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開放30年,寧夏的市場體系建設經歷了以商品市場建設為主到以要素市場建設為主再到市場體系全面發展和完善三個階段,在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市場主體多元化、各種市場全面發展和市場中介組織快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
[關鍵詞] 寧夏 市場體系 歷程 成效
改革開放30年,寧夏經濟社會的最大變化,莫過于擺脫了物資匱乏、供應緊張、人民生活單調和改善極慢的困境,代之以市場繁榮、物資豐富、各色各樣產品像泉水般涌流出來,人民生活豐富多彩和迅速改善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局面。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引入市場機制,逐步放開價格,搞活了市場,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
一、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市場體系建設的歷程
1.從1978年~1987年:以商品市場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恢復發展階段
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這標志著集市貿易和個體經營首先被放開,消費品市場最先得到較快的發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認我國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確認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生產資料開始進入市場。1984、1985年,國家調整了生產資料購銷政策,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開始實行雙軌制,即一部分(計劃調撥部分)實行政府定價,一部分(上市部分)實行市場調節價,生產資料市場開始建立和發展起來。1986年,國家批準在上海、沈陽、天津、武漢、重慶、西安六城市建立鋼材市場,帶動了整個生產資料市場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寧夏市場體系建設以商品市場為主要內容,也開始進入恢復發展時期。具體舉措有:一是改革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恢復農村集市貿易,放寬交易范圍,允許多種交易方式存在。到1987年寧夏已建立工業品貿易中心13個,批發零售也不再受行政級別的限制。二是改革供銷社體制。1984年以后供銷社退出政府序列,并全部由全民所有制恢復成農民合作商業性質;1986年自治區發布《供銷社深化改革意見》后,供銷社逐漸成為供銷、加工、倉儲、運輸為一體的為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組織。三是改革物資流通體制,從分配調撥型向經營服務型轉變。壓縮計劃管理物資的品種;改革物資供應辦法;對重點建設工程開展物資配套承包供應服務。四是改革農副產品購銷體制。從1985年起取消統購派購制度,改為實行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六是建立和發展多種類型的市場。1985年以后,寧夏相繼建立了機電交易中心、糧油貿易中心、物資貿易中心、鋼材市場、木材市場等城鄉農貿市場和城市工業品貿易中心。在此階段中,重點是以發展商品經濟為主線,以搞活集貿市場、城市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為主要內容進行寧夏市場體系建設。
2.1987年~1997年:以要素市場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發展階段
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的概念和“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運行機制,各類市場包括生產要素市場進入“快車道”,金融、房地產、勞動力、技術、信息等市場迅速起步和發展,生產要素價格開始顯露并開始了市場化的進程。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強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隨后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并把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加以具體化,提出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以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寧夏加快了以生產要素市場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市場體系建設的步伐,市場體系建設開始由培育商品市場進入培育和發展包括各類要素市場在內的市場體系上來。1988年以后,寧夏相繼建立了勞務市場、國庫券轉讓市場、資金市場、融資公司等多家省區級和地市級的要素市場,還召開過多次全區性的技術信息市場交易會、完善建筑工程招投標機制、加強商品房的開發等。1991年成立了寧夏金融市場;1992年相繼成立了四家地、市級金融市場和建行、工行系統內融資網絡,拆借業務發展迅速。
3.1997年至今:市場體系全面發展和完善階段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加快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健全宏觀調控體系,繼續發展各類市場,進一步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現代市場體系。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再一次強調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規范發展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根據黨的這一系列方針政策和寧夏形勢發展的要求,寧夏先后修正和出臺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商品交易市場管理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和《關于加快推進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等制度規范,全區市場體系建設進入了全面發展完善發階段。具體舉措有:一是大力規范商品市場交易,促進商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二是加大企業改革力度,造就合格的市場主體,促進要素市場和中介機構的發展。三是加速建設完整、規范、高效的資本市場,促進企業產權的流動。四是改革戶籍管理制度 建立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五是進一步完善市場中介機構的功能,發揮中介機構的作用。六是加快技術和信息市場建設,推進技術資本化和信息市場化。七是積極探索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辦法,加快生產要素市場化資本化的步伐。
二、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的主要成績
1.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基本建立
