽標志,仿貨也一樣不差。如圖1,兩個外觀看似無差的“克洛伊”(Chole)包,左邊的包為“A貨”,右邊的為正品。
在襄陽路,外地制造的仿冒品被批入,本地產的仿冒品被發往全國各地甚至國外。據不完全統計,襄陽路及附近每天都有幾十萬的產品吞吐量,每年數以億計的交易額,由此可見,“A貨”的產與銷已經比較成熟。
三、“A貨”產生的原因
當今全球大多數國家的入世,融入了世界經濟體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展開競爭。由于我國關稅的降低,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促使資本主義國家的奢侈品牌為了利潤最大化,加大了向我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滲透和擴張力度。他們把加工基地設在中國、越南、印度這樣的國家,為的就是利用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與西方國家相比寬松的環境污染指標、優惠政策。
但無可避免的,在生產正品的同時也為造“A”提供了便利。當正品的面料、輔料、工藝要求等對這些國家的工廠來說都已經不是秘密的時候,即使合同再縝密,管理再嚴格,一樣會流入其它公司,被沒有授權生產的廠家仿造。并且速度之快,產品仿得很逼真,是許多人無法想象的。
四、“A貨”的危害
買表面看起來與真品無異的仿貨看起來是占了便宜,但假冒偽劣終究是以次充好,必然會有其弊端。“A貨”服裝,最常見的毛病就是耐汗漬色牢度不高、配件極易脫落、纖維含量與實際不符、PH超標、含有可致癌成分和甲醛等。
就PH超標來說,《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明令禁止PH超標服裝、可致癌染料染制的服裝、甲醛超標的服裝等都不得進入市場,原因很簡單:PH值超標,會破壞皮膚的表面的酸堿平衡、降低皮膚的抵抗力;含有致癌成分的服飾長期穿用,會導致細胞的癌變;含有甲醛的服飾,特別是吸附力強的純棉服飾甲醛超標,甲醛會通過呼吸、皮膚接觸等進入人體,導致過敏、發疹或者感染。甲醛還可以致使人體,特別是嬰兒氣喘、氣管炎、染色體異常、抵抗力下降等。可見,小問題可以引發大毛病。
“A貨”除了對使用者產生威脅與危害,同時也對“A貨”的效仿對象——正品的名譽帶來負面的影響。因為,現在許多店面都打著正品的旗號售賣仿冒品,雖然價格較低,但多數產品與正品相比存在質量上的問題。顧客一旦購買,會錯誤的將“A貨”產品的不良表現歸于正品之上,產生不信任的情緒和失實的輿論,這對品牌來說是不樂觀的。
五、“A貨”制造者的出路
通過教化消費者拒買任何“A貨”產品,破壞“A貨”的“供需鏈”; 跨國聯合向“A貨”主要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基地突擊,“釜底抽薪”;品牌方自覺做好防偽,并且積極配合防偽工作的開展;國家加強打擊力度和執法強度等的實施的施行,“A貨”現象似乎收斂了許多,至少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敢在出海關的時候攜帶“A貨”產品,許多售賣場所也非常認真的對產品做復核,防止任何“A貨”夾帶其中。
但“A貨”如水,僅僅以單一的“堵”的方式解決還不行,疏導也很重要。通過疏導,可以將“A貨”分化瓦解,用極少的人力與物力投入達到最大的化解效果。鑒于此,筆者提出了以下幾個解決方案:
1.國家有效扶持服飾品牌