從寧夏市場體系的總體來看,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已經基本確立。在商品市場上,隨著工業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合并為市場價格單軌制和進一步放開消費品價格和服務價格,目前寧夏95%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由市場決定,基本實現了由政府定價體制向市場價格體制的轉軌。與此同時,政府價格管理體制的改革也不斷深化,特別是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領域的價格改革,引入競爭機制,普遍采取價格聽證制度,增加價格信息公開性,讓群眾參與監督。生產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房地產市場上,商品房價格和二級市場的房價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土地一級市場也引入了市場化的招投標制度。市場價格作為市場信號系統和傳導機制,通過引導和調節資源流動,使價值規律發揮作用,增強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2.市場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了較大改變,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寧夏流通主體格局已基本形成。1978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是98.8%,到2007這一比例下降到12.5%;而非公有制經濟的比重則由1.2%上升到87.5%。
3.各種市場全面發展,市場體系日趨完善
(1)商品市場發展迅速
一是市場流通規模顯著擴大。改革開放30年,寧夏商品市場已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場格局和遍布城鄉的流通網絡。2007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978年的46.3倍;批發零售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978年的42.2倍;餐飲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1978年的264.1倍;進出口貿易總額是1978年的52.7倍。
二是商品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改革開放30年,寧夏多層次的商品市場體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生產資料市場和生活資料市場,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批發市場與零售市場,城市市場與農村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據統計,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企業發展到281家,涉及到農產品、日用品、文化體育用品、礦產品、制造設備等多個行業。隨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工程”的實施,有力地解決了農民消費不方便、不安全、不經濟的問題,大大降低了農產品流通成本,減少了流通環節損耗,帶動了農村流通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深入廣大農村市場的現代流通網絡,城市現代流通企業和流通方式正在加快向農村延伸。
三是流通企業組織化程度顯著提高,企業發展迅速。2007年,全區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企業共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9.69億元,占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是38.4%。以銀川新華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中鹽寧夏商業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商業大公司、大集團在流通領域十分活躍 上市公司銀川新華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寧夏國有商業的領頭羊,200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19億元,實現營業利潤1.23億元,在全區百貨業中遙遙領先。
四是商業業態日趨多樣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包括連鎖超市、倉儲超市、拍賣市場、小區便民店、購物中心、舊貨市場、電視購物、網上交易等新的商業業態迅速出現并進一步發展,拓展了市場空間,完善了市場體系。
(2)要素市場規范發展
一是金融市場穩步發展。改革開放30年,寧夏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領導,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金融組織體系,金融運行總體平穩。2007年寧夏擁有各類金融機構1146個,全部從業人員15070人,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288.19億元。初步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輻射各地市縣的金融市場網絡。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和保險業也迅速發展,2007年,寧夏有12個證券營業部,5個證券服務部,2個期貨營業部;證券、期貨投資者13.27萬戶,全年累計股票、基金交易額1134.35億元。2007年寧夏有10家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及220家分支機構,總資產規模近50億元。保險中介機構從無到有,達到12家,364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下設網點近千家,寧夏保險從業人員達11745人,一個多種經營方式共存、互相競爭、共同發展、遍布城鄉的保險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
二是勞動力市場快速發展,效果顯著。第一,就業渠道日趨多元化,市場導向就業機制初步形成。就業形式日趨靈活多樣,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鐘點工、彈性工作等各種就業形式迅速興起。第二,就業結構逐步改善。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從1995年的20.9%提高到2006年的31.1%,已經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第三,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寧夏各市縣都建立了自己的勞動力市場,各類勞務咨詢服務機構、人才測評機構、人力資源培訓公司。2007年,寧夏共有各類職業介紹機構274所,其中勞動保障部門辦196所,其他組織辦6所,個人辦72所。全年登記求職人數50.28萬人次,介紹成功44.15萬人次。初步形成了區市縣三級勞動部門職業介紹機構與社會職業介紹組織相聯系的一條龍服務的職業介紹網絡。第四,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轉移,有較快的發展。2007年全區勞務輸出人數77.18萬人,實現勞務總收入36.44億元。
三是技術市場迅速發展,交易額逐步增長。2007年全區共獲得自治區科技成果154項,共授理專利申請838件,授權專利296件。技術市場更加活躍,全年認定技術合同400項,成交金額6641萬元,比2006年增長24.2%。
四是房地產市場化進程加快,房地產開發蓬勃、平穩發展。隨著城鎮住房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貨幣化購買這一歷史性突破,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的住房體制已初步形成。同時開放住房二級市場,健全市場體系。2007年,全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93.11億元,比2006年增長21.0%。商品房施工面積1234.78萬平方米,竣工面積501.2萬平方米。
4.市場中介機構發展迅速
目前,寧夏已初步建立了以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計量檢測機構、質量檢驗機構、公證處等為主的市場中介組織。另外,廣告經營單位、工程咨詢機構、專利事務所、價格事務所、消費者協會、各種商會、拍賣行、經紀人等中介機構應運而生并逐步發展,有效的發揮了其服務、淘通、公證監督的作用。