現在許多有一定生產能力的公司,他們認為運作新品牌風險高、運營周期長、資金需求多,于是一開始不是打造自己品牌公司,自行設計生產,而是壓縮設計部門,強化生產部門,希望憑此使資金快速回籠,減少風險。因為,生產的利潤是實實在在看得到的,而設計的利潤是不能量化的。所以,許多短視的老板直接去抄款,認為這樣更為直觀,見效快,并且還可以節約產品開發的費用。漸漸地,許多公司逐漸失去自己的風格與定位,最后只能做抄襲大牌的“A貨”加工廠,只能靠“駁款”維持運行。
要解決這樣的惡性循環,首先就是要給予這樣的工廠以幫助,使其樹立品牌意識,意識到自主設計帶來的附加值與競爭力。這個我們可以借鑒國外許多公司的經驗:每季都要請一些“Envoy”(流行傳播人員)來傳播關于流行的“Gospel”(福音)一樣,將社會發展的新動向、人們審美傾向的微妙變化的相關訊息有償地傳播給部分公司,讓他們得到一些人們在服飾款式、色彩、面料等方面新的愛好、趨勢,有助于把握時代潮流,使設計與時代和人的需求同步,國家可以通過下派類似這樣的流行與技術傳播人員去各個公司給予技術支持,原來生產“A貨”的公司不但可以確保設計方面方向性的正確,同時可以得到關于公司定位以及營銷等各個方面的幫助,有利于公司品牌的發展,吸引“仿冒工廠”轉型。
如果“仿冒工廠”自主轉型,國家若是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也會增加“仿冒工廠”轉型的積極性,使仿冒名牌款式的“A貨”轉化為自主設計的品牌。
2.獲得授權生產作為“紀念品”的仿造產品
由于現在對名牌的仿冒絕大多數是以違法的形式存在:在沒有授權的條件下偷偷生產“A貨”并售賣。有的甚至是打著正品的旗號,這是對正品的利益的侵犯。
獲得授權生產作為“紀念品”的仿造產品,也是一種方法。國外有這樣小范圍的例子,非常成功:首先與名牌正品的生產商溝通,交納一定的費用,獲得此品牌服飾某個款式的仿造特許授權,并且簽定和約規定仿造的款式,以及材料等細節。在合同里面把各項規定都羅列清楚,如仿造的產品的內、里面料必須織上“此產品系某品牌的仿造品”的字樣,或者在服飾標簽下面明顯的位置標明多大號的“仿造品”或“紀念品”字樣。在材料方面,比如正品是用真皮材質,可以要求仿造品只能用假皮制造;正品用的是銅制拉鏈,可以要求仿造品只能用塑料拉鏈,如若違反,即可以對其違反合同的行為處以相應的處罰。這樣,仿造品就與正品有一定的區別,但面貌幾乎一樣。首先可以滿足喜歡這個品牌的設計但資金不足的人群,然后還可以滿足人們把某品牌服飾作為“紀念品”的愿望。不但可以為正品做廣告,同時也可以為名牌公司創收、減少違法“A貨”的出現,一舉多得。
3.獲得授權生產正牌產品從而獲得經驗自創品牌
我在福建考察的時候碰到一位鞋廠的老板,他通過購買“華倫天奴”(valentino)品牌商標三年的使用權,合法生產“華倫天奴”品牌的鞋,同時獲得“華倫天奴”品牌的部分技術與設計支持。在做授權生產的同時,他也培養自己的品牌——“匹克鞋業”。“匹克”鞋與“華倫天奴”鞋一樣用同一條生產線制作出來。當三年期滿,授權被收回的時候,他自己的“匹克鞋業”也基本已經成熟。此時,他便可以運用以前從“華倫天奴”學來的經驗,運作自己的鞋廠。
這樣的方法可以借鑒運用在“A貨”生產的公司的轉型上。本身有實力的公司通過購買品牌授權來帶動自主品牌的成熟,不但可以節約前期運做自己品牌的部分成本,獲得許多便利,同時可以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一舉多得。
同樣獲得部分款式的生產授權一樣是“A貨”生產公司轉型非常好的方法,通過與名牌公司簽約購買某個或者幾個款式的生產權,不但可以為其加工成品,獲得收益;同時可以自己生產,借助名牌的品牌優勢售賣,前景可觀。
由此可見,“A貨”要轉型,需要工廠自身的努力、國家的幫助和品牌公司的合作,只有這樣,疏導和堵截結合,才能將“A貨”問題真正